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坐一個出租車下鄉,司機不停地接打電話。
使我和老郭心慌不已。
好幾個電話都是說派車的事,還給他人說怎樣報賬的事。
掛了電話,他說不好意思,我一個人忙幾個人的活,我們行千里租車公司,三十來部車,每天都下鄉“搞不贏”,今天國土局和另外幾個局下鄉搞扶貧工作,車子不夠,不停地打電話催,我都昏了。我給他說明天送我們去勒烏鄉山峰村,他說那得早點確定用不用車,而且早上七點前發車,不然黑竹溝一線的公路正在擴建,實行交通管制,限時放行。
看來沒有一個不忙的。怪脫貧縣的工作太多太忙。
下午三點過到五渡鎮雙鳳村。
一個結實戴眼鏡的中年男子從村支部活動室迎出來。我想此人多半就是第一書記王文彬。
(二)
我也有想干一番事業的抱負,組織上叫我來扶貧當第一書記我沒二話就接受了,并且提前一個月2015年7月份就到雙鳳村,這個村有22500畝土地,1500多人,是五渡鎮人口最多的村,彝漢交叉的行政村,村民小組也最多,14個組。
兩年前,這個村是有名的后進村、上訪村,村干部不做實事,工作浮于表面,群眾和干部告狀的多,給人的印象就是愛拱愛告,每年選舉拉幫結派烏煙瘴氣,一到換屆選舉吵嘴鬧架的事情不斷。
我一到村里就旋即調查考證發展什么產業符合村里的土壤和氣候環境,發現當地野生山桐子結果量特別大,但沒人收購,滿地都是,通過朋友穿針引線我首先引進毛葉山桐子項目,很快就規劃成立“峨邊普惠山桐子種植合作社”推進項目實施,不料此舉馬上觸動了很多村上利益格局,被人告到縣上和市上,理由是引進項目肯定吃了不少回扣。
我來之前,雙鳳村紅薯、南瓜、佛手瓜這么遍地亂滾,我來之后,組裝搭配一番送到峨眉朋友圈和西南交大去買,幫村民找到好銷路,這些“土貨”在峨眉成了搶手山芋。但有人告我從中吃了錢。
帶頭對抗我的一幫人,其實內心并不反對我實施脫貧項目,主要是反對和我共事的原村支部書記,想借助反對項目正常實施的事來達到反對人的目的,有的村民一身稀泥地騎摩托到村里來給我說“引進項目你王書記就一定要吃錢,不然傻子才干”“這個合作社是你私人的,私人的合作社別在村上說”,凡是開會就吵就鬧,以至于無法正常開展工作。我賭血咒,如我在項目引進中吃了錢“我全家死絕”,但他們還是不信,繼續上訪,聯名上告,他們聯合14個組長中的7人把支部書記和我告到縣委,紀委介入查了3個月,結果查出原村支委在8年前彝家新寨建設中有違紀事情,通過這些全面調查卻證明了我的清白,后來,村干部問題理清了,重新選舉,現在,走上正軌,都是很順的風氣。
前期工作很棘手、很復雜,但我決心以正壓邪,這也是我作為一個共產黨員銘記于心的起碼作為。
我決心一下,2016年開春起,每周工作井然有序,每天都有工作記錄,每周一期簡報從不間斷,到現在已出93期了。QQ空間中3700多張相片全程記錄下我每一天的工作軌跡。94戶貧困戶每家每戶的牛羊豬有好多、有誰在外務工、收入有多少、住房如何、水電如何、家中有沒有電視、孩子上學情況我都弄得清清楚楚。老百姓從這里看出我是一個非常負責的人。
我和老郭默不作聲地聽他講。
我倆的心里此時都佩服起這個第一書記來。
村委會邊邊上一家農戶緊鄰村委辦公樓,為建村活動中心村上出一萬多塊錢給他們修了堡坎,結果他們不感謝反而告我,要村上賠償他們一萬元。村民稱這個老婆婆叫“雙鳳村第一牛,第一扭得”,每次上面的干部下來檢查工作她都上前去告狀。村上、鎮上拿她沒辦法。我不得已找來西南交大的專家給她鑒定房屋和墻體,全部按正當程序來辦,出具了正式報告證明裂縫與建堡坎無關,讓這個村民心服口服。我公正處理了這個事情后,很多村民覺得我處理事情公平、公正。給村兩委樹立了威信和正氣。
他繼續說,真的,扶貧跟打戰一樣,何況我從外地來,人生地不熟,沒有為百姓做一點事,他們不會在乎你,更不會聽你的。百姓說看到做官的多了,都油,光說不練,而且我也想,每天對著這個山溝和這些地,自己思考,自己必須行動起來有所作為。
于是我下定決心,在這兒做實在事。
