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祖國西南邊陲的大涼山,曾閃耀長征的精神火把,曾實現“一步跨千年”的社會變遷。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了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黨中央莊嚴承諾: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讓中國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至此,中國大地上一場脫貧攻堅硬仗拉開了大幕……
彝鄉昭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的腹心地帶。
昭覺,保留有最傳統的彝族文化,彝風彝韻,風情萬種,綿遠流長。享有“中國彝族服飾文化之鄉”“彝族文化走廊”“彝族民間文化寶庫”等美譽。昭覺,地理上是大涼山和安寧河谷平原的結合部,是彝族聚居地區的中心和門戶。政治上曾經是涼山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歷史上,曾長期處于涼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
同時,昭覺也屬國家重點扶持的“三區三州”重點特困地區。
黨的十九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把昭覺作為考察脫貧攻堅的第一站,走進彝族貧困群眾家中,同干部群眾共商精準脫貧之策。
昭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托,在脫貧攻堅戰中壯大農業產業,發展工業,提升服務業,千方百計重塑產業體系,打牢縣域經濟基礎,曾經的老州府,在新時代里拼搏奮進,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革。
2018年,央視電視連續劇《索瑪花開》火爆熒屏。
同樣在2018年,在昭覺,一個古老而又朝氣蓬勃的彝族村莊,一個同樣叫做“谷莫村”的村莊,獲得“中國最美村鎮精準扶貧典范獎”殊榮,成為全國獲得該殊榮的四個村之一。
谷莫村,自然風光秀麗迷人,民族風情古樸濃郁,人民群眾感恩奮進,每一天都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一年之中,“谷莫”接連驚艷亮相;精準扶貧,昭覺縣谷莫村演繹“山村巨變”的感人故事。
建設中的谷莫村一角
谷莫村位于昭覺縣特布洛鄉以南,距鄉政府1.9公里,距縣城30.1公里,幅員面積8.2平方公里,耕地776畝,林地面積775畝、草地面積890畝。轄古莫、馬什覺2個社,有141戶570人,其中貧困戶22戶94人。海拔2000—2460米,屬典型的山區農業村,產業結構單一,農作物以馬鈴薯、蕎麥、玉米為主。屬于典型的大小涼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村。
精準扶貧之前,受自然地理條件和長期發展不足的制約,谷莫村群眾出行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生產方式原始粗放,居住條件十分惡劣,思想貧困、精神貧困、文化貧困、物質貧困相互交織疊加。
谷莫村的舊址。
攻堅戰打響以來,谷莫村在黨的扶貧政策光輝照耀下,在各級黨委、政府堅強領導下,駐村干部日夜辛勞、幫扶部門鼎力相助、村里群眾不等不靠,以目標和問題為導向,嚴格“六個精準”,切實推進了追趕跨越發展,在實踐中走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脫貧攻堅之路,谷莫村于2018年順利實現脫貧,并榮獲“2018中國最美村鎮精準扶貧典范獎”。
現在的谷莫村,發展有思路,攻堅有實招,群眾有激情。
谷莫村的水、電、路、網絡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體系日趨健全,群眾感恩奮進、幸福指數不斷提升,實現了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個產村相融、農旅融合的新谷莫已然形成。
百舸爭流千帆盡,乘風破浪正遠航。
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殷切囑托,成為了昭覺人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邁向全面小康的強大精神力量。
