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俺来也俺啦最新官网无码,青草青草视频在线观看2,在线看黄av免费观看不用下载

金竹村紀事

稅清靜 白波 白雪鋒

2020年07月07日10:18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天地與正色,霜雪堅比心。云芝生有節,栗玉種成林。回首渭川遠,山間繞翠陰。——宋·呂陶《詠竹》

唐代大詩人賈島,以“推、敲”而聞名天下,可他在唐文宗時期曾做過遂州長江縣主簿知道的人卻并不多。當時的長江縣就在現在的四川省大英縣境內。長江縣址古跡就在涪江邊,今天的遂寧市大英縣回馬鎮長江村。

發源于阿壩州松潘縣海拔5588米雪寶頂北麓三舍驛的涪江在回馬鎮夏家溝村流入大英縣界。進入大英縣境內的涪江宛如一條縹緲的銀色紗倜,縈繞在廣袤的深丘低巒之間,流露出欲言又止的一往深情,彰顯出堅定不移的勇往直前的精神。千百年來,浩浩蕩蕩的涪江,滋潤著兩岸的良田沃土,哺育著沿岸的人民。

從西魏恭帝長江置縣至今,流經了千百年的涪江,見證著這片熱土的嬗變,見證了大英縣回馬鎮金竹村一段脫貧攻堅的傳奇歷史。

市委書記到金竹

五月,萬木滴翠,河流枯竭。大英縣回馬鎮團結村的長江壩上,一段巨石河床露出水面,柔順之水經歲月長河在河床石上雕琢出無比奇美特異壯觀的地貌紋理。

一組攝影師在這里拍攝的“巨石河床”美照刷爆了朋友圈,不少市民在看到照片后,紛紛前往該地一睹美景。

2020年“五一”假期,成千上萬的游客來到“巨石河床”戲水觀石,享受著大自然帶來的快樂。

同樣的“五一”假期,不同的是5月3日上午,一輛黑色的越野車來到了離網紅打卡地——團結村不遠的金竹村。

車剛停下,從車上下來的人居然是遂寧市委書記邵革軍。

在金竹村委會辦公室,村黨支部書記彭俊松略顯緊張地匯報說:“金竹村115戶, 249名貧困戶群眾在2019年全部脫貧,2017年整村退出。村上主要產業以烏骨雞養殖、沃柑種植為主。2019年村集體收入8萬多,截至今年4月底,烏骨雞銷售收入8萬余元,村集體經濟收入12萬余元”。

邵革軍饒有興趣地問道:“疫情期間你們是怎么銷售農副產品的?”

彭俊松說:“靠電商平臺銷售。”

彭俊松請邵書記參觀村上的電商平臺。邵革軍隨手拿起一盒玉米沙沙,看著包裝上面的字說:“老書記家的玉米沙沙,李二嬢家的紅苕粉,這個有特色,哪個老百姓家的產品都有標注。”

彭俊松請邵書記看了駐村第一書記在抖音平臺賣貨的視頻。邵革軍說:“你們這個電商,不僅銷售村集體產品,也把老百姓多余的農副產品在平臺銷售,做得好,幫助了老百姓增收。”

彭俊松還向邵書記仔細介紹了金竹村依托縣上“短、平、快”產業發展資金,鼓勵老百姓發展種養殖的情況。

彭俊松說:“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在疫情期間逐戶了解貧困戶的種養殖意愿,全村申報養殖雞鴨3370只、鵝413只、豬牛104頭,種植玉米、油菜等223.1畝,申報資金105850元,撬動資金755944元,推動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參與率達100%,預計戶均增收4876元”。

同行的中共大英縣委書記胡道軍接過話題說:“今年縣上拿出了1000萬資金,支持全縣貧困戶發展種養殖,金竹村在這方面做得實、做得快、做得好。今后,解決全縣老百姓增收的問題還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邵革軍說:“大英縣這個‘短、平、快’產業做得好,通過鼓勵老百姓發展種養殖,貧困戶增收了。”

邵革軍接著說:“這次疫情,同志們要化危機為動力,抓住疫情給電商發展帶來的新機遇,通過網絡讓更多特色農產品走出去,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是引領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要堅持增加農民收入和壯大集體經濟相結合,建立起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和村集體利益聯結機制,切實帶動更多群眾穩定脫貧致富,今年是脫貧攻堅最要緊的一年,一定要咬緊牙關奪取最后勝利。”

