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燈表演。
“花燈唱了千年,過年求喜氣,越求越窮志越短。共產黨如今帶領我們麻柳灘奮斗脫貧,天天有喜氣,天天都要唱。這也是烏蒙山區老鄉的共同心愿,我們想富一百年!”這是麻柳灘村里的“燈首”、古藺花燈非遺傳承人謝建剛常常向鄉鄰和來訪者說的一句話。
麻柳灘村,過去曾經是“頭頂高速路,腳踏古藺河,腰纏藺郎路,望天要飯吃,抱著甑子餓肚皮”的貧困村。而今,一條水泥路直通村委會敞亮的活動廣場,成了鄉民來看花燈的好地方。
當我看到他們的精彩表演,便想起他們村的第一書記李學征剛到村上我去采訪的艱難情形。
瀘州市古藺縣永樂鎮麻柳灘村是國家級重點貧困村,有著光榮的歷史傳承。1935年1月29日拂曉,中央紅軍從貴州仁懷土城、元厚渡過赤水河后,分左右兩路進入古藺縣境。左路為軍委縱隊、紅三、五、九軍團,一渡赤水后從太平渡、麻柳灘、孫家壩等處渡過古藺河,途經太平、石夾口、大村等地,從摩尼等處進入敘永。紅軍長征過麻柳灘,給我們留下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長征精神成為激勵脫貧攻堅的不竭動力。
2017年底,全村在李學征書記的帶領下,在上級領導和社會各方的幫助下,終于甩掉了貧困的帽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一路走來,人們感慨萬千,不負好時光,感激黨的精準扶貧的好政策,更感謝李學征書記帶領他們實干巧干科學干,走出貧困,在小康的路上奔跑。
上任
2015年9月15日,古藺派出專人到重慶機場接回了一位來自北京的客人。
中午時分,客人與前來接機的人一同坐車離開機場后,轉車在高速路上一路飛奔前往古藺。一進古藺地界,車子一頭鉆進了磅礴的烏蒙大山里。山路一彎又一彎,高山一重又一重 ,車子一會兒爬上高山,一會兒下到谷底,鉆來轉去,似乎到了一條無盡頭的山路。窗外的綠色屏障晃晃而過,看得有些著急了,客人不時地問:“還有多遠才能到古藺?”車上的人只是笑笑,不時回答:“不遠了,快到了……”過了兩個多小時,腰痛了,頭暈了。“哎呀,還有多久到古藺喲!”
車子不停往前開,驚險一程又一程,發問一次又一次。看得出客人一路過來不免有些驚慌和疲憊。盡管他從北京出發之前在網上查了大量資料,對古藺有了一定了解,做了很好的心理準備。但是,面對車窗外延綿不絕的烏蒙大山,迂回曲折的山區公路,心里的落差不斷加大,切身體會到了自己對貧困山區的認知還差之萬里。心里既為古藺縣的偏遠感到困惑和震撼,也對此行的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任重而道遠。
對于生活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來說,到古藺的第一程絕對是一個終身難忘的日子。
李學征,一個近一米八個頭的山東大漢,這一天,帶著到古藺縣扶貧攻堅的使命,離開環境優越的工作單位,告別家中妻小,帶著簡單的行囊,只身從北京出發,來到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四川省古藺。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文件精神,國家開發銀行對口幫扶古藺縣,幫扶單位要選派一名優秀干部到對口貧困縣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古藺縣選擇了麻柳灘村作為國開行的重點扶貧村。到古藺縣的第二天,李學征就去麻柳灘村上任了。
麻柳灘村,山重水復,一路小轎車,又換一路越野車,最后又換上摩托車。駛過村社的泥結碎石路,走過一段段泥濘小道,最后到達山腰占用村小校舍的簡陋村活動室。
一路走來,麻柳灘村山高路陡,土路泥沙飛揚,破舊的民房,其偏僻和貧困映入眼簾,李學征心里真是五味雜陳,內心有些酸楚,感覺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
調研
到了麻柳灘村,村民對李學征非常熱情、真誠。讓初來乍到的李學征感受到了村民的善良和淳樸,真實感受到了村民們一心想脫貧的迫切愿望,很受鼓舞。剛到村里,幾個老人找到李學征說:“小李啊,你來我們村,什么都不用為我們做,就幫我們把村社公路修通吧!”李學征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看到了中國貧困山區農民決心擺脫貧困的堅強毅力和斗志。每當想起幾個老人對他說的話,就會熱淚盈眶。