當下,谷莫村廣大干部群眾有雄心、有自信繼續奮斗,正朝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破浪前行。
第一篇 感恩奮進
習近平總書記到昭覺時的親切慰問和殷殷囑托,還在昭覺人民的耳邊回響。
脫貧摘帽的最后時限,在昭覺縣委、縣政府的心中歷歷可數。
昭覺是全州、全省、全國“三區三州”脫貧攻堅硬骨頭的共識,在昭覺干部群眾的心里明明白白。
只求必須,不求僥幸。只能前進,不能倒退。只能勝利,不能失敗。昭覺發出了“決一死戰務求全勝”的響亮聲音,奏響了脫貧攻堅全面總攻的進行曲。
在國家指定的時間,昭覺人民力爭將戰斗的進行曲,升華為勝利的凱歌。
昭覺,脫貧攻堅“萬馬戰猶酣”,破曉之聲多么激昂嘹亮。
一、彝家新寨 環境優美
6月的谷莫村,漫山翠綠,嶄新的民居和大地青山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在村內漫步,古樸的傳統屋舍,整齊的竹條柵欄,青黑的小徑石階和旁邊碧綠的湖水交相輝映,在陽光下金光閃閃。
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黑、紅、黃形成愈發強烈的色彩對比,格外醒目。
村民們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溫暖的笑容。
在涼山脫貧攻堅進程中,安全住房建設是重中之重,住上了好房子,才能過上好日子。
在彝家新寨建設工作中,谷莫村結合產業發展和群眾脫貧實際需要,結合鄉村旅游,以“看得見青山綠水,留得住美麗鄉愁”為理念開展新寨建設,全村著力打造產村相融、農旅融合的新型農村。
谷莫村實施彝家新寨項目110戶,貧困群眾100%入住安全住房,并扶持13戶貧困群眾率先發展民宿旅游,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單親媽媽吉克失西和她的4個女兒住上了在原址重建的新房子。她上初中的二女兒用普通話說,跟以前破破爛爛的土坯房相比,新居有三個房間,還配備了現代化的廚房和廁所,居住條件比以前好多了。
孩子們也為建房忙碌著。
在俄的曲西家的庭院里從舊到新排列著三棟房屋,對比十分明顯。村支書木坡曲爾我們,三棟房屋分別是上一輩修建的低矮土坯房,6年前修建的空心磚小瓦房,和今年建成的磚木閣樓。“俄的曲西一家近年來發生的變化,生動展示了谷莫村脫貧攻堅的歷程。”
一步跨千年,在谷莫村成為現實。不只是安全住房,村路、幼教點、網購中心等基礎設施也都相繼跟進建設。谷莫村還加快培育壯大當地的村級集體經濟,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加快發展的創新發展之路,村民們對脫貧有了更堅定的信心。
二、特色產業:為村莊打開致富大門
走進群山環抱的谷莫村里,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閹雞在核桃樹下覓食。閹雞養殖,已經成為谷莫村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
“今年我家修建了養殖場,養了180只閹雞。國家還補貼了買雞苗、飼料和防疫藥物資金。如今,通過以購代捐等方式,閹雞已經賣了60多只,收入上萬元。苦日子總算熬到頭了,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卡莎莎!”2019年新年前夕,建檔立卡貧困戶俄底曲西臉上洋溢著喜悅笑容。
針對村里產業散小弱、有機生態產品賣出難、群眾增收難度大的實際,谷莫村成立農業合作社,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綠色和有機生態,提升農特產品附加值,大力發展種養業,初步形成了特色核桃、綠色閹雞、生態烏金豬、高山苦蕎、有機蜂蜜等產業鏈。同時,采用“借羊還羊”方式,扶持貧困戶養殖黑山羊,戶均年增收1600元以上;大力發展烏金豬產業,扶持貧困戶戶均養殖1.5頭以上能繁母豬,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采用“借薯還薯”方式,人均種植馬鈴薯青薯9號1畝以上,畝均增產約1000斤,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不遠處,貧困老黨員賈古爾哈家屋檐下,挨個排列著一排排蜂箱,一只只小蜜蜂忙著把采回來的花粉釀成蜂蜜。雖然從去年才開始養蜂,“甜蜜”的事業已經讓賈古爾哈嘗到了甜頭。他說,“鄉上和村上的干部請來了專家,教大家養蜂、割蜂蜜,還保證回收我們的蜂蜜。我家的10箱蜂蜜,就可以賣5000元錢呢!”