金竹村電商貨架。白雪鋒攝

邵書記的一席話既是肯定與鼓勵,更是一種無形的動力,在場的干部倍受鼓舞。

金竹村的前世

天氣熾熱,土地非常干渴,潑一盆水到地上,水剛一沾著泥土,就發出吱吱的聲響,又細碎又清晰,一點兒也不流淌,馬上就被吸干了。

2020年5月22日,我們驅車來到金竹村。

在村委會辦公室,我們采訪了朝氣蓬勃、思路敏捷、活力無限的年輕村支部書記和兩任駐村第一書記。聽著他們動情的講述,我們深深為他們的奉獻精神感動。

彭俊松說:“國家實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是農村發展的大好時機,是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大好時機。作為土生土長的回馬人,我熱愛家鄉這片土地,熱愛家鄉的一切,我要把握好這一大好時機,讓青春之光綻放在鄉村。”

金竹村位于大英縣回馬鎮場鎮西部5公里,轄15個村民小組,現有黨員40人,農業人口493戶、1683人,耕地面積1460畝(田328畝,土1132畝)。 2019年11月15日,金竹村和元山村合并為金山村,全村現有人口3268人,98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63戶,378人。

以前,在回馬鎮,金竹村就是偏遠、貧窮、落后的代名詞。盡管涪江從回馬鎮流過,金竹村的群眾卻是望梅生津,因水而憂。這里山高溝夾,土地貧瘠,村里的老百姓以種植玉米、油菜為主,種植水稻的農戶都很少。

金竹村的老百姓世代守著貧瘠的土地,年輕的姑娘都想嫁出去,年輕的小伙子大部分結婚困難。當地流傳這樣民謠:

金竹灣里無水喝,

出門就是紅土坡,

姑娘遠嫁求生活,

男兒單身卷被窩。

2014年以前,金竹村的年輕人幾乎全部外出務工,全村二臺土以上的土地雜草叢生,幾乎撂荒。村道路年久失修,到處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全是泥濘。水利設施薄弱,水渠淤泥堵塞,蓄水池漏水干枯。

多少年來,偏僻的地理位置、惡劣的環境、貧瘠的土地一直制約著金竹村的發展。全村78戶106人吃低保,人均年純收入不到3000元,村里老百姓的生存、生活很困難。

2014年,黨中央脫貧攻堅的戰略決策給金竹村送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發展的機遇,在這里演繹了戰貧戰困的動人故事。

職業村支書

在村辦公室,我們與彭俊松的交談過程中,他接了很多個業務上、工作上的電話,也說很多個“對不起,實在太忙了” 。

1989年出生的彭俊松是土生土長的回馬鎮人,曾經當過兵,做過記者,取得了研究生學歷,本來有份很不錯公職,敢闖敢干的他卻下海經商,靠靈活的頭腦和誠信的品行,曾獲得遂寧工商聯“優秀青年企業家”稱號。但是,生意做得順風順水的他并沒有因為取得了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反而成天憂心忡忡,思考自己的家鄉在改革開放后的今天,老鄉們仍然過著勉強解決溫飽的日子,自已如何才能為鄉親們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

機會來了。

2016年10月,大英縣向在外的成功人士發出“回鄉創業發展,做致富帶頭人”的號召,經歷豐富的彭俊松毫不猶豫放棄了多年打拼的事業,2018年9月,他以全市第一名成績考上職業村支書,來到金竹村這個貧瘠偏遠的小山村當起了村支部書記。此后,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帶領村民們闖出一片新天地。

豪情滿懷的彭俊松走馬上任了。第一次到金竹村時,眼前的場景卻讓他傻了眼,村“兩委”僅有的3間辦公室已年久失修,一張陳舊的辦公桌、幾把破損的椅子和一個銹跡斑斑的鐵皮柜,就是村集體的全部資產……

更讓彭俊松如芒在背的是村民們的冷嘲熱諷。看著眼前這個“嘴邊無毛”的年輕娃,老百姓說:“喝了一點‘洋墨水’,在外面闖蕩幾年就飄了,就來當村支書,看吧!搞不到幾天就要走人……”

群眾的閑言碎語早在彭俊松的意料之中,每當他的思想產生波動時,他就想起宋朝詩人呂陶的詩來:“天地與正色,霜雪堅比心。云芝生有節,栗玉種成林。回首渭川遠,山間繞翠陰。”自己雖然夠不上什么君子,但可以學習竹的氣節和品格:身形挺直,寧折不彎,雖有竹節,卻不止步,載文傳世,任勞任怨。

彭俊松立志于做金竹村的一枝竹,因此便能坦然面對這些困難,一門心思謀劃金竹村的出路,他與村里第一任駐村第一書記文雪松要讓金竹村的所有村民看一看,他們這些 “毛頭小子”是如何帶領金竹村走出困境、走向富裕的。

