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下午,漢陽方艙醫院護士站內,來自四川的醫護人員正在登記患者信息。 四川日報記者楊樹攝
我在武漢一線
“終于可以看清楚一切了。”2月21日20時50分,四川省援助湖北第四批醫療隊隊員劉婷走出漢陽方艙醫院,脫下防護服,摘掉防護眼鏡,這才如釋重負。
艙內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樣子?醫護人員是如何自我防護的?當天下午,記者跟隨劉婷一起進入隔離區,體驗了她的“方艙六小時”。
工作量大
注重疏導患者焦慮情緒
同時上班的護士16個人,要負責480名患者的日常管理,每日發放藥物近1000次、安排各種檢查200余次,還要負責協調安排一日三餐、水果等
在進入隔離病房前,劉婷需領取防護物資,有隔離服、防護服、鞋套、護目鏡以及三副手套。
“注意檢查防護服是否密封完整。”每一名進艙的醫務人員都要接受兩次檢查,確保任何部位都沒有暴露在空氣中。戴上護目鏡,記者的視線有些模糊。劉婷說:“幾個小時之后,眼前的一切都是花的。”
工作人員檢查完畢,打開隔離區的大門,劉婷快步走進去。艙內49個單元共960名患者,其中480名患者由四川醫療隊負責。
“劉婷,把明天要做核酸檢測的患者名單再核對一次。”走進護士站,同事把一摞患者的名單遞給劉婷。她看了一眼,大概有30名患者需要在2月22日做核酸檢測。逐一核對身份信息,把重點患者的名字標注出來,半個小時后,劉婷完成了信息核對,開始逐一檢查即將進行CT檢查的患者名單。
穿著防護服,加上艙內悶熱,劉婷的后背已經出汗,護目鏡的霧氣更加嚴重,看東西必須湊得很近。
“護士,我想咨詢一個事情。”一名患者來找劉婷,情緒有些激動,“我要求做核酸檢測,我覺得我的身體已經好得差不多了。”劉婷起身將患者扶到單元門外的座位上,“阿姨您別著急,我們會給您安排的。”經過耐心解釋和溝通,患者回到了所在的單元。
四川醫療隊同時上班的護士一共16個人,要負責480名患者的日常管理,每日發放藥物近1000次、安排各種檢查200余次,還要負責協調安排一日三餐、水果等,工作量相當大。
由于方艙醫院的患者大都為輕癥患者,絕大多數行動自如猶如常人,有著更多需求,特別需要更多的心理關懷。為了疏導患者的緊張和焦慮情緒,醫務人員每天還要安排時間帶領患者做操,以及進行各種健康知識講座。
“我們除了給他們治病,更要疏導他們的情緒。”劉婷說,治心,是方艙醫院醫務人員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層層把關
小心翼翼完成每個動作
脫下防護服的過程,被醫務人員形容為“排雷”,盡管戴著三層手套,但是手不允許觸碰到防護服表面的任何部位,如果不慎碰到,需要立即用消毒水洗手
剛給患者發放完藥物,劉婷又接到新任務——給患者采集血常規。她連忙起身準備器材。
“你的護目鏡已經花了,給患者采血時怎么看得清楚呢?”記者忍不住問道。
“我們更多的是憑借經驗。我只要摸到患者的血管,就能準確地完成靜脈采血。”果然,劉婷順利地為幾名患者采了血。患者紛紛反映“不痛,沒什么感覺”。
這一個單循環下來,不知不覺,6個小時就過去了。劉婷如同陀螺一般,絲毫沒有時間休息。到20時,艙內逐漸安靜下來,有的患者躺在床上看書、玩手機,有的已經休息。
接班的同事進艙,劉婷與她們進行工作交接,特別交代了幾名需要重點關注的患者。“現在一閑下來才感覺饑腸轆轆。”記者聽得出劉婷的話語中,帶著笑意。
走出隔離病房,進入污染區,在這里脫掉防護服。脫下防護服的過程,被醫務人員形容為“排雷”,動作要格外輕緩。盡管戴著三層手套,但是手不允許觸碰到防護服表面的任何部位,如果不慎挨到,需要立即用消毒水洗手。脫掉防護服、摘掉護目鏡……20多分鐘后,劉婷說,“我的世界終于清晰了!”
然后進入半污染區,取下手術帽,脫下隔離服,依然需要小心翼翼完成每一個動作。
最后再對面部、耳朵、鼻腔等部位進行消毒。每一個環節,都有專門的院感老師把關。“我們保護患者的安全,院感老師保護我們的安全。”劉婷說,漢陽方艙醫院自四川醫療隊接管以來,就建立了非常嚴格的院感流程,只有做到層層把關,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
完成整個過程,劉婷花了40多分鐘。回到酒店,她還需要進行消毒等程序,然后回房間,用熱水沖洗半個小時以上。
這時候,距離劉婷入艙已超過了8小時。 (四川日報記者 李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