在產業發展上,谷莫村不僅僅局限于田間地頭,而是立足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濃郁的民族風情,把眼光瞄準了外面世界。
谷莫村,依托《索瑪花開》影響力,注冊“谷莫”商標,著力拓寬深度貧困地區互聯網+扶貧模式,依托電商平臺籌建谷莫村電子商務(網購)中心,力爭實現農副產品線上線下銷售,以模式創新引領群眾搭乘電商快車,全面促進彝鄉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引進龍頭企業合作研發“谷莫”苦蕎米、苦蕎粉、苦蕎茶等系列產品;積極發展鄉村旅游業,著力創建省級旅游扶貧示范村,扶持11戶貧困戶創建省級民宿旅游達標戶;開通“谷莫村脫貧攻堅記”微信公眾號,宣傳推介農特產品和脫貧攻堅動態等資訊。
三、攻堅力量:為經濟發展注入力量
治窮先治愚、扶貧先扶志、脫貧先立勤。在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引進先進技術的同時,谷莫村對癥拔窮根、務實強精,扎實開展教育文化建設,為經濟發展注入靈魂力量,為文化建設增添思想動力。
2016年8月,昭覺縣特布洛鄉通往谷莫村的土路正在進行改擴建,烈日下的路面塵土飛揚,一隊頭戴白色帽子,身著紅色衣服的青年,在這里顯得格外亮眼。
他們中的一些人扛著藍色的管子,一些人拿著鋤頭,來到修路挖開的一個豁口處,用鋤頭挖開部分泥土,將壞掉的水管清理出來,再換上新的水管。
你要問他們是誰?看那旁邊迎風飄揚的紅旗,他們是特布洛鄉谷莫村的青年先鋒隊。
青年先鋒隊隊員在修水管。
2016年五月初,谷莫村青年先鋒隊成立大會在村里的“一村一幼”教學點內舉行。村里的80多名青年頭戴白色帽子、身穿白色T恤,光榮地參加了青年先鋒隊,26歲的青年黨員木坡史惹被村黨支部任命為隊長。
青年先鋒隊成立之后便在村里積極開展各種扶貧幫困活動,村里隨時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村里的老黨員洛比日吉夫婦都已經70多歲了,因為兒子去世、兒媳改嫁,家里只剩下老兩口,打苞谷的季節,家里沒有勞動力,眼看苞谷就要爛在地里。
木坡史惹帶著青年先鋒隊的四五個青年,來到洛比日吉家幫助打苞谷。2天時間里,幫忙打完了洛比日吉家兩畝多地的苞谷,老兩口感動得熱淚盈眶,逢人就說:“青年先鋒隊瓦吉瓦!”
谷莫村青年先鋒隊又分為互助突擊隊、籃球隊和舞蹈隊。互助突擊隊經常為村民們解決困難,而籃球隊和舞蹈隊則給村民們帶來了健康的休閑娛樂方式。
青年先鋒隊的青年不僅干事有沖勁,他們中許多還有一技之長。隊長木坡史惹和十幾個隊員都是駕駛的熟手,副隊長洛比木史是優秀的木工,洛比爾鐵、洛比史鐵等青年都是嫁接的好手,他們也是鄉上和村上重點培養的致富帶頭人。
如今,村里有文化、有技能、有擔當的先進青年幾乎都加入了“青年先鋒隊”。這支隊伍,儼然已經成為谷莫村的“人才”洼地。
青年先鋒隊為貧困老人修繕房屋。
“農民夜校”是農村黨員干部群眾教育培訓的主要陣地,是服務脫貧攻堅,提升農民群眾素質的重要載體,是最接地氣的群眾大講堂。
2016年7月26日晚,特布洛鄉谷莫村。
“農民夜校”掛牌授課。
一堂關于精準扶貧的講座,讓第一次走進夜校的村民木帕史惹感覺“太新鮮”。
“農民夜校”的課程讓木帕史惹的印象更是深刻:有關于簡單的漢語書寫或對話的,有關于農村實用技術的,還有輔導老師用彝漢雙語講解法律法規的……學漢語、學政策、學技術、學新風,學習間隙,或看上一段新聞,或唱上一首民歌,或到操場跳上一段歡快的彝族達體舞。“不再是天亮起來干農活、天黑躺下睡覺。現在村民的生活內容豐富多了。”木帕史惹感嘆道。
這是谷莫村“農民夜校”第一課開課的情形。
2018年2月27日晚上,谷莫村新年第7期農民夜校開課了。這期夜校主題是“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村里人早早等在了村支部活動室。
“總書記來到我們昭覺縣看望慰問彝區群眾,為我們脫貧致富指明了好出路、好辦法……”第一書記羅雅宏跟學員們回憶起總書記視察時的細節,教室里熱烈的掌聲一浪接一浪。
木帕曲爾緊跟著大聲說,“聽到總書記說‘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記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家庭’的時候,我激動不已。作為共產黨員,我將帶頭遵守村規民約,一定按照總書記的要求驅走愚昧落后貧窮這些‘鬼’。”