第一書記與水

水是萬物之源、生命之泉、生產生活之要,要挖窮根、摘窮帽必須首先解決水的問題。

修竹翠綠,院壩整潔,紅墻藍瓦的小平房在雨后的夏陽下引人注目。

現任第一書記錢禮帶著我們走進了金竹村10社老隊長陳祀茂的家。 

錢禮,男,中共黨員,1981年10月出生于大英縣蓬萊鎮,2005年畢業于成都信息工程學院,2007年參加工作,2017-2012年在大英縣畜牧食品局計財股工作,2011-2017年在大英縣農業局執法大隊工作,2017-2020年在大英縣農業農村局辦公室工作。2018年6月到金竹村任駐村工作隊隊員,2019年5月任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

錢禮與陳祀茂十分熟悉,陳祀茂很遠就打招呼:“錢書記,又來看望我們了,快請坐!”

落座后,談起村里的水利變化,陳祀茂說:“我們這個地方,老地名就叫金竹林,全村都是山溝溝,以前出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娃兒出去讀書,衣服隨時都是臟兮兮的。全村30戶人,就守著一口老井吃水,每天挑水就像打仗,有時候凌晨四五點就要守到井邊,擔一桶水就是一家人一天的量。一遇到干旱天氣,好多群眾都沒得水吃。生產用水更惱火,全村就一口堰塘,大旱的年景是白天裝太陽,晚上裝月亮,蓄水全靠天老爺,純粹的靠天吃飯。現在好了,吃水用水都不愁了。”

接著陳祀茂的話題,錢禮給我們講起了村上解決老百姓用水的事。

2017年3月的一天,11社78歲的顏秀清老人找到村上的第一任第一書記說,“文書記,你看我們這個河道嘛,泥巴都堆滿了,根本抽不上水,我們從7社到15社栽秧子都靠這個河道,現在全部堵起了,哪里有水栽秧子哦,幫我們想點辦法弄哈嘛”。

“文書記”叫文雪松,1981年10月出生于蓬溪縣蓬南鎮,2004年參加工作,現為遂寧市檔案館接收鑒定科科長。2015年7月到金竹村任第一書記,2019年5月改任駐村工作隊隊員。

顏秀清老人反映的情況,文雪松高度重視,庚即與彭俊松及村兩委商量后向市上聯系領導,市人大副主任昝中國和縣級聯系村領導、縣政協主席張鈺反映了情況,兩位領導庚即到村調研,確定了實施方案。2019年7月,在縣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渠道進行了清淤,10社修建了攔河堰,顏秀清老人反映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還是水的問題。在金竹村8社的田埂上,83歲高齡的宋合云老人顫顫巍巍地指著不遠處的機井對我說:“真的要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村上的干部幫我們解決了吃水、用水問題,我們家再也不用為水不夠吃而發愁了,真好,真是好啊……”

錢禮說:“過去,金竹村7社、8社、10社大部分村民一直忍受著生活用水嚴重不足、淺層地表水水質較差問題的困擾。我們在入戶走訪中了解到村民普遍反映吃水、用水難的問題后,強烈意識到一水而愁百姓心,不要涼了百姓心,必須解首先解決這個問題,這是老百姓十分關心又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彭俊松、文雪松、錢禮三位年輕的村上干部倍感肩上的重擔沉甸甸的。隨后,經村兩委充分研究后決定把“重新打機井”解決老百姓吃水難的問題作為村兩委與駐村工作隊對老百姓無聲的承諾和重要工作目標。

有了目標就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動力。駐村工作隊及時與村兩委溝通研判,形成“重新選址打機井,保障村民生活用水”的共識。村兩委積極向鎮、縣兩級政府匯報情況,爭取政策“護航”。后來,村上籌措別12萬余元工程資金修建機井27口,在8社修建明井1處,并協調水利部門進行現場勘測和論證,合力推進工程實施。

鉆井工程正式啟動的當天,機械轟鳴,圍觀村民翹首觀望,歡聲笑語,施工現場猶如過節一樣。

“如今,這27口飲水井打成,一下子解決了困擾周邊7、8、10社30多戶村民多年的老大難問題,大家可都樂開了花。老百姓吃水、用水是大事,這下,壓在我們心中的那塊大石頭總算落地了。”錢禮如釋重負地說。

解決貧困村水的問題同樣也是縣委、縣府及縣水利局高度重視的問題。在村委會辦公室后面土埂邊新建的渠道上,我們巧遇到檢查渠道放水工作的大英縣水利局局長李永順。

李永順說:“其實,金竹村等旱山村的貧困群眾用水問題縣委、縣府及縣水利局一刻也沒松懈過,列入了重要議事日程,都江堰灌區人民渠七期工程星光支渠的建成通水,解決了妻江左岸貧困村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問題,貧困村的群眾不再為缺水而愁了。”

