2024年04月19日22:16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哇噻,太美了!”這是讀者走進成都天府人文藝術圖書館時最常發出的驚嘆。層層疊疊的書山、超大的落地窗、智慧機器人導航、24小時的服務……打破了讀者對傳統圖書館的刻板印象,讓首次來訪的讀者忍不住在朋友圈曬圖。一個個網紅圖書館應運而生!
“全民閱讀”催生圖書館變革
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是推動全民閱讀的關鍵力量,在“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指出,要“推動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劇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所等成為旅游目的地,培育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間”。基于此,各地政府紛紛以圖書館為重要載體,致力于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
于是,一座座嶄新的圖書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它們憑借現代化的建筑設計、創意十足的文化空間以及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大批讀者紛至沓來,成為大眾社交和休閑的熱門場所。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公共圖書館開始悄然現身于各大旅游推薦榜單,成為備受追捧的旅游打卡勝地。據統計,2024年元旦節期間,北京城市圖書館就接待讀者超8萬人次,上海徐家匯書院單日人流量超過1.7萬人次。其中,本地常客不少,外地游客也為數眾多。
那么,這些現象級城市圖書館的出現,如何進一步拓展服務功能呢?
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的發展思路
文旅融合是指文化、旅游產業及相關要素相互滲透、交叉融合或整合重組,逐漸突破原有產業邊界或要素領域,相互交融形成新的共生關系的現象和過程。其中,“文”代表文化,可通過圖書館的文獻、展覽、活動的形式展現出來,是文旅融合的基礎和靈魂,為旅游增加更豐富的內涵;“旅”指旅游,是文旅融合的載體和平臺,為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融”是關鍵,強調“文”與“旅”的相互促進。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可以吸引更多讀者認識圖書館、走進圖書館,有助于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增強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而城市有了圖書館這一重要文化空間的加持,可為大眾提供更多元的文化體驗,提高游客對地方文化的了解與認同,促進當地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升城市文化內涵,同時也能促進城市旅游業的發展。通過整合發揮文化、旅游兩個重要要素的作用,有效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文旅融合發展對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理念與服務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公共圖書館應具備閱讀推廣、素養教育、文化遺產保護、研學旅游和社區融合等多元功能,依托空間資源、文獻資源,為游客提供具有公共館特色和豐富文化內函的旅游產品、服務或場景,提升空間的場所價值和文化審美價值,拓展展覽、休閑、社交等社會功能,加深與社會文化的融合程度。
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的發展路徑
圖書館的建筑與內部空間整體設計應與城市特色、地方文化、當地人文環境等相呼應。對于外部空間,應以“凸顯文化品位、塑造特色價值”為建筑目標,發揮圖書館建筑的景觀價值、美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旅游價值等,與周邊環境、轄區地理特色、歷史背景、文化特征相融共生。如地處全球科創中心的上海圖書館東館,彰顯著現代與包容,成為城市的亮麗風景線。
融合多種文化元素,打造具有當地人文特色的館內閱讀新場景。圖書館可設置地方特色展覽區和文化遺產展示區,打造獨特的空間環境,舉辦旅游攻略、宣傳畫冊、人物傳記、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專題書展,推介本地旅游,使圖書館更具辨識度和吸引力。如太原市圖書館的“地方人文、晉版文獻”專題文獻空間,搭配明清中式桌椅,彰顯山西文化、太原文脈;又如西寧市圖書館的“文旅河湟”數字展廳,讓讀者了解“河湟名家”“非遺西寧”“河湟民俗”;還有上海圖書館的“紅色騎行”,讀者通過虛擬現實設備可以觀看街道實景,收聽景點語音導語播報或進行其他交互,為讀者帶來多維旅游體驗。
提供深度文化服務。“打卡”實質上是“圖像文化”,但圖書館更重要的是引導大眾汲取知識,享受深厚的文化熏陶。圖書館可以借此人氣,開展作家見面會、圖書劇目演出,讓讀者深度體驗地方文化;此外,還可打造“閱讀+輕食+創客空間+文化沙龍”形式的新型“城市書房”,使讀者進行獲取知識、交流思想、享受文化立體式文化體驗。
建立跨界合作模式。圖書館的文旅發展需要不同類型的人力支撐,對圖書館人才隊伍是極大挑戰。圖書館應建立跨界思維,構建涵蓋其他公共文化機構、書店、出版社、政府、社區、社會組織、學校、教育機構、企業等在內的多元主體合作模式。通過內容合作或是渠道合作,在價值共創中為市民提供內容豐富、品質高雅、有趣有益的公共文化服務。
文旅融合躍升了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價值,其潛藏的多重價值被發掘、詮釋與發揚。公共圖書館應秉持“文塑旅、以旅彰文”發展理念,使讀者與書籍產生更多、更深入的連接,為讀者營造更具體驗感與獲得感的美好生活。(黃馨竹)
相關專題 |
· 四川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