“農民夜校”也不是只有農民才能學,也不是只有晚上才能開。
為了讓村民了解核桃嫁接的技術,利用夜校平臺,鄉黨委書記馬比小龍外請專家深入田間給村民介紹致富項目的情況,手把手教授種植技術。“通過學習,我明白了這些項目的好處,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村民吉克阿格說。
四、移風易俗 攻克“精神脫貧”
善良、好客、熱情大方,是涼山彝人的優點,但是互相攀比、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風氣,不僅破壞生產力,還導致部分群眾一夜致貧。這也是扶貧攻堅路上的攔路虎。
晨曦的第一抹陽光穿透厚厚的云層,沉寂一夜的大地被溫暖的光色灑滿金黃。天上云展云舒隨風流動,一直雄鷹展翅,翱翔著掠過天際的蔚藍。它的眼睛如火炬般透亮,從千米高空上,俯瞰著森林的生長,看著草木的搖動,看著昭覺縣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脫貧攻堅為30萬各族群眾帶來的巨大嬗變。
脫貧攻堅如火如荼的開展著,群眾因幫扶的力度、因產業的提升而使收入不斷增加,物質生活水平節節攀高。也因精神文明的建設,為脫貧攻堅這讓硬仗,從根本上奠定了決勝的底氣——當文明新風吹進昭覺,是意識觀念的轉變,是健康生活習慣的重塑,是城鄉面貌的新顏,是“物質脫貧”和“精神脫貧”的協調推進……
2016年7月29日,四開鄉灑瓦洛且博村村民阿說爾布因病去世。昭覺縣以此為契機,在全縣開一個喪事新辦的好頭。
第一次喪葬“回鍋肉”實施后,改“薄養厚葬”為“厚養薄葬”的健康文明生活新理念在全縣各地悄然興起。
在“移風易俗”創建工作中,昭覺充分結合縣情、民情實際,通過廣泛征求干部群眾意見,總結推廣了“3579”工作法,即開展三種教育,推進五項革命,建立七個機制,落實九件實事,在全縣形成以點帶面的示范帶動效應,全縣的社會風俗風氣,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嬗變,為脫貧攻堅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在谷莫村,村里規定每月的1、6、16、28日為清潔衛生日。全年檢查6次,好的家庭予以物質獎勵。
昭覺,在彝語中意為彝鄉大地,它有著廣闊的平原,充足的水源以及肥沃的土地,為多個民族提供世代聚居繁衍的美麗家園。上千年歷史長河的流淌,為這座古老的縣城積累了博大的歷史淵源,沉淀了厚重的的發展底蘊。作為“老州府”所在地,它的城市建設有“舊”的一面——古老的“蘇式”建筑,并不寬的道路交通,已經被歲月侵蝕的斑駁的革命烈士紀念塔以及富有歷史棲息的參天古樹,都流露出它的“舊”,它的傳統和古樸。
但在今天,走在昭覺縣城,我們看見干凈的馬路不見紙屑,整齊的綠化吐出新氧,真實地體現除了城市的“新”——這是城市環境的新,也是群眾健康文明生活面貌的新。
五、激發動力:脫貧奔康凝聚斗志
雞蛋,從外面打破,只是食物;只有從里面突破出來,才是新生命的誕生。扶貧也是,只有激發了內生動力,每個貧困戶才能鳳凰涅槃,獲得新生。
“作為戶主,我代表全家人莊嚴承諾,早日實現脫貧奔康的目標……”
在村民洛比爾且的老屋墻上,張貼著一張《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攻堅承諾書》。
針對部分農戶在脫貧攻堅中主觀能動性不強,“等靠要”思想嚴重等意識,谷莫村開展“脫貧攻堅主題演講”,引導貧困戶、村組干部和普通農戶積極主動思考,增強獲得感,激發內生動力,形成感恩奮進的好風氣。
為幫助貧困戶理清發展思路,谷莫村貧困戶逐一簽訂了《脫貧承諾書》,承諾“不等不靠,積極投身脫貧攻堅,按期脫貧”。
觀念的轉變,激發起谷莫村貧困群眾勤勞致富脫貧奔康的斗志。68歲的老黨員阿牛嘎嘎說,娃兒讀書不僅不要錢,還管伙食,生病吃藥打針新農合可以報銷,路修到家門口了,家家戶戶都通了電、通了水。黨和政府的政策越來越好,我們要感恩奮進,靠自己的雙手,努力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先遣部隊總司令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丹在冕寧縣彝海邊歃血結盟,創造了一段彝漢民族大團結的歷史佳話,為中國革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成為永垂不朽的豐碑。