作為遂寧市重點項目,星光支渠項目的建設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關心、關懷。都江堰管理局副局長張開勇曾多次親臨工程現場指導項目建設。中共遂寧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總工會主席周霖臨定期不定期親臨項目現場,聽取匯報,查看工程推進情況。縣委書記胡道軍,縣委副書記、縣長胡銘常態化聽取項目推進匯報,解決具體問題。縣委書記胡道軍時常深入施工現場,督查工程進展情況。

一次,在現場檢查時,縣委書記胡道軍帶著感情地說:“各參建單位抓好質量建設與安全管理,要把惠民工程、民生工程做成優質工程,把群眾的需求作為目標、作為動力,早日讓貧困村的群眾受益。”

2019年7月,星光支渠項目完成全部建設內容。明渠開挖襯砌17.82km,完成暗渠1.77km,完成隧洞9.24km,完成倒虹管4.86km,完成渡槽0.65km,節制泄洪閘、分水閘等共計10座,以及其他渠系小型建筑物,累計完成投資約為1.99億元,為貧困村的群眾提供了堅強的水源保障。

2020年5月26日,白花花的岷江水流進了金竹村,實現了金竹村群眾“長藤結瓜”的盼水的夢想。

脫貧致富先修路

路通百通。路是村民出行和與外界聯系的紐帶,是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基礎。

讓人難以想象的是,這個偏遠村子一直沒有一條像樣的通向外界的路,閉塞的交通導致村民們思想固化、觀念陳舊。

俗話說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沒有項目,村書記、第一書記就到縣級相關部門和回馬鎮政府“軟磨硬泡”;沒有啟動資金,村支部書記彭俊松就帶頭捐款并向在外優秀成功人士募捐;2017年在幫扶部門與鎮黨委的共同努力下爭取到村級道路擴建項目。項目下來了,卻沒想到在實施的過程中來自村民的阻力著實不小。因為要占用他們少許耕地甚至院壩,這可愁壞了彭俊松這位“小書記”,他靈機一動,請德高望重的老書記出面,帶著他一家一戶說人情講道理,最后,群眾的思想通了,項目推進也順利了。

“修這條路,小彭書記受了很多委屈。”曾堅決反對修路的村民陳長學說。

2017年10月,總投資160萬元的金竹村通村公路升級改造加寬工程經過4個月緊張施工,正式通車。看到眼前長2.8千米寬5米,車輛并排錯車毫無壓力的通村公路,全體村民歡欣鼓舞。

“政府為我們做了件大好事啊!現在出村的路寬了,外出辦事方便多了。”原村主任李時堯激動地說。

“金竹村之前的通村公路是2008年修建的,已歷時近10年,當初設計寬度只有3米,同時年久地面磨損嚴重,到處坑坑洼洼。近年來購車者越來越多,一遇對面來車,多處地段倒退數十米才能錯車,村民出行十分不便。我有一次還把車開下路基了,只能請來幾個村民幫忙抬上來,當時我就想,一定要盡快把村民的出行問題解決好。路修好了,村里的整體面貌就會慢慢變好。你看,現在這條通村公路不僅方便了村民出行,更帶動了金竹村產業發展,成為一條名副其實的‘便民路’‘致富路’。”第一任駐村第一書記文雪松自豪地說。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從2014年起,在縣政協、縣農業農村局、市檔案局幫扶部門的關心和幫助下,金竹村共爭取到革命老區建設項目、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項目、國土整治項目等11項共計資金480萬元,用于建設村主道路2.8公里、臨村道路1.5公里、社道路6公里、田間道路7公里、產業路1.9公里。通過這一系列幫扶措施,快速增加了本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貧困戶的收入。

“以前想都不敢想有這么好的發展前景,政府能把路給修到農民的田間地頭。”村民陳長倫說,“這要在過去啊,最愁下雨去田里干活,小土路彎彎曲曲、坑坑洼洼,只能一腳泥一腳水地用小推車把肥料推到山上。現在可不一樣了!你看,眼前2.5米寬的水泥道,開著三輪車去田里可方便了。”

產業發展管長遠

彭俊松說:“路修通了,農田水利的基礎設施改善了,已經有了改變全村貧窮面貌的基礎,下一步就必須發展產業脫貧致富了。”

怎么發展產業?發展什么產業?這是擺在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的一道難題。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上成都、到南充、下重慶,多方考察學習,結合本村實際,決定在村栽種沃柑。

