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車
川渝兩地山水相連,生態環境息息相關。經過多年治理,去年四川省優良天數率為89.1%,優良天數連續4年穩定增加,新增遂寧、雅安、資陽、廣安、內江5個空氣質量達標城市。如今,四川省空氣質量達標市州已增至11個,提前一年實現空氣質量達標市州總數過半的目標。
空氣質量雖持續好轉,但與百姓期盼尚有差距。“當前四川省大氣治理進入攻堅期,好治的都治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省人大代表、德陽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周麗姬的話,引起諸多代表委員共鳴,他們獻策:啃硬骨頭,需抓住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機遇,在大氣治理區域合作上加倍用力。
有識之策
建議成渝統一排放標準,防止污染轉移
“建立以統一排放標準為基礎的區域聯防聯控工作體系迫在眉睫。”省人大代表、成都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院長楊斌平表示,隨著全省大氣污染防治進程的扎實推進,減排空間逐漸收窄,特別是成都平原大氣治理已進入“深水區”。
難題如何破?“需在區域合作上加倍用力。”楊斌平建議,成渝同處四川盆地,盆地內各城市之間在部分季節存在較明顯的大氣污染輸送過程,空氣質量有較強相關性。因此,應在成都平原、川南地區等區域加快合作步伐基礎上,推進成渝地區統一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進一步防止污染轉移,實現統一排放標準、統一監管、統一執法、協同共治,最終實現成都平原乃至整個成渝地區空氣質量全面改善。
省政協委員、內江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副會長李強也建議,成渝兩地可逐步統一大氣污染物排放、產業準入和淘汰落后產能等標準規范,共享空氣質量、污染預警預報等數據,共同推動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修訂和執行,持續加強污染天氣聯防聯控和應急執法。
去年,成都消除了重污染天氣,優良天數達到287天,但重污染天氣仍存在一定的反彈風險。
防止反彈,既要增強成渝協作力度,也要“持續推進成都平原8市大氣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規體系建設。”楊斌平說,近年來,成都加快科學立法進程,起草了《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草案)》,制定了《成都市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辦法》,但成都平原其他城市在地方性法規體系建設工作仍處空白階段,亟需建立健全行政執法機制,補齊短板。
有為之舉
成渝完善協作機制,將開展交叉執法
會場內,金點子頻出;會場外,成渝聯合防治大氣污染的步伐正在加快。
4月,省生態環境廳與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簽訂《關于深化川渝兩地大氣污染聯合防治的協議》,雙方將建立完善兩地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并根據兩地大氣污染物特點,突出交通污染和PM2.5、臭氧污染協同防控,以實現成渝地區優良天數增加和PM2.5濃度下降為重點,持續提升大氣污染治理工作能力和水平。
“空氣無邊界。”李強說,希望接下來成渝兩地繼續深化雙邊、多邊協作機制,定期交流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展和空氣質量狀況,落實大氣環境信息共享、預警預報、環評會商、聯合執法等工作機制,推進大氣污染重點行業、重點污染源協同治理。
周麗姬則建議,深化協作,成渝兩地應聯合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攻關,開展區域大氣污染成因、溯源和防治對策等重大問題研究,為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提供科學決策。兩地還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搭建大氣污染防控信息共享平臺,從工作動態信息共享、移動源監管等方面入手,實現城市間協同作戰。
回應代表委員呼聲,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處處長昝學軍透露,接下來四川和重慶兩地生態環境部門將聯合向國家有關部委申報爭取資金、項目和政策,聯合開展大氣科技攻關。省生態環境廳還將聯合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召開成渝地區大氣污染防治聯席會議,開展聯合會商和交叉執法,共同推動區域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四川日報記者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