麻柳灘村位于永樂鎮東北面,毗鄰太平鎮,距古藺縣城30公里,藺郎路、敘古高速(永樂段)穿境而過,幅員11.3平方公里,有耕地1960畝,林地6850畝,山坪塘28口,下轄8個村民小組,715戶3538人。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2戶534人,已脫貧117戶520戶。實施脫貧攻堅以前,全村沒有硬化水泥路,沒有安全飲水,電壓不穩,用電成本高,外出人口多,村里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兒童。
麻柳灘村山清水秀,但卻山高坡陡,交通極為不便。山對面說句話聽得見,走過去要半天。為了盡快摸清村里情況,他用一個月時間,跋涉在崎嶇的山路上,走遍了全村的山山水水,硬是將全村各家各戶走訪了兩遍。當爬上全村最高點的磨子石窩氹處,一汪清水從地下冒出,李學征激動萬分,遙望東方,似乎站在了奔騰不盡赤水河的源頭上,看到了紅軍兩次渡過赤水河太平渡口時的勝利喜悅。李學征說:“在山東老家,一個星期就能訪完全村,村里道路平坦,農戶集中。麻柳灘村太大了,山高路險,農戶又分散。這種調研是艱辛的、心痛的、感人的,知道得越多肩上的擔子越重。”
古藺麻柳灘村里需社會關注的留守兒童。
由于條件艱苦,村里的女孩出去打工都遠嫁他鄉,外面的姑娘不愿嫁進村,導致村里光棍多。村里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多,老百姓說,村里留守的大軍就是“386199”部隊。大量田土拋荒,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行路難、吃水難、住房難等等。走村入戶中,經常會碰到觸動內心的一幕幕,李學征說:“在一次走訪的過程中,就碰到一個叫王芳的小女孩,竟然頭枕著書包在路邊上睡著。把她叫醒,跟去她家里看,家里的房子外面墻體開裂,里面破爛不堪,家里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因為常年柴火做飯,屋內被煙熏得漆黑。家里只有她和父親兩人,父親50多歲,一直未婚,王芳是抱養的。”
“在麻柳灘村,像這樣的情況很多,真是處處催人淚下,特別是一些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的生活艱苦、孤寂。”在走訪貧困戶李雪家時,也深深被她家的情景刺痛。李雪家有五個孩子,最大的11歲,最小的四歲。她的丈夫兩年前去世,李雪常年在外面打工,長期患病的婆婆在家照顧孩子,五個孩子是典型的留守兒童。“家貧不是孩子的錯,但是貧窮卻讓孩子們承受了很多!”李學征說。在為生活奔波的時候,再苦不能苦孩子。李學征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可是我覺得自己來到麻柳灘村后,感情比以前更豐富了,這感情既有對當地村民艱難度日的感傷,也有對當地村民的感激,感激他們讓我的心靈一次一次得到洗禮。”
謀劃
靜下心來,李學征開始謀劃怎樣入手開展扶貧工作。“水電路住產業信息”,先易后難,步步跟進。通過對路的感受和走訪,綜合鎮領導和村委會領導的意見,李學征意識到麻柳灘村要脫貧,需要解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通公路,然后才能更好地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打贏脫貧攻堅戰。一句話,“精準扶貧,交通先行。”
為了盡快修通公路,李學征白天走訪,晚上和村委會的干部研究修公路的有關事項。遇上問題又多又棘手時,李學征和村干部們通宵達旦研討。因為問題來了不及時解決,就會影響修路的進度,在修公路的同時,既要協調解決好修路占地的賠償,還要籌備一些扶貧的相關工作。有的時候,當面協商說好交辦的事情,轉過背又變了。“比如修公路占了誰家一點地,和村里的干部結束了白天的工作后,又要熬夜去找這家人協商賠償的事,費了很多口舌,好不容易談妥賠償對方5000元,一個晚上過去,又變成要賠償8000元。在修路時,有村民攔住挖掘機死活不讓施工,攪拌混泥土用的水管被割斷,拉石子的車被攔住不讓過等等。”李學征無奈地笑笑說:“遇上這種事,要說不心酸,那是假的。”