2017年底,在幫扶部門遂寧市檔案館、大英縣政協和縣農業農村局的幫助下,村兩委聯系了重慶市柑橘研究所,擬在村11、12、13、14社建立無核沃柑示范基地100畝。有了想法,立馬行動,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開始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但是最開始并不順利。

“我只有這么一畝多地,種點苞谷紅苕,自己吃點,剩到的拿來喂豬喂雞,你們村上全部流轉,我吃啥子?用啥子喂雞喂豬?”13社的村民說。

“我一個人,就靠這點地種點小菜自己吃,我到時候吃啥子?”11社的村民說。

面對村民的種種顧慮,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耐心解答,為大家說了村上的規劃打算。最終,村兩委和工作隊感動了村民,4個社的村民同意土地流轉,簽訂了協議。

金竹村沃柑基地。白雪鋒攝

2018年,100畝無核沃柑示范基地建成。現在,一個村民被村上聘為沃柑基地管理員,發揮其柑橘種植的特長;村民們也經常到沃柑基地做短工,除草、施肥、打藥。村民們除了享受每畝400元的保底分紅,還有一份工資掙。

2021年,沃柑將初掛果,按照第一年每畝500斤計算就有50000斤,按照3元每斤算,村集體經濟就這一項收入15萬元,村民戶均增收500元左右。

沃柑基地建成了,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就考慮能不能沃柑林下利用,發展養殖業。

村兩委把這個想法向縣級掛片幫扶領導政協張鈺主席匯報,張鈺主席很認同村兩委和工作隊的思路,強調在做好環保的基礎上,可以和縣農業農村局聯系溝通,請他們派出專家幫助村上發展養殖。

2019年6月,在縣農業農村局的幫助下,700多平米的烏骨雞“養殖別墅”建成,同年9月第一批3600只烏骨雞入住別墅。同時配套的烏骨雞孵化、育苗、屠宰、加工車間也在建設中。

“烏骨雞引進來了,但是當時沒得經驗,一周后就開始死雞。”錢禮說:“大家都急得很,彭俊松拿起死雞就往縣畜牧站跑,請教畜牧專家唐利君,自己學解剖,觀察生病原因,學習用藥知識。現在彭峻松基本算半個專家了。”

金竹村烏骨雞伺養基地。錢禮攝

產品有了,怎么銷售?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充分利用網絡,打造線上銷售平臺,注冊了抖音賬號、淘寶店鋪“金山村大掌柜”,通過拍攝抖音視頻、遂寧市電視臺宣傳等,把全村老百姓的農產品、村集體的烏骨雞放在平臺上銷售。同時,和順豐快遞簽訂協議,確保及時快捷地將包括烏骨雞在內的農副產品貨品送到客戶家中。

產業發展起來了,如何保證產業可持續發展?

彭俊松說:“我們采取了工商企業+村集體+農戶的利益鏈接機制。村民當時不理解我們,我們開了80次以上的會,所有人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最后才達成一致共識。”同時,制定了以黨建引領謀金點子、產業發展闖金路子、黨員示范創金牌子、工商企業播金種子、集體經濟現金價值、農民群眾賺金票子的金山村“六金”發展思路。沃柑-烏骨雞循環種養殖基地、中藥材種植基地、魚蛙共養基地相繼建立,光伏發電產業建成并投產,命名為“金山村大掌柜”的抖音宣傳號、淘寶線上店鋪相繼開通,“金竹鮮”村級電商品牌名氣逐漸上升……

精神文明大提升

集體經濟有收入了,老百姓腰包鼓起來了,怎么把金竹村建設成為一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這是村兩委常思考的問題。

金竹村找到了“治理”這個絕招,深入宣傳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推行全體村民積分信用體系建設,涵蓋“愛國愛家、誠實守信、重德守法、創業致富、敬老愛幼、助人為樂、清潔衛生、勤儉節約、移風易俗、明禮重教”等十個方面,每年開展一次評分,村民以家庭為單位,對照積分信用體系開展自評,填寫自評表,并提交由村“兩委”及村民代表組成的金山村“道德評議會”評審,并由村務監督委員會全程監督評議過程。每個家庭基礎分為60分,最終評分每超出基礎分10分,可在村集體跑山雞圈舍免費領取雞苗10只,并與村委會簽訂寄養及銷售協議,達到出欄標準后,村民可對領取數量的10%進行自行處理,剩余的由村集體統一購回并貼標銷售;反之,對違反積分信用體系內容的村民進行嚴格扣分,低于60分的家庭將不同程度影響其在本村承包村集體項目、開辦企業、入黨考察、政策補助,甚至信用貸款等方面事項。成立“烏骨雞養殖巡回指導小組”,為農戶提供養殖技術指導上門服務,定期邀請專家到農民夜校開展養殖技術培訓課程。將積分制與大英縣“短平快”補助金政策有效結合,全村貧困戶最高能獲得1500元補助,推動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參與度達100%。