五彩云霞空中飄,索瑪花開一朵朵,青山綠樹構織成一幅幅美麗的高原彝鄉畫卷。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紫南村在彝鄉昭覺結“窮親”的故事也在傳唱著彝漢民族血濃于水、親如兄弟的魚水之情。
自從紫南村與谷莫村建立結對幫扶關系后,簽訂了“村村對接”結對幫扶協議,為谷莫村送上了“5個紅包”。
第二篇 改變
2018年底,谷莫村全村3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甩掉了貧困的“帽子”,一窮二白的村莊靚了起來,富了起來,讓群眾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一個干凈、有序、和諧、發展的新村莊正在形成。
一、綠水青山開啟致富大門
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谷莫村結合產業發展和群眾脫貧實際需要,結合鄉村旅游,以“看得見青山綠水,留得住美麗鄉愁”為理念開展新寨建設,全村著力打造產村相融、農旅融合的新型農村,以環境促發展,突出“旅游+”,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實現“造血”式發展。
2019年“五一”期間,昭覺宏祥國際大酒店“五一團建活動”走進谷莫村,標志著谷莫村發展旅游業邁出堅實一步,正式進入接待旅游團的新階段。
在谷莫村看美景、嘗美食,通過歌舞、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與村民進行歡樂互動。游客們紛紛表示,這次到谷莫村游玩收獲很大,以后還會帶動更多親朋好友再來谷莫村。
作為2018中國最美村鎮精準扶貧典范獎獲得者和電視劇《索瑪花開》原型地,谷莫村享有綠水青山、秀美風光、濃郁民風,特別是小橋流水相互襯托,彝家新寨錯落有致,風格極為獨特。谷莫村發展鄉村旅游的潛力大、前景好,目前正在積極創建省級旅游扶貧示范村。
二、特惠苦蕎 增添彝寨脫貧新助力
數千年以來,彝人們流傳著家喻戶曉的苦蕎歌,娓娓道來的是對苦蕎說不完、道不盡的好處:“撒下苦蕎種,幼苗綠油油,嫩葉似斗笠,花開如白雪,結子沉甸甸,蕎子堆成山,老人吃了還了童,少年吃了紅潤潤,姑娘吃了雙眼明如鏡,烏發放光澤,十指嫩如筍,腰細如柳枝,容貌好似油菜花,迷醉多少男人心,馬駒吃了樂津津,牛兒喂了脹鼓鼓,豬仔喂了肥胖胖,小雞吃了鳴徹徹,瘦羊吃了蹦又跳……”
正是因為苦蕎麥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對多種疾病具有防治功效。在城市里,蕎饅頭、蕎面條、蕎麥茶、蕎蛋糕等等營養食品也相繼問世。
以往的初冬之際,每當完成了一年的耕種,山里的彝族農戶們就進入“農閑”時節,還有些許農戶便做好了外出打工的打算。但對昭覺縣特布洛鄉特布洛村的村民們來說,今年有了更好的選擇。
一大早,谷莫村村民洛比格曲穿上工作服,坐在堂兄的電瓶車上,一路向村子旁的東方特惠苦蕎產業園駛去。今年,洛比格曲成了東方特惠苦蕎產業園的一名職工,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上班就20分鐘路程,再也不用四處奔波了。
受益者不僅是洛比格曲。東方特惠苦蕎產業園每年在當地收購蕎麥20萬斤、玉米15萬斤,讓200余戶貧困戶平均每戶年創收1900元。依托苦蕎產業園項目,特惠農業合作社每年還能分紅60余萬元。
2019年,經過細致策劃,東方電氣集團還以捐資的方式,幫助特布洛鄉11個村(其中有9個貧困村)共同成立了“特惠農業合作社”,并引進“龍頭企業”形成了“東方特惠苦蕎”“東方特惠高山露地蔬菜”“東方特惠農特產品”3個扶貧產業園,通過實施產業扶貧項目,把傳統優質的農作物商品化、產業化、品牌化。
三、從路在何方到路在腳下
路,蘊含著全新的機遇;路,昭示著更大的發展。
鋼釬聲、鐵錘聲、號子聲,回蕩在谷莫村上空。連日來,該村的黨員干部和村民一道正在為修建村道而忙個不停,好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緊握工具我不放,心兒都撲在修路上,亮晶晶的汗珠子臉上流,窮根不拔干不休。”參加修路的村民木帕拉者如是說。這是2018年3月3日下午,筆者在谷莫村看見的一幕。
