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英國廣播公司(BBC)制作播出的一部紀錄片“出圈”了。
這部重走杜甫人生路的紀錄片,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和悠久詩歌傳統。在鏡頭的捕捉和切換間,成都以一種優雅安逸的形象嵌入中國的詩歌辭典,也再次進入世界聚焦的舞臺。
飛鳥和雪山,繁花和喜雨,成都是最適宜入詩的。杜甫寫初遇成都,“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是與其他城市迥然不同的風貌。
說起成都究竟有何不同? BBC的鏡頭對準當下的成都,去追尋杜甫“如田園詩一般書寫自己生活”的原因,給出了這樣一些關鍵詞——田園、花園、生活的美感。其實,將鏡頭拉長、光圈縮小,景框納入更多的風景,你才能看到這座“公園城市”的全貌。它延續了這座城市歷經千年的脈絡,又在新時代的語境下融入新發展理念。
從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府新區視察強調“突出公園城市的特點”,到2020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明確提出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兩年的探索實踐,“公園城市”為成都涵養了生活美學、刷新了城市品牌,而成都,也為“公園城市”注入了豐富內涵。
“許你一個看得見雪山的陽臺”
成都,隨時在兌現承諾
“我去四川調研時,看到天府新區生態環境很好,要取得這樣的成效是需要總體謀劃、久久為功的。”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提到錦江水生態治理的成效。
位于天府新區核心區域的興隆湖,被看作是成都城南的“生態之腎”。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新區里,聽不見機器轟鳴聲,各種鳥鳴是宏圖下的背景旋律。
得益于截污、清淤、補水等同向發力的科學治理手段,興隆湖如今已達到IV類水標準。每年春夏,市民親水散步少不了來這個魚鳥樂園;到了冬季,上千只候鳥來興隆湖越冬。此前,成都觀鳥會對興隆湖進行水鳥調查時,共記錄到野生鳥類52種,甚至包括全球僅存500只的青頭潛鴨。
一湖水,窺見成都在治理母親河上下的功夫。數據顯示,2019年,成都全市地表水水質總體呈優,優良水體比例由2016年的70.5%提升到90.7%。
一座公園城市,最基礎的定義在于良好的生態。
對于依水而生、沃野千里的成都而言,“窗含西嶺千秋雪”既是自然對天府之國的饋贈,也是城市與自然互動交融形成的文脈。
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召開。成都選擇以新發展理念引領城市發展方式之變,去留住城市的生態價值。一條全國規劃里程最長、縱橫全域16930公里的三級天府綠道體系,承載了公園城市再現蜀川畫卷千年盛景的夢想。
到今天,綠道已經成為人們品讀成都的重要方式——錦城湖公園、桂溪生態公園、江家藝苑、青龍湖濕地,是成都人最愛的出游地;繞城高速兩側500米范圍內,正在打造中的錦城公園讓花海桑田回歸城市。
春風喚醒城市時,城市里大片的金色油菜花、粉色豌豆花先帶來春意。
對此,成都天府綠道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康瑛信心滿滿:“你要想工作,一步跨出去,就進入寫字樓了;你要想生活,一步跨進來就是一個大公園。這就是未來城市的一個典范場景。”
也是這幾年里,成都人有了一種新的曬照方式——清晨或傍晚,一個看得見雪山的陽臺。
“在成都遙望雪山”群里是一群攝影發燒友,每當夜雨如注的晚上,群里就熱鬧起來,因為第二天通常能拍下雪山的真容。群友@水星人做了一個在成都觀雪山的《年終數據分享》,2017年,50次,2018年,56次,2019年,65次……與2019年成都環境空氣質量的數據對照來看,常見雪山是必然的。2019年成都全年優良天數創下287天的歷史新高,較2018年增加36天,優良率78.6%。
2020年5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對2019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的通報》,對2019年落實打好三大攻堅戰等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取得明顯成效的213個地方予以督查激勵。在這項涵蓋30項內容的通報中,成都多次“上榜”,被評定為2019年環境治理工程項目推進快,重點區域大氣、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的地方之一。
“許你一個看得見雪山的陽臺”。成都,隨時在兌現承諾。
綠道串起“上班的路”和“回家的路”
成都,給生態價值算了筆賬
如果說公園城市的增綠筑景是為成都涵養了生態本底,那么從經濟價值來看,天府綠道早就成為了成都最大的“網紅制造機”。
新都區沸騰小鎮位于成綿樂高鐵旁,本是一塊不可利用的土地,通過創新“綠道+火鍋”的模式,植入美食娛樂、水上音樂、田園體驗等新興業態,一路從抖音火到線下,成了一座難求的網紅打卡地。
青白江杏花村幾十年前因為靠山不宜耕作是遠近聞名的“光棍村”,幾年前廣種果樹辦起花果節才有起色。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啟動后,以66號房車主題文化生態度假露營地為代表的一批項目陸續引入,杏花村成為龍泉山腳最吸引年輕人的村落之一。
溫江岷江村是成都西郊著名的“桃花源”。走在村間小路,不見生活垃圾、牲畜糞便,只見花香滿院、溪水潺潺。