2017—2019年,金竹村集體經濟收入分別達3萬余元、5萬余元8萬余元,2020年已實現收入12萬余元,預計全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可達20萬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460元,全村干部群眾進一步堅定了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幫扶的力量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2016年,金竹村開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對于納入搬遷名單的貧困戶,大部分群眾是很樂意的,但少部分群眾有顧慮。

貧困群眾岳云林找到文雪松說:“文書記,我肯定是想住新房子,但是讓我搬到那么遠,我的莊稼怎么辦?”

針對岳云林這樣的跨社搬遷貧困群眾,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一邊做思想動員,一邊為他家增收做考慮。通過村勞務中介,介紹岳云林到遂寧務工,妻子彭桂英在村集體產業基地打零工。通過培育發展后續產業,改善搬遷安置區生產生活條件,提高搬遷群眾收入水平,確保了“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從根本上解決搬遷貧困戶的生計問題。

灰白相間的二層小洋房,干凈整潔的小區,嬉笑玩耍孩子,悠閑散步老人,這是位于金竹村11社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

金竹村易地搬遷共25戶67人。其中,2017年11月搬遷21戶59人;2018年10月搬遷2戶4人;2019年9月搬遷2戶4人。

金竹村易地搬遷一角。白雪鋒攝

貧困群眾吳映華是縣政協提案委主任王世坤幫扶對象。2016年,吳映華對其房屋進行改造翻修,欠下外債3萬多元,王世坤了解情況后,立即向政協領導反映情況,并聯系住建、民政部門,為吳映華解決了14000元資金。

貧困群眾馬輝忠是大英縣水利局局長李永順幫扶對象。

馬輝忠說:“我以前脾氣比較古怪,一看到這些領導來我家,就不高興,反正就是看不慣這些當官的。”

2019年,馬輝忠兒子馬海軍因身體原因無法外出打工,孫女馬曉月讀大三,全家基本沒有啥子收入,李永順傾心進行幫扶。

“感謝李永順局長,他給我們宣傳了孫女可以享受的教育扶貧政策;他每年都買20只雞送給我,鼓勵我發展小家禽養殖;他幫助我兩口子申報了低保。去年我反映吃水困難,李局長又協調幫我打了一口井。現在我家里有吃有穿又有收入,生活過得可以,全靠李局長啊!”老馬感慨道。

2019年10月,貧困群眾陳俊在搭建鵝棚時摔傷,造成左腿骨折,在回馬鎮衛生院和遂寧市第三人民醫院治療,共用治療費用23900元。縣農業農村局的幫扶干部宋佳跑上跑下,幫助聯系醫院,辦理手續,在陳俊出院之后,幫助辦理報賬12900元,通過意外險和大病二次報賬,共報銷9532元。

陳俊說:“感謝宋佳的幫忙。正是有了醫療幫扶政策,我這次用這么多錢,個人只出了1400多元,醫療政策好啊。”

走進錢學明的院子,小橋流水,花香撲鼻。錢學明很執情地接待了我們。

錢學明今年48歲,本來有一個幸福的家庭。2013年,厄運降臨,妻子彭美林患乳腺癌,高昂的治療費用幾乎壓垮了這個家庭。彼時,錢學明大女兒錢艷讀高中,小女兒錢容讀初中。一家人在2014年納入貧困戶后,大英縣紀委監委駐縣農業農村局紀檢監察組組長吳兵了解到這一情況,向錢字明詳細宣傳、講解了教育幫扶政策,認真梳理他們家庭應該享受的補助政策和資金,鼓勵錢艷姐妹認真讀書。2015年,錢艷考入四川西華大學幼教專業,2019年畢業在遂寧工作。

電話采訪時,錢艷說:“吳兵每個月都會給我們家打電話,詢問我父親在外面打工的情況,我母親身體情況和我學習情況。感謝黨的教育幫扶政策,沒有黨的教育扶持政策,就沒有我的大學生活,也就沒有我家今天的好日子,現在我在學校教書,我一定努力工作。”

錢學明一家,通過勤勞的雙手努力改變著家庭的命運。現在錢學明夫妻兩人在青海省格爾木市務工,丈夫在建筑工地從事泥水工作,妻子在工地后勤打工,一年收入10多萬元。疫情期間,錢艷、錢容主動到村參加志愿工作,宣傳疫情防控知識。錢學明還主動捐款1000元到村上,幫扶村上開展工作。