通過調查摸底,李學征又深刻地認識到,脫貧的根本是教育。不管是道路環境的改變,還是發展產業,都是外在的改變。真正的脫貧是內心和思想觀念的改變,提高人的文化素質,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思想觀念得到改善的重要環節。村里共有兩所小學,其中麻柳小學近100名小學生,山頂的千峰小學50多名小學生。兩所小學的教室都破爛不堪,包括一些簡單的學習用具都陳舊落后。山里的娃娃太苦了,改善教學條件的事刻不容緩。李學征立即著手向上級有關部門匯報爭取,又積極聯系社會各界捐款捐物。學校得以將教室粉刷一新,外墻也貼上了瓷磚。還添置了幾張乒乓臺,籃球框。聯系瀘州市美琪學校的教師到麻柳灘村義務為學生上了幾堂舞蹈、音樂、繪畫課。
經過不懈的爭取,國家開發銀行先后三次到麻柳小學和千峰小學走訪慰問。為兩個小學購置了約三萬元的文具、教學用品和辦公用品,惠及150名小學生。還為千峰小學購置了書籍,建立了愛心書屋,為留守兒童添置冬衣,送去溫暖。開發銀行還安排了兩所小學校7名教師到北京培訓學習,為村里的大學生、職高生和職專生解決助學貸款,有效保證了每個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切實把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落到了實處,真正做到扶貧先扶智,不讓貧窮傳遞到下一代。考慮到兩所小學都在很高的山上,山路崎嶇,路途遙遠。決定在村子平坦的地方村里已經著手建設一所新學校,把兩個學校合二為一,徹底改變學校條件,引入優秀教師,留住老師,留住學生。再過幾個月時間,150名小學生將搬進設備良好的新學校。
解決了棘手的事情,李學征又著手謀劃遠景。他說:“沒有規劃,脫貧攻堅猶如無頭蒼蠅。”在充分調研了后,按照“最能體現川南烏蒙山區農村特色、最符合麻柳灘村自身實際、最有科學性可行性”的三最要求,與村委會研究決定后,特聘請深圳四川中恒設計公司進行新村規劃設計。為了讓村民看得明白,李學征還親自繪制了一張村域發展規劃圖,將養殖和種植進行結合,既有短期發展,也有長期布局。養殖業以生態豬、雞、牛、羊四類為主,采取分散與集中養殖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建立養殖基地,起到示范帶動作用;通過支持村里的能人大戶來帶動貧困戶的脫貧發展。他發現村里有個叫羅剛的年輕人,有想法有干勁,就支持他建立養雞基地,并與羅剛一起爭取,與古藺名食麻辣雞加工廠家簽訂長期的原雞供應合同,這樣就穩定并避開了市場風險,同時帶動貧困戶養雞。這種方式,可以保證每戶貧困戶每年新增至少5000元的收入。種植業方面,已種植甜橙2000畝,桃子1000畝,再種植1000畝茶葉,著力形成甜橙、桃子、茶葉三個千畝縱向分層板塊。
脫貧前的麻柳灘。
凝聚
第一書記的一個重要任務是要增強村黨支部和黨員干部的凝聚力,加強村級黨組織建設,培育一支好隊伍,充分調動黨員和干部的積極性。搞好脫貧攻堅,黨員干部的示范帶領作用是關鍵。干部手里的權利能不能用好,群眾都盯著你。群眾對新的支部班子都持觀望的態度,看能不能給他們帶來好處,能不能干點實事出來。如果你干好了,群眾看到希望看到效果,就跟上來跟你干,群眾的積極性才能調動起來。
麻柳灘村有黨員35人。書記帶頭培育好黨員干部隊伍,對抓好脫貧攻堅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李學征說:“脫貧不是單靠一個人的力量能夠完成,單位把我派出來,只保證自己干好,這只是一個很小的點,這樣就會辜負上級領導的重托,其實這個地方發展得好不好,關鍵要看大伙兒,要靠黨員干部,要靠一支優良的干部隊伍。
有一支好隊伍,還要有一套好機制。說到底,村民最后還是要靠一套好的機制去管理規范。所以,建立好一套管用實用,長效運行的管理機制,就是為組織建設和脫貧攻堅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想法,有了小想法就要有一套機制去管理約束。干部群眾自覺規范約束自己,才能保證在長期的扶貧攻堅戰中,按照既定的方向去奮斗,去前進。”李學征深刻地認識到。脫貧工作紛繁復雜,沒有一套制度來規范約束,就會功虧一簣。干部如此,群眾如此。要讓群眾相信你,就要接受群眾監督:黨務村務及時公開,既給群眾一個明白,也還給村干部一個清白。對老百姓的表現打分,根據分數評出星級,打分最高的是五星,低的四星三星,低于三星的,將受到應有的處理。結合實際制度實行村組考核管理辦法,全力推行信用評價。制定針對全村的星級戶評制度,以組為單位,進行組內評比,通過星級戶評議活動,引導群眾養成好習慣,加樹立好風氣,快脫貧的步伐。
碩果