綠道上的“網紅”賬本,一直在用行動回應關于“投入”與“產出”的平衡之問。
“作為公園城市載體的天府綠道,已成為多功能疊加的高品質生活場景和新經濟消費場景。”成都錦江綠道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李路以錦江綠道為例算了一筆生態賬——公園有皮劃艇、無邊泳池等項目植入,“估算公園每年的運行成本約300萬元,產業運營起來后,可以實現收支平衡。”現在,“自動駕駛漫游車”“MR智能眼鏡”等新產品還給公園城市帶來了新玩法,綠道自然不缺人氣不差流量。
但生態價值的轉化不僅是一本經濟賬,“網紅”的制造模式背后,記錄著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的理念轉變。
“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商業化邏輯”。這是成都創新的城市建設運營模式,也是為什么“網紅制造機”可以層出不窮制造出市場認可的消費場景。
政府的手伸得再短些,企業和市民的步子就邁得再大些。政府、社會、市民形成的共享共治共同體,在城市的角落都隨處可見。高新區劍南大道天府一街口,原本閑置地塊內雜草叢生,垃圾隨處可見。現在這里是宜人的綠地,遍布街角巷落的長椅是公園溫暖的“注腳”,所有長椅均為企業、市民捐贈,上面刻著捐贈者對城市的記憶和祝福。
在康瑛看來,生態價值的轉化實際上會起到引人聚人的效果,從而影響城市的產業變革。綠道串聯起“上班的路”和“回家的路”,串聯起生產區與生活區。美好環境把人才吸引過來,而公園,便和產業、居民和諧共生了。
從更深層次看,公園城市的建設也是一次引領經濟組織方式的變革。通過把創新驅動作為城市發展的主引擎,大力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構建形成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經濟體系,讓城市發展真正告別了工業邏輯。
以示范區扛起“新的發展模式”
成都,跨越龍泉山
2020年1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明確指出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對比過去的三大城市群:京津冀“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再到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兩個定位是全新的——不僅是首個布局在西部的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也是首個將“宜居”納入定位的城市群。
這當然有天府之國宜居的傳統,更不容忽視的是成都當下在公園城市建設上的示范意義。畢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兩個中心城市是世界十大城市群當中唯一人口和經濟雙增長的城市群,成都“人才新政”實施的2年里,超過30萬“蓉漂”人才用腳投票來到成都。
從成都出發,延伸的城市表達有很多。或是從中尋求解決“大城市病”難題的方案,或是根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和動力源,或是為世界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這些希望都凝縮在公園城市的建設中,凝縮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依歸中。
凡事預則立。為了抵達遠方,成都向前邁了一大步——跨越龍泉山,向東!
“東進”,不僅是要對人口和產業分布進行重塑,跳出盆地和東進擴容,使人口和產業的分布與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經濟發展的流向,更加匹配。從經濟承載力的角度,更是要通過統籌規模、產業和空間,實現龍泉山東西兩翼的產業體系功能互補,錯位協同。
宜居,成都最寶貴的城市氣質,也是最難得的競爭力。
此前,北京和上海都編制了新一輪的城市總體規劃,探路城鎮化進程的“下半場”邏輯,李曉江認為,成都剛剛掛牌的東部新區也是對“下半場”邏輯的探索。成都東部新區以高質量的生活與服務吸引人,人才與就業人群吸引企業的發展邏輯,將實現“精筑城、廣聚人、強功能、興產業”——這會是一座為“后浪”而生的未來之城。
東西協同,再看成都,疏密有致的空間、宜居宜業的環境。這座公園城市超越了當年的城市形態,卻又保留了山水人文內核。即使放之遙遠的未來,它在“下半場”的賽道里也毫不落伍,反而擁有后發超越的可能。
就在本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發布。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成渝與關中平原城市群是西部地區的兩大核心引擎,承擔著帶動整個西部發展的重任。
這意味著,身擔內陸門戶重任的成都,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中將扛下更多重任。
在公園城市的建設中,成都已形成聚人引人的環境、構筑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面臨新的挑戰和重任,不用懷疑——這重任,成都扛得住!(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鐘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