農業農村局是2014年開始幫扶金竹村的,共派出19名幫扶干部幫扶65戶貧困戶。

2016年,第一書記文雪松找到時任農業局長陳平說:“陳局長,金竹村想發展農業產業,但是我們村田土都不成形,零星分散,無法集中流轉,不能形成產業發展,農業局能不能夠幫助村上解決土地整理問題。”

文雪松反映的情況同時也是縣農村局正在思考和要解決的問題。

2016年底,農業局聯系國土、水利部門開始對金竹村連片土地整治開始規劃論證。2017年,縣農業局利用“千億斤糧食結余資金”項目,拿出100萬資金對金竹村11、12、14社連片土地進行整理。現在,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樹成行,這里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同行的農業農村綜合股股長陳彬說:“土地整理,不僅改善了這幾個社的農業灌溉、交通條件,為金竹村沃柑基地農業物資運輸及農業機械化作業提供了便利條件,推進了沃柑種植的規劃化和專業化經營,促進金竹村農業結構的調整,而且發揮出了生產、生態、景觀的綜合功能。”

在后來的采訪中,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駱躍華告訴我們:“通過土地整理項目實施,徹底解決了制約當地農業發展的瓶頸。同時,農業農村局幫助村上引進沃柑產業發展,幫助村民、村集體增收,使金竹村面貌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農業產業煥發出勃勃生機,有力助推了脫貧攻堅。”

縣政協是金竹村的幫扶部門。2017年10月5日,時值寒冬,回馬鎮金竹村。政協主席張鈺來到聯系的回馬鎮金竹村村民陳中明家中。陳中明正整理著農具,他喜滋滋地說:“去年養雞增加了收入,希望今年的收成能更好些。”

陳中明是金竹村1社的建卡貧困戶,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為農業生產經濟收入、在村務工收入、政策性補貼。陳中明是張鈺的幫扶戶。

2015年的一天。張鈺來到陳中明家。“陳大爺,我是縣政協的張鈺,生活上有什么困難我們共同努力。”

陳中明說:“張主席,您們這么忙還大老遠的來看我,太感謝您們了。”

張鈺與陳中明拉起了家常,通過了解,掌握了陳中明家庭的基本情況。陳中明家庭主要成員文化素質偏低,接受農業科技和新生事物的能力有限,家庭成員因殘疾和慢性病費用支出較大,家庭勞動力主要靠外出務工、傳統農業種植掙錢,固定經濟來源少,缺少技術。

張鈺對陳中明幫扶有了計劃,無論再忙,他每月至少1次到陳中明家落實幫扶措施,每周至少打一次電話問寒問暖。

竹林環抱的陳中明家。陳中明激動地告訴我們:“這些年,張主席給我們家做了很多的事情,邀請農技員指導農村農業以及科技致富方面的知識,幫助我們提高種植、養殖增產技能,送來柑橘種苗6株,發展庭院經濟增收送來雞苗20只;送來資金600元幫助我們改善生活狀況;爭取企業資金6000余元支持我們改善家庭基礎設施。我們現在的生活比過去好多了,生活有奔頭了,太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政協的好領導。”

幸福不是等來的

見到陳志勇時,他給我們的印象是開朗樂觀。

陳志勇今年43歲,金竹村7社人。2012年的一次意外工傷造成左臂截肢,隨后就回到村里一直過著貧困的生活。

問起陳志勇的夢想,他眼里透露出一絲喜悅。

陳志勇說:“19歲高中畢業后,我就夢想出去打工賺錢,讓爸媽過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兜里有票子,從金竹村那個鄉旮旯走出來。”

由于陳志勇家里太過貧窮,到32歲的時候,通過他人介紹與殘疾人何玉葉結婚,2006年喜得一個兒子。

2012年8月9日,陳志勇在安裝沙石設備試機過程中,失去了左臂膀,這對陳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噩耗。由于沒有法律保護意識,陳態勇基本沒有得到賠償,一家人過上了更艱苦的日子。

2015年金竹村開始精準識別,陳志勇家被納入貧困戶范圍。在金融扶持政策落實的過程中,陳志勇通過金融扶貧小額貸款貸了43000元,在3社租用土地近10畝用于發展瓜蔞種植。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瓜蔞規模化了,但是由于自己的管理經驗不足、種植技術不到位,看到賺錢的事情虧本了。不甘心失敗的陳志勇找到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向村兩委求助管理經驗、種植技術。村兩委為了幫助陳志勇,聯系了幫扶單位共同探索瓜蔞市場前景。