“看見屋,走得哭。上坡坡碰破膝,下坎坎擦脫皮”,這是歷來昭覺縣許多山村行路難的真實寫照。
修通村公路之前,昭覺縣鄉村道路絕大多數都是簡易的泥沙路。千年鄉村泥路不知顛碎過多少祖輩們的致富夢想。
如今,一條條連接外界的主干道,成為舞動昭覺跨越發展的“大動脈”;一根根交織在鄉鎮村組之間的農村公路,則成為老鄉們脫貧奔康的“生命線”,為整個“彝族服飾文化之鄉”的發展注入蓬勃生機和不竭動力。
腳下路在延伸。谷莫村,這個昔日的僻塞之地,今天群眾致富大道越走越寬。公路開通后,全村半年涌現運輸、畜牧等專業戶40多個。不僅如此,從繁重農活解放出來的500多名農民紛紛奔向沿海打工,一年抱回數百萬元“金娃娃”。
“路修好了,來旅游的人也多了。”2019年“五一”期間,昭覺宏祥國際大酒店“五一團建活動”走進谷莫村,這里“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吸引了大家關注的眼光。
四、尊師重教樹新風
教育,涼山脫貧攻堅中,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
新中國成立前,昭覺只有1所學校,18名學生。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在中央、省、州領導的無限關懷和大力扶持下,歷經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使昭覺縣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已形成了幼兒教育、普通教育、寄宿制教育、職成教育齊頭并進、全面發展的教育格局。1999年已實現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
谷莫村新建村幼教點,學校很漂亮,校舍很新,教室和廚房都獨立使用,教室里還有取暖用的爐子和管道,以供冬天使用,墻上還有許多兒童畫裝飾。
“我今年六歲,老師教會了我們說漢語,還有唱歌、繪畫、跳舞……”201年6月25日,谷莫村幼教點的洛比阿哈用流利的普通話介紹著自己在幼兒園里學到的東西。
輔導員木帕史惹說,“我們‘一村一幼’的輔導員都必須學會彝漢雙語,一般招本村讀過幼教的大中專或是高中畢業生,實行先培訓后上崗。”
目前,谷莫村實現村適齡幼兒100%就近入學。同時成立了“谷莫村教育基金”,截至目前資助貧困學生30余人次,大幅減輕了貧困群眾的負擔。
五、傳統“輸血”向持續“造血”轉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精準扶貧,不拘泥于慰問、發放扶貧款等老形式,找到致貧原因,圍繞如何脫貧而展開扶貧才能精、才夠準。
“政府幫我們聯系好買主,1只雞市價在150元左右,今年僅這一項我家就可以收入3000元左右。以后,我將繼續養殖閹雞,按一年養三批次、每批次養20只算,一年可以賣60只閹雞,就有9000多元的收入。”這是谷莫村村民俄底曲西算的一筆賬。
俄底曲西口中所謂的“政府聯系好了買主”,其實是扶貧的一種新模式——“以購代捐”。
春日,陽光明媚,昭覺縣特布洛鄉谷莫村支部書記木坡曲爾心里暖意融融:2018年“五一”節前,谷莫村貧困群眾通過“以購代捐”精準扶貧模式養殖的100只生態閹雞將上市,預計銷售額達到2萬元以上,實現利潤1.5萬元以上。
為改變“只管養、不管賣”的粗放式扶持模式,駐村工作組利用駐村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平臺,積極開展網上銷售,但因物流不便,銷售成本高,加之缺少權威網絡平臺支撐,市場不穩定性,短期內還不可能形成穩定的增收渠道。
成都尚膳食品有限公司有意到谷莫村捐款捐物。得知這一消息以后,一個想法在羅雅宏腦中逐漸形成,那就是“以購代捐”。
“通過探索實施‘以購代捐’精準扶貧模式,既解決了項目前期資金投入困難,拓展了銷售渠道,又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破除了‘等靠要’的惰性思維,實現了產業增效、群眾增收。
第三篇 幸福
嘩嘩的小河穿村而過,鴨子、鵝在水里嬉戲;小伙子們在籃球場上酣暢淋漓賽球技;孩子們在壩子里跳皮筋;大人們澆菜、做飯……
曾經的貧困面貌已不復存在,村民們臉上掛著由衷的笑容,甚至還有老人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在脫貧攻堅戰中,沒有比貧困戶笑臉更美的風景!