自2015年李學征任麻柳灘村第一書記以來,通過他的不斷奔走相告,呼吁爭取,國開行通過實施貧困戶“五個金融全覆蓋”,推動麻柳灘村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共爭取各種項目資金共計1000余萬元。金融扶貧方面,支持易地扶貧搬遷貸款640.1萬元,幫助45戶176名貧困人口改善住房條件及生活環境,其中易地扶貧搬遷建設新街、小水田兩個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實現48戶201人的住房安全。基礎設施方面,國開行捐贈資金225萬元硬化通村主公路5公里,另整合建設生產、入戶便道12.5公里、蓄水池11口、山坪塘6口、渠道2.5公里、灌溉用管道9.5公里。整治山坪塘一口新建小水窖30余口、改建泥結碎石路6公里、改善民居100戶。
他引進先進地區的做法,幫助成立麻柳灘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通過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方式,支持大戶能人帶動貧困戶發展。成立土地合作社1個,生態農業合作社1個,水果合作社1個,養殖合作社4個。采用“公司+基地+大戶+貧困戶”經營模式,發展種養殖業。麻柳灘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與古藺姬三三麻辣雞簽訂定銷合同,公司出資50萬元建成占地10畝的原雞養殖基地,誠邀養殖專業大戶參與日常管理,吸納本村貧困戶入股分紅,本村已有20多戶貧困戶貸款入股購買雞苗。預計年出欄20000只,按集體公司占20%股份、大戶占40%股份、貧困戶占20%股份,預計可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人均8元以上。發展甜橙、優質桃3000畝。甜橙是當地苦干加巧干的見證。瞄準了甜橙產業,引導村民種下2000多畝甜橙,成立村集體農業公司,對口幫扶的國開行在網上發起“甜橙愛心銀行——甜橙認養計劃”眾籌活動,以村集體名義面向全社會籌集資金,通過京東眾籌平臺,消費者僅需128元,就能認養1棵甜橙樹,掛上認養樹苗銘牌,幫扶1戶貧困戶;同時,依托綠色資源和環境,種植生產綠色、無污染、原汁原味的甜橙,將當年新采摘的數十斤甜橙回饋奉獻愛心的認養者,所籌資金將用于幼苗的管護和愛心銀行運營,實現村集體收入10余萬元。2018年以來,村里人均收入達到1.3萬元以上。
點贊
李學征說:“從北京來到麻柳灘村,心里也有落差,但作為一名黨的干部,一個年輕人,應該做點有情懷的事,做點有意義的事,做一點對社會有價值的事。扶貧就是這樣一件事,既幫助了很多人,也實現了個人的價值。作為一名第一書記,心里不能光想著自己,要把扶貧工作當成自己的責任,這樣才能干好。”
談到工作,李學征總是精神抖擻,自信滿滿,話語擲地有聲,言談間不失山東漢子的豪爽。問及家庭,李學征有些靦腆,說自己平均兩個多月回家探親一次,目前妻子正懷起二胎,孕期反應強烈,不能好好吃東西,身體很虛弱,還要自己照顧三歲的女兒,壓力非常大。與妻子相隔千里,在妻子最需要人照顧的時候,不能陪在妻女身邊,感覺自己沒有盡到一個丈夫和父親的責任。每當想起這些,心里滿是愧疚。
村支書趙立遠豎起大拇指:“我當了兩任村支書,心里總想帶領群眾脫貧致富,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李書記下派到麻柳灘村來,帶來了豐厚的優質資源。他像醫生:把脈、對癥、處方、預防,幫助村民擺脫貧困。他吃透村情,理清思路,制定規劃,瞄準項目、爭取資金,帶著大伙兒一起干。一個從北京來的干部,為了麻柳灘村的脫貧,在下雪天,白天干工作,晚上搞研究,有時連續三四個晚上沒有休息。從最初的語言不通到現在能說‘麻柳灘村話’,都是為了幫助村里脫貧。到山里來吃這些苦,受這些累,麻柳灘村的村民都看在眼里,記上了心頭。”
2018年,他被評為瀘州市最美第一書記,并被網絡媒體推薦為四川省最美第一書記,許多網友為他的事跡感動,留下了數百條贊美之詞。讓我們用網友的網評為這位行走在貧困山區精準扶貧,攻堅克難奔小康的道路上的李學征點贊吧!
作者簡介:
李定林,筆名茶客,古藺人。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瀘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業余偏愛散文隨筆,常有報告文學、散文、詩歌等作品在各級刊物上發表。獲2016年度“榮塑杯”四川省散文創作獎,獲瀘州市“商業銀行杯”2017《瀘州作家》年度文學獎,被評為《瀘州作家》2017年度優秀作家。2017年出版散文集《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