可以說,我剛來時甚至超越了第一書記的工作,轉而對村班子的建設和老百姓對黨支部的信任,做了大量工作。有村民開玩笑說我是“第一個被告出名的第一書記”。
從告我、懷疑我到親近我、愛護我,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最終我在這場“陣地戰”中取得勝利。
我真心實意做了,老百姓也感受得到。現在村民已經真實體會到我們這屆村兩委班子是實打實地為他們做事、辦事、謀福的班子。
至此,我和我的戰友們在村黨支部建設上筑起了一道堅實的堡壘。在村民和我之間建立起一面信任的旗幟。
簡簡單單的“信任”兩個字,是多么的來之不易啊!那是辛勤的勞動,那是全身心的付出,那是忍著委屈不停前進。但是這一切都成為了故事,談起現在的工作,王書記不禁露出了笑容。
(三)
我一到這里就發覺這里的村民很勤快,勤勞,只要引導帶動好那就更不可估量,而且我發現這個地方林木好,雨水豐沛,最適合種植物生長,于是在這上面大做文章,村植被覆蓋率達到80%以上,等于每家每戶開了一個“綠色銀行”,每家有幾十萬元的折子,外出務工人員我也發覺都是技術型人才多,我很喜歡這個地方。
村民大會上我明確告訴大家,我們村要的是發展,不是利益幫派勾扯,干部要想事干事,不愿意為老百姓做事的干部請自覺離開這個團隊,一邊迅速帶領村民建起毛葉山桐子集體經濟800畝,并帶動峨邊其它鄉鎮新林鎮水井村、平等鄉清溪村、五渡鎮向陽村等發展了500畝。還建立了紅心獼猴桃基地70畝,另外育苗10萬株以上,現銷售7萬株苗子,一株3元。獼猴桃種植是從貧困戶王賢發的一個想法里出來的。那是我在走訪三組貧困戶時,這個貧困戶說想栽點,但是不懂技術,叫我幫忙引進,結果啟發了我,沒想到還真干起來了,今年開始結出果實。
還有就是彝族組的產業,主要是張山彝族組,我調查后覺得這里發展土山羊更合適,于是大張旗鼓宣傳鼓勵動員,使得原來全村不足100只發展到現在近800只山羊,魯日不日、水落馬力這兩戶貧困戶個人養殖達到近百只。
雙鳳村原有牛尾筍1000畝,老百姓說效益還不錯,入村后就新增發展了500畝,總共1500畝,這個產業也看好。茶業原有200畝,我們利用政府財政60萬專項資金,又發展了400畝。
王書記繼續說,現在正在建4000頭集體養豬場,集體資金入股,村民籌資的項目馬上就要建成,還引進肉牛項目養殖肉牛200頭,引進杰薪兔業3萬只養殖項目來雙鳳落戶,帶動貧困戶領養增收,村里的產業發展紅紅火火。
養殖主要解決冬季飼料問題,種下山桐樹之后我又瞄上了當地到處都生長茂盛的構樹,現在我們將大量引進種植雜交構樹,這是一種木本蛋白飼料原料,通過構樹種植、飼料加工、養殖循環發展的綠色產業項目,滿足本地飼料外,還外銷。擬帶動五渡、甚至峨邊的養殖產業。
先建成200畝構樹示范基地、加工廠,再帶動村民種植。用構樹喂養,綠色,無公害,一頭豬節約成本100到200元,實際上為老百姓養殖增加了收入,同時種植環節還會為老百姓每畝增收約3000元左右的收入,加工廠建在雙鳳村,可以帶動10—20個村民務工,解決貧困戶就業和增收兩大難題。
座談期間,進來一個農民(后來了解是貧困戶,也是老上訪戶),手上戴著滿是泥巴的手套,來給書記說生產上的事,他說我兒子不懂規矩把你得罪了,不好意思,你對我是無微不至的關心、關懷,我感激不盡,不僅對我,對全村貧困戶也都花了最大的精力,從老婆娃兒的穿衣吃飯,到咱們村幾個產業的發展,我一家人終身感謝你王書記。
王書記叫他空些的時候再來擺談。他走后,王書記對我們說了村里一些村民的典故,事情,說村里怎樣幫他們還清欠款,如何解決矛盾糾紛。一一數來,看似輕松平常,我知道,這些難關攻克,花費了多少心血和汗水。王書記對每個村民知根知底,而且很多欠賬戶、老難戶、釘子戶王書記都幫到他們實處。
王書記告訴我們,他幾次測血壓都是190到120,很高,醫生建議防止中風,家里老婆娃兒都擔心,家中還有一個90多歲的奶奶,對不起3個老人,有時老人生病也回去不到,周六、周日加班成為常態,愧對他們。但是,村頭工作有起色,我也就高興,有所付出有所得。