羅雅宏:從第一書記到副縣長
“作為一名彝家漢子,我對彝鄉的貧窮感同身受,如何讓我的家鄉早日脫貧是我兒時以來期盼的一個夢想。”在涼山脫貧攻堅沖鋒集結號吹響之際,羅雅宏被選派到涼山腹地的谷莫村擔任第一書記。
心起舞,夢飛翔。羅雅宏任谷莫村第一書記以來,與全村干部群眾一道,擊楫勇進,揚鞭疾蹄,奮力跑出脫貧攻堅接力賽“最后一棒”的加速度,演繹出一場脫貧奔康路上日新月異的生動實踐。
為精準摸清村民們的情況,羅雅宏入戶登記,他堅持克服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等困難,做到“戶戶到家、人人見面”,調整貧困戶14戶55人,收集整理民生訴求76條,解決各類訴求56件,在面對面傾聽群眾訴求、心貼心了解百姓冷暖、實打實解除民憂的過程中,贏得了民心。
在谷莫村,老者們稱他小羅,同齡的稱小羅兄弟,小孩們稱小羅叔叔,他已和村民成了親朋好友、兄弟姐妹,也成了他們最信任、最依賴的人。
怎么打好增收牌,因地制宜、長短結合拉動經濟穩步增長,是羅雅宏工作的重點之一。
結合村情,他摸索出了適合谷莫村經濟發展的模式——以“專業化、集約式”發展模式,推動核桃產業提檔升級,成立核桃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動群眾規模化種植核桃7000余株,做到荒山荒坡、房前屋后和田間地頭核桃樹應種盡種、應嫁盡嫁;以“科技化、品牌式”發展思路,提高馬鈴薯經濟效益,全覆蓋推廣種植良種馬鈴薯100畝。
他以做大做強特色養殖業為抓手,成立養羊合作社,采用“借羊還羊”的模式,戶均借7只羊給貧困戶入股合作社,由能人集中飼養,實現貧困戶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扶持家庭散養閹雞,采取“以獎代補”“以購代捐”的形式,大力發展閹雞產業。2018年村里出欄閹雞3000只,實現產值45萬元。同時,采取“支部+協會+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扶持農戶散養蜜蜂200群,實現年產值10萬元以上;通過產業發展基金,大力扶持養殖能繁母豬,戶均養殖1頭以上、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他還積極主動對接協調各類資金900余萬元,硬化通村公路1.9公里,新建硬化通社路3公里,改建硬化產業發展路6公里,新建通信基站1個、4G基站2個,實現全村通信網絡和4G網絡全覆蓋。
2018年歲末,中國鄉村振興發展論壇暨最美村鎮頒獎盛典在杭州舉行,谷莫村獲評年度“中國最美村鎮精準扶貧典范獎”, 成為本次獲獎中四川省唯一的村鎮。羅雅宏個人也先后獲得全國和全省脫貧攻堅創新獎,從昭覺縣谷莫村第一書記任上破格提拔為金陽縣副縣長。
俄底曲西:黨的溫暖卡莎莎
1996年,俄底曲西嫁到特布洛鄉谷莫村時,大家都居住在低矮潮濕的土坯房里。2007年,俄底曲西的丈夫得了心臟病,雖經醫治,還是于2015年離開了人世。家里因為給丈夫治病欠下了十多萬元外債。
2016年,精準扶貧的陽光照進了昭覺縣的村村寨寨,俄底曲西一家也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俄底曲西一家的生活狀況也逐漸有了改變:曾經住了半輩子的土坯房,在政府的扶持下變成了兩百多平方米的小樓房;家里多了兩頭由幫扶資金購買的西門塔爾母牛,還養起了閹雞和蜜蜂,通過“借羊還羊”借了10只羊。住上新房子的那天,俄底曲西撫摸著幫扶干部送來的棉被感動不已,“我做夢都想不到,我們能住上新房子。”
俄的曲西。
“阿莫(媽媽),我匯了10000元錢回家,你要好好保重身體,不要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采訪中,俄底曲西在廣東惠州打工的大女兒打來電話。今年20歲的大女兒是駐村工作組推薦到惠州打工的,每個月有兩千多元的收入。俄底曲西有4個孩子,孩子們都很懂事,很小就幫著母親干活。小兒子上學還獲得了每年1200元的愛心資助。
“欠的債今年已經還完了。”俄底曲西長舒了一口氣。“等這些雞都賣出去了,我準備多養幾頭牛。每天雖然很辛苦,但脫貧之后的腰桿挺得直。卡莎莎( 意為“謝謝”) 哦,共產黨!”說這話時,俄底曲西的眼睛里閃爍著光芒。