2017年3月8日,大英縣召開推薦產聯式合作社的工作會,鎮黨委政府回來部署工作會議精神。這次會議介紹的多方聯動模式,正是解決陳志勇及金竹村產業發展的“良方”。

陳志勇率先將自己租用的10畝土地加入產聯式合作社,并在柄泰農業的學習培訓中取到了優異的成績,被柄泰聘為現場技術管理者,每月工資1200元,加上他的土地有限責任分紅,年收入可以達到3萬余元。在他的帶領下,金竹村參加合作社的農戶達到75戶,其中貧困戶13戶、非貧困戶62戶,參與農戶每人可以獲得2500余元的收入。

2017年9月16日,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胡銘超來到瓜蔞基地。看到豐收的瓜蔞,了解到陳志勇身殘志堅的事跡,胡銘超說:“金竹村的產聯式合作社模式,不僅有非貧困戶參加,更有陳志勇這樣的殘疾貧困戶帶頭參與,還有村兩委和工商企業參與,真正做到了資本聯投、生產聯營,經營聯動、效益聯贏、風險聯控的五聯模式,帶動全村老百姓致富。”

陳志勇沒有轟轟烈烈的創業致富經歷,一直很勤奮的生活勞作,一直沒有忘記要脫貧就得勤奮就得奮斗,在大困難面前不退縮,迎著嘲笑面對困難,最終走出了一條實現自己致富,幫助他人脫貧的道路。

我們走進岳云富家時,岳云富正忙著給雞喂飼料。

岳云富是大英縣回馬鎮金竹村5社人,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有2位90高齡的老人、2個正在中學讀書的孩孑。岳云富是土生土長的農民,靠天吃飯,收入微薄,家中生活十分困難。

2016年一天,村第一書記進村入戶。

“老岳,有什么困難提岀來,我們共同解決。”第一書記關心地說。

岳云富說:“我想發展家庭種養殖產業增收脫貧,但一直苦于手中無錢,連購買種子、種苗的錢都無法拿出。”

第一書記詳細地給岳云富講解了國家出臺的針對建檔利卡貧困戶小額信貸的政策。

在市檔案館和幫扶干部胡秀蘭的幫助下,通過駐村工作隊和村三委的協調,大英縣農商行對岳云富進行了評級授信,發放5000元無息小額信貸款。岳云富利用這筆錢購買了豬仔、雞苗、種子、肥料等,積極發展家庭種養殖,共養殖生豬4頭、土雞30多只、鴨子10余只,種植了玉米、油菜等農作物2畝。在駐村農技員的積極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岳云富的這些種養殖產業也已陸續產生了經濟收益,大大緩解了家庭的經濟壓力和生活困難。

岳云富說:“小額信貸政策不僅幫助我把產業發展起來了,而且收入也增加了,我這個家庭也徹底擺脫了‘窮帽子’。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市檔案館和駐村工作隊干部對我的大力幫助!“

尾聲

煙波浩渺的江涪,一路向東奔流不息,急水湍流沖擊著兩岸,發出轟鳴的聲響,述說著歷史名人的無盡哀思,述說著時代的變遷。

錢禮說:“無論是峰峰嶺嶺,還是溝溝壑壑,竹子都能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頑強生存。它長年累月守著無邊的寂寞與凄涼,一年四季經受著風霜雪雨的抽打與折磨,但它始終咬定青山、專心致志、無怨無悔的精神激勵著我們,我們駐村干部始終會咬定脫貧攻堅的主弦,不取得最后勝利,決不言還。”

彭俊松說:“金竹村的未來一定會成為一個人人向往的地方,村民過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出門開車子,行走大路子,兜里有票子,感謝黨恩一輩子。”

 

作者簡介:

稅清靜 四川射洪人,70后,現供職于四川省作家協會,系中國作協重點扶持、成都文學院簽約作家。作品散見《中國作家》《長篇小說選刊》《中國報告文學》《中國藝術報》《中國文化報》《解放軍報》等國家級報刊。著有長篇小說《大瓦山》、兒童小說《喜神來了》系列,長篇報告文學《新絲路——從成都出發》、評論集《文學‘雞’因論》等,獲有第十屆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等。

白   波 男,漢族,大專文化,遂寧市大英縣人,曾當過農民、工人、市級黨報駐站記者、站長,系中國水利報特約記者、四川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在四川民間文學集成工作中獲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嘉獎,2007出版人物志《西部大英人物》,2012年出版水利題材長篇報告文學《情滿江河》,2019年出版脫貧攻堅題材長篇報告文學《追夢紅土地》。

白雪鋒 男,漢族,遂寧市大英縣人,成都理工大學信息與技術學院學生,曾在中、省、市媒體發表新聞、文學作品。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