窗外,綠色豆林正濃,夏日的蟬“知兒——知兒——”叫不停。
王書記頓了頓說,總的來說兩年來雙鳳村有五個變化,一是村班子作風改變,不再拉幫結派,一心想著怎樣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過上好生活,想事干事成為風氣。
二是村民思想大轉變,特別是貧困戶精神面貌的改變,征求第一書記如何發展產業的人多了,貸款發展產業的人多了,大家聚會都在談論各家各戶在實施什么產業,什么產業能掙錢,群眾一心一意搞生產發展,早晚在田間地頭忙來忙去,讓貧困戶覺得“我要脫貧”,而不是政府“要我脫貧”。
三是村內產業大變樣,由傳統經濟作物向附加值較高的產業過渡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農產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2015年建成了全縣首家電商平臺“峨邊華惠農產品公司”,銷售跑山土黑雞、綠殼雞蛋、高山純綠色臘肉、香腸,銷售量很大。
四是集體經濟實現零的突破,村上第一筆集體經濟分紅0.5萬元已經入賬。用雙手辛苦勞動得到回報,農民嘗到甜頭。
五是村容村貌大變樣,現在雙鳳村大改變大發展,我也感到高興。
今年4月份干部群眾的屆滿測評打分,我得到98.9%的滿意度,我也沒想到這么高。
我一直覺得“奇跡”是那么高不可攀,遙不可及,但是眼前這個樸實的男子卻用自己的愛和堅韌,為我們創造了奇跡。
(四)
我對做彝族組的工作也有自己的方法,彝族人率性,大方,性格鮮明,由于風俗習慣不同,他們不喜歡的事很難說服,什么都不聽,敢愛敢恨,弄不好還給人干架都可能,但是給他們說明白道理,還是能夠接受,耿直得拿啥子給你都可以。語言溝通有點難,但接觸下來,我和他們成了“確波”(彝語,指朋友)。
有時一天接到彝族戶的電話十幾個,有工作的,有說感謝的,彝族老年婦女大多說漢話半生不熟,但每次我都耐心聽她們說完再回應。
我這有戶貧困戶是全村公認的特別懶散,好多年都沒殺過年豬,工作組扶持他800元買頭豬喂來過年,之后,他逐步擺脫了以前的畏難情緒,現在還會做其它找錢的事。
一個全村最倔強的“莫蘇阿普”(男性老年人)有一塊處于小河壩中心的關鍵位置的田,死活不租給人,也不給任何人點種和搞開發,結果王書記打電話為他鄰居貧困戶的孩子聯系酒店大堂工作,他在旁邊悄悄聽到后,敬佩得不得了,后來他自愿把這個地給村里做種植品種試驗田,一分錢都不要,用他的話說“好多年沒有遇到這么真心為老百姓辦事的干部了”。
有一次,我走張山去入戶,回來發現車上多了一件營養快線,到現在我還不知道哪個彝族戶悄悄塞的,這種營養快線經常在當地村民家里看到。還有一次是駕駛室多了兩包紫云煙,我不知是誰塞在車上的,回來我送給了一個貧困戶人員,他感動得不得了,后頭他把安排給他的彝族區保潔工作搞得干干凈凈不用說。
直接談工作談到五點。水也沒喝一口。我看到辦公室的一個角落箱箱里有礦泉水,忍不住給老郭拿了一瓶,自己“咕咚咕咚”下去了一瓶。誰叫這是一個不倒水給人喝的“工作狂王書記”呢。但我們高興。
而且,到這時候,我才向王書記介紹說,這是市作協下來的郭明興,我是縣委宣傳部來的貝史根爾。王書記說,我是西南交大峨眉分校工會副主席過來任的第一書記,在這兒我吃住都在貧困戶家里,沒住鎮上和村委。
接下來,我們提議去看村集體產業,順路走訪貧困戶。
(五)
走出活動室,青山著意,欸乃水山綠,清朗涼爽。
活動室對面是一大片美麗的苦竹林。
周邊村民房屋儼儼。四季豆飄著,包包菜一垛一垛,很安逸,苞谷頂花颯颯,長勢喜人。
王書記說,這里總體民風純樸,都是熱腸子人,我來后修了通村通組路,砌了堡坎,路橋建設跟上了,村民們高興得豎大拇指。
這兩天在做溶洞旅游這篇文章。這個做好,帶動整村經濟,農家樂也搞起來了。這兒有個溶洞很奇特,里面石鐘乳稀奇古怪。