余國華:創新實干的帶頭人 深情為民的暖心人
余國華出生在冕寧縣拖烏鄉三姑村一個貧困農戶家庭,小時候經歷過很多挫折磨難,曾居住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土坯房中,經歷過有病無錢醫治、幾度差點輟學的困難。
由于自身的成長經歷,他深刻理解“貧困”二字的真正含義,深深懂得“脫貧”二字的重大意義。
2019年1月,30多歲的他克服家中80歲的老母親和兩個小孩需要照顧等困難,來到昭覺縣特布洛鄉谷莫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投入到了這場沒有硝煙卻有犧牲的歷史性攻堅戰中。
到谷莫村以后,余國華幾乎放棄了所有節假日和周末休息時間,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爭分奪秒推進各項工作。在挨家挨戶走訪所有農戶,深入詳細了解村情戶情的基礎上,組織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認真研究,確定了谷莫村進入新階段后的發展目標,即:加快實現由脫貧向致富跨越,爭創全國少數民族地區脫貧奔康樣板村、鄉村振興示范村。
谷莫村享有“中國最美村鎮”、電視劇《索瑪花開》原型地兩張“金字招牌”,嶄新的彝家新寨,自然風光秀美,人文風情濃郁,發展鄉村旅游業有條件、有優勢、有潛力。
余國華提出,要發展以體驗彝區鄉村生活為重點的旅游業,促進村民通過旅游業實現增收致富。他對村民進行深入動員、強化培訓,組建旅游農民專業合作社,先把條件較好、有意愿的農戶納入合作社,重點扶持,形成示范帶動效應。同時,通過與旅行社合作、在朋友圈發動等方式,積極引導游客組團到谷莫村體驗彝區鄉村生活。目前,谷莫村已培養了15戶達標民宿,總床位數達50張,開發了“索瑪花蜂蜜”、“苦蕎四寶”、彝族刺繡、木制、竹制手工藝品等旅游產品,打造了彝家美食、篝火晚會、騎馬、拔河、挖野菜、推石磨、蕩秋千、打籃球等體驗互動項目。
同時,組建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工作組,成立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村集體經濟的載體和平臺,規范化經營管理村集體經濟。今年村集體試種6畝花魔芋取得成功,增收3萬元;購買了1臺榨油機榨取核桃、菜籽油,增收3萬元;采取“飛地養殖”模式,與德昌縣的養蜂專業合作社合作養殖蜂蜜200箱,增收6萬元。
彝族人常說:藍天上最美麗的是金色的太陽,夜空上最美麗的是圓圓的月亮,春天里最美麗的是明艷的索瑪花。索瑪花是杜鵑花的彝語名,它是迎客之花,谷莫村克服了重重阻力與困難,搞起了一村一幼,修路修房通網,發展起了旅游產業,最終迎來了脫貧致富的幸福日子。
“有人離開時閃爍著幸福的淚光,生活無論你給我什么我都要感謝你的恩情”正如索瑪花開的片尾曲所唱的一樣,昭覺縣谷莫村人民的幸福之花正在開放或者已經開放。
作者簡介:
阿克鳩射(學名:阿克日布),男,彝族,四川昭覺人,生于1979年12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新華社簽約攝影師、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涼山州作家協會副主席、涼山州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共昭覺縣委宣傳部副部長。1995年開始彝漢雙語文學創作,著有長篇小說《霧中情緣》、散文集《翻閱生活的注腳》《溫暖的火塘》、紀實文學《懸崖村》、長詩《雪之語》,300余篇(幅)文章圖片榮獲各類國家省州獎項。
吉俄阿西,女,彝族,四川昭覺人,生于1989年4月,昭覺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先后在《新華社》《中國民族報》《中國組織人事報》《四川日報》《四川畫報》《民族雜志》《涼山日報》《涼山文學》彝漢文版等各類報刊雜志、網站上發表各類稿件和圖片20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