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川東北渝東北、成渝中部地區一體化發展和川南渝西地區融合發展。”——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全面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了一份更加明晰、更加細化的“操作指南”。短短3天時間,“中部崛起”“融合發展”迅速成為兩會熱詞。如何更好更快地實現“中部崛起”?代表委員們各抒己見。
加強區域合作聯動
根據總體布局錯位發展重點產業
“目前成渝中部地區在人均GDP、城鎮化率、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上,普遍低于周邊其他地區。”省人大代表、遂寧市委書記邵革軍說,一方面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另一方面創新實力相對較弱。在他看來,加強區域合作聯動,強化分工合作、錯位發展,提升區域發展整體水平和效率是關鍵,而突出重點產業,實施協同創新是抓手。
具體如何實施?省人大代表、遂寧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夏海榮則進一步建議,應探索制定未來幾個時期的產業統籌協同發展規劃,鼓勵各市州圍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總體布局堅持錯位發展和產業鏈接續發展。比如,通過推進產業園區跨區域共建共享,以鋰電及新材料、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為基礎,推動瀘州、遂寧、內江等地與潼南、永川等相關園區合作,建設產業協同發展示范園區等,加快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成渝產業協同發展體系。
這樣的協同發展,自貢和內江已開始行動。
“在前期實現社保、醫保、教育、公積金貸款等領域同城化的基礎上,目前,兩市正共同研究謀劃建設省級‘川南(內自)新區’,全面推進內自同城化發展。”在省人大代表、內江市市長鄭莉看來,兩市相距僅30余公里,均是四川老工業城市,都需謀求轉型發展,加上均有機械、汽配、新材料等產業,具有互補共融的基礎。下一步,雙方將通過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構建常態化溝通對接機制、探索經濟區和行政區適度分離等方式打造新的平臺和載體,推動資源要素同用、城市運營同體、競爭優勢同構,打造成渝中部承接產業轉移集中區、經濟發展共同體。
省人大代表、自貢市委書記范波也表示,將加快推進川南一體化、內自同城化,共同打造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和成渝地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創新發展示范區。
打造環渝城市群產業帶
補齊成渝地區“中部”發展落差
省人大代表、省人大民族宗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鄭蓉的焦點,則放在了與重慶毗鄰的環渝9市(達州、南充、廣安、遂寧、資陽、內江、自貢、宜賓、瀘州)。她建議,應當重視研究和統籌推進川東北、川南“環渝城市群產業帶”,著力補齊成渝地區中部區域發展落差。
“環渝地區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增長潛力巨大、與重慶‘互聯互促互激’的發展空間。”鄭蓉認為,近年來川東北、川南經濟區經濟快速發展,主導產業支撐作用明顯,在汽車配件、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等產業與重慶的鏈動性更強、匹配度更廣、物流通道更暢。
更值得關注的是,目前重慶經濟發展的主戰場——國家級新區、幾十個產業園區,大多布局在重慶主城區和靠近四川的幾個區縣,環渝地區可以努力建設成為重慶產業的首選承載地和重要功能配套區,成為重慶未來經濟發展的廣闊腹地。
為此鄭蓉建議,建立和完善川南、川東北經濟區及區域內各市間定期協調會商的工作機制,加快推動實現重慶和川東北、川南“環渝城市群產業帶”間要素合理流動、資源優化配置、政策有機銜接、產業協同發展、成果充分共享。
“在做強成都極核、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建設的同時,讓川南、川東北經濟區更加積極融入重慶,開出協同發展‘并蒂蓮’。”鄭蓉說。
省政協委員、四川華南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波持有相同觀點。在他看來,成渝地區的經濟合作發展有一定的基礎,但產業同質化競爭、要素流通不暢等問題普遍存在。“在川渝結合部打造成渝經濟園區,應減少同質化競爭,在園區推動政務服務一體化,實行‘網上辦、集中批、聯合審、代辦制’的審批實施路徑,減少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間。”(四川日報記者 陳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