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俺来也俺啦最新官网无码,青草青草视频在线观看2,在线看黄av免费观看不用下载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走進成都(我與一座城)

彭家河
2020年06月15日07: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1997年春,我第一次到成都,是參加四川師范大學自考畢業論文答辯。在同鄉帶領下我去了杜甫草堂。其時,杜甫草堂遠在荒郊,游客稀少。游玩的細節早已模糊,卻記得我們在一本游客留言簿上寫下“茅屋人去詩作主,草堂我來風開門”的字句。幾日里,我們還去了槐花初放的獅子山、人頭攢動的地下商場和芳草萋萋的天府廣場。離開成都前,我在川師大校園里買了本論文集,在扉頁寫了句“錦城雖云樂,還須早還鄉”。然后,便在客車顛簸中回到偏遠的鄉村小學繼續教書。

  后來,我考調到縣城,結束了七年教師生涯。三十歲出頭時,我跟兩位同事到成都參加公招考試。其中一位同事考進了成都,我們很是羨慕。從此,我開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靜心寫作。一個偶然的機會,有省級機關需要能寫公文又熱愛文學的人,就這樣我幸運地調到了成都——我與成都終究有緣。

  剛到成都生活時,天天都在街上走,對這座城市充滿新奇。想到可能要在這里生活幾十年,那真得好好地融入這個陌生的城市才行。我像記憶鄉下老家那些田地、河溝、山埡的名字一樣,開始細心觀察并牢記成都的建筑、街巷以及歷史掌故。

  那時,每天一早,我就換上運動鞋,從成華區人民北路步行到萬福橋,接著左轉沿府河前行,經過星輝橋、北門大橋、活水公園、太升橋、武成門橋,然后右拐穿過幾個小巷抵達單位。單位的小院曾是熊克武的公館。小院南面的學校原叫志誠法政學堂。街對面是清代名將岳鐘琪的故居,街名也因此叫岳府街。有時,我也跟那些老市民們一起晨跑、吊單杠,體驗成都的日常生活。我還下載了叫車軟件,一到周末便抱著體驗生活的想法客串司機,不花油費就摸清了成都的東南西北。

  后來,女兒轉到成都上學,學校在錦江區。每天早上,從出租屋把女兒送到學校后,離上班時間還有一個小時,我便從女兒學校步行到單位,每天穿行不同的巷子,尋找每一條街巷的名勝舊事,比如玄奘年滿二十歲受具足戒的大慈寺,石達開就義的科甲巷,名聲在外的春熙路,后來紅遍網絡的太古里……冬去春來,終于把錦江區的街巷走了個遍,也留下了很多關于它們的生動記憶。

  再后來,我在駟馬橋邊羊子山路買了房。羊子山土臺,據說是古蜀國所建的祭壇。那時地鐵3號線剛剛開通,每天早上七點,我便帶著女兒趕乘地鐵。一上地鐵,我就背誦那些陌生的站名,對應地面上的街道、樓宇和曾經的故事,同時細心觀察地鐵上人們的穿著打扮、言行舉止以及表情神態,枯燥的行程因此變得充實。

  地鐵7號線開通后,出門換乘方便了不少。然而女兒已經小學畢業,初中學校在武侯區,著名的武侯祠就離學校不遠。學校離家有十多公里,我們只得在學校附近租了間小房,每天早晚接送。早上七點女兒進入校門后,離我上班時間還有兩個小時。咋辦?走!成華區走了,錦江區走了,武侯區接著走!

  從廣福橋向北,穿過榕樹遮蔽而成的綠色隧道武侯祠橫街,正對著的就是古柏森森的武侯祠。旁邊是古巷錦里。巷子里,早起的攤主正在準備糖油果子和傷心涼粉,三五個工人在清洗青石街道,等待南來北往的游客……古舊的街道,熟悉的煙火,讓人猜想古時的早市或許就是如此。

  我每天換一條路線行走,一次次在陌生的街頭偶遇早年看到過的詞語和故事,自己仿佛也是歷史的劇中人。黌門里、洗面橋、衣冠廟、萬里橋、玉林路……遠去的、當下的,悠久而鮮活的成都故事撲面而來。黌門即為校門,身入黌門,便是天子門生。黌門街因在清代陜甘總督楊遇春舊居興辦存古學堂而得名,存古學堂后改為四川國學館,并入國立四川大學,后幾次易名,至今仍是莘莘學子求學之地。洗面橋邊的雕塑,再現著劉備到衣冠廟祭拜戰死沙場的關羽時在此洗面沐浴的傳說。北行不遠,街口有巨船形建筑,碑刻說當年費祎出使東吳,諸葛亮在南河橋頭餞行,費祎嘆曰“萬里之路,始于此橋”,從此老南門橋便稱萬里橋。江邊,粗大的黃葛樹結出一串串紅紅的果實,草木葳蕤的錦江綠道上,有晨跑者不時經過。

  走!人生旅途一直走下去,就是勝利,F在,我每天要給女兒煮早飯,下班還要到學校接她。躺在出租房客廳的行軍床上,想著兩年后女兒就要上高中了,那時,名校云集的青羊區是否也有機會讓我每天走一走呢?

  每到周末,我還會帶著尚未上學的兒子,也在成都這座城市里走一走,他由此知道了春熙路、天府廣場、寬窄巷子。我的出生地他一次也沒有去過,他自己出生的縣城,估計也沒有多少記憶。想起同村的那些伙伴,中學畢業后外出廣東、福建和江浙等地打工,幾十年難回老家,他們的孩子也在城市上學、成家,日漸老去的叔伯們有的也隨子女在城市里長住。人生短短數十年,村民們大部分時間已經生活在城市,他們是農村人還是城市人?那些孩子,如何確定他們的家鄉?

  在我看來,生我之地是家鄉,養我之地亦是家鄉。那些承載著我們喜怒哀樂的起居之地,保留著個人豐富記憶的生活之地,就是人生無法拋卻的家鄉。時代發展,四海為家已成常事。每居一地,我們都要改變寄居心態,積極融入參與,不做旁觀者,而是做盡心盡力的建設者。

  吾居之地亦家鄉,吾念之地皆故鄉。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15日 20 版)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