縣上給村上的產業扶持金80萬元,村上投到這個養殖合作社,養牛也在這,已預訂200頭牛,這兒在建牛舍,養豬場正在修建,這兒是雙鳳十二組。
對面十三組、十四組是牛尾筍基地,后面小山頭上四組是藤椒基地,四組下面三組是獼猴桃基地,再下來一點五組是山桐子基地,二組是肉兔養殖基地,1082畝集體林場規劃為構樹種植基地和飼料加工廠。
王書記邊走邊介紹。
忽兒飛來兩個摩的,停在王書記面前,用帶彝腔的聲音說,我們上山探了幾個地方,有一個點水質很好,但是存在一個問題……原來是解決小河壩一個組的飲水問題。
有紅色石洞、奇石群,還可以搞彝家風情晚會、山桐花節、山桐果拍攝攝影大賽,開發旅游資源……一幅幅脫貧藍圖徐徐展現在我們面前。
到了三組獼猴桃基地,王書記說他上午才到這,說硬化這條路的事,9月1日之前必須硬化這條3.2公里路。
這個彌桃猴基地是合作社帶動貧困戶種的。解決貧困戶就業,照顧貧困戶自己學會栽種。我計劃是一組一品,或者一組幾品,幾組一品,看重點適合啥就種啥。九月份還搞“摘獼猴桃節”,結合溶洞旅游開發。
彝族組就搞土山羊,和搞彝族風情旅游,烤山羊,烤乳豬等。
看到幾個女主人,還有幾個老人,在除草,嫁接。老遠就給王書記吼過來,“書記,你沒給我們帶礦泉水來啊”,給自家人一樣。聊起早晚的谷子芝麻事。“等這兒整好了,我們又怕你逃跑了”,她們說。“我不會跑哈,還要干兩年”王書記說,“摘果子節我帶大部隊來搞慶祝”。
山風涼涼地吹著。
隨處看到扛鋤把鐮的農民。
來到五組山桐子基地。
村民看到、聽到王書記的身影和聲音,都在地里干活遠遠的喊“王書記”。
碰到一個中年男子,他說這個地方流轉這個土地80多畝種山桐子,我來管理,山桐子樹下套種生姜。經問,他叫李平,“勇闖家庭農場”負責人,平頭壯實,一看就是個能干人,他念念不忘地述說王書記借一萬元讓他帶動8戶貧困戶發展脫貧產業的事。
在地上挖生姜的一個女主人一次次挽留王書記去她家吃飯。
(六)
天色已晚,黑雞產業基地就不去了,打道回村。
車上王書記說,我住村上,和群眾打成一片,這樣他們隨時隨地來找我方便,有問題早晚都來,我專門叫他們扯,狠狠扯才能理出問題出來,不明白的人才能明白。如果我住鎮上,他們誰來找呢?為了流轉土地和發展產業,不知開過好多夜會。我從來不把自己當啥高于群眾的人來看,從來不擺啥架子,只有實實在在做事。
路邊不時串飛肥大的鷓鴣。
回到村上。
簡單在村上吃了晚飯,已是8點過,有一道菜很特別,說是野菜,是野芹菜,第一次,呵呵,好吃。
出來已經有幾個貧困戶在等著辦事,王書記叫他們一起去他住處。
我發覺今天我們的司機特別牛,光頭,花褲,很健談,我知道他姓楊,今天專門問他,原來叫楊宇龍,后改叫楊偉,而且娶了一個涼山越西的彝族姑娘,車上說著他和娘家的關系如何如何好,緩解我們的疲勞。他回來也忙著去加班,公司每天都派車下鄉做脫貧攻堅用車的事,他要收單,記賬,還要培訓安全駕駛。
看來大家都忙。沒有一個不忙的。但是事情在慢慢理順,初見成效,我們的信心和精神也越來越好!
毛葉山桐子,這種奇特的植物,我的印象里這種植物在當地被重視起來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變化。從小時,我家屋上方有一棵這種樹,我們叫它“阿井布扎”(彝語),紅紅的籽籽,一種我們叫它“阿呷纏美”(彝語)的肥美冬鳥專門吃它。我們每天圍繞著它耍,但不知道這種樹有沒有用處。
“毛葉山桐子”這個名稱留在我的腦海里,和一個叫王文彬的第一書記有關。
人活著,故事真多。春風愜意。精彩永在延續。
王書記,好樣的!
作者簡介:
貝史根爾,男,彝族,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楊河鄉人。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協會員、樂山市作協委員、峨邊彝族自治縣作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