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俺来也俺啦最新官网无码,青草青草视频在线观看2,在线看黄av免费观看不用下载

水的子民

白波 何競

2020年08月11日14:09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有人類以來,人們就產生了水崇拜,賦予水以神的靈性,祈禱水給人類帶來安寧、豐收和幸福。 ——題記

川中美麗的大英縣城。張昌明 攝

“四川盆地”的說法,膾炙人口,既是“盆”,自然就有盆沿、盆身和盆底,這個“底”,便在四川省遂寧市大英縣。

浩浩遠古,莽莽乾坤。相傳,當時的四川盆地是一片汪洋大海,大英縣所處的川中就在極深的海底。后來,大禹治水,疏通九河,才有了四川的群山峻嶺、逶迤江河。

據史志記載,1900至1902年,大英連續大旱,地無所長,民無所食,只得扶老攜幼,逃徙他鄉,倒斃于道路者難以計數,有人狠心賣妻典子,以求一飽,有人先殺家中老小,爾后自裁。1925年,大英境內良田龜裂,溪塘干涸,百姓饑餓難耐,吃一種稱為“觀音土”的白色黏土充饑,腹脹慘死者甚眾……

當我們翻開大英浩瀚的歷史長卷,曾經的水患和旱災,帶給大英人民的苦楚與災難歷歷在目,是留在治水歷史長河中永遠無法忘卻的記憶。

大英,這座成渝中軸線上的美麗城市,與水有著天然的不解之緣,如何愛水、用水、親水,而不是受水之“非難”,是擺在大英人民、尤其是大英水利人面前的一道亟待回答的問題。

順遂生活,無水難行

水,有的晶瑩透明,有的渾濁不堪;有的緩緩流淌,有的奔騰澎湃;有的小如珍珠,有的浩瀚無際。它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啟示,太深的思索。

遙望那一匹絲綢般向東而流的郪江之水,我們感受到了似水流年,時光飛逝;俯首凝視被滴水打穿小孔的石頭,讓人們體會到了水滴石穿,量變是質變的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傾聽那春雨滋潤萬物的聲音,讓人們感受到了什么是空靈清新。那一絲絲輕盈的細雨猶如淘氣的精靈,伴隨微風,輕輕地跳到樹葉上、花叢中、泥土中,也跳到人的心田中,讓人想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詩句。喧囂的生活中,有了水,我們有了一份平靜和潤澤。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的生活離不開水。人幾天不吃食物不會危及生命,但是幾天不喝水卻會死亡。而現在,全球有二十億人口正處于嚴重缺水危機之中,已經向人類重重敲響了警鐘!

小時候,我們常常看新聞報道說,某某地區缺水,某某地區干旱,某某地區渴死多少人。當時,我們就在想:地球上江河湖海那么多,他們怎么會干旱、缺水、渴死呢?后來,我們慢慢明白,地球上的水不是都能安全飲用的。

據有關資料顯示,地球上總水量高達十八萬億億升,這個數量似乎滿足全球人口對水的需求,但是,事實卻令人大失所望。現在地球的存水量中,海水就不適宜人類飲用。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要把好飲水安全的“總閘門”,補齊飲水安全的“小康短板”,讓一泓清泉滋潤百姓的心,是黨中央向全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

縣水利局局長(中)李永順入戶了解飲水安全。白波 攝

補齊“飲水安全”短板,問題比想象得更為復雜,如何找好水,管好水,用好水,確保廣大人民群生活、生產用水,讓水利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大英水利人披荊斬棘,用忠誠與擔當,真情與奉獻,向人民奮力抒寫著山水之間的恢宏“答卷”。

2020年的春天,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春天。

2月11日,天高地迥,受新型冠狀肺炎的影響,大英縣城行人稀少。

早上七點,大英縣水利局值班人員接到電話,星花水庫集中供水站報告:卓筒井鎮部分地方供水異常。值班人員立即將情況報告給局主要領導。縣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永順深知,險情就是命令,群眾利益高于一切,他立即安排啟動疫情供水應急預案,全力搶先,帶著相關技術人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到達卓筒井鎮后,李永順帶著一個小組,徒步逐段檢查供水管道,終于找到了故障原因,是因石馬村Φ500供水主管上伸縮節損壞,導致大量漏水,如不及時搶修將造成附近20余個村無法正常用水。

時不我待,李永順現場下達任務:立即組織人員開挖管道搶修工作面;立即調配伸縮節及輔材開展搶修;搶修人員必須做好個人防護,保障個人安全。搶險人員高高挽起褲腿,站在刺骨的冰水中,開始緊張的搶修作業。經過七小時的連續奮戰,搶修人員順利完成任務,以最快的速度恢復了卓筒井鎮的生活用水。在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戰斗中,水利人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地致力于全縣飲用供水事業,人們感念在心。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水利局下屬水管單位是防控的重點。寸塘口、五五、星花、四五水庫管理所的外墻上,白紙黑字的“嚴防嚴控,確保供水安全,堅決打贏疫情阻擊戰!”標語分外醒目。每到一處,水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志才,肖體民,黨組成員、黨委書記劉春,黨組成員、總工安雪梅便對管理所負責人耐心地說:“抗擊疫情是對我們每個黨員、干部的大考。是對我們每個水利人的大考。我們必須嚴格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堅守陣地、扎實做好每項工作,確保飲水安全!”

艱辛努力,嬴得了老百姓的稱贊。大英水利人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狙擊戰中甘做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保障的逆行者,為大英縣供水保障保駕護航。

大英縣是一個資源型缺水縣,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22立方米,僅為全省人均水平的1/10,屬于嚴重缺水地區,曾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

糧食播種靠“天保” ,群眾飲水無依靠。

遇到天旱水如油, 給錢無人愿意挑。

河邊鎮大屋溝村是當地著名的“旱山村”,為了生存,村民自己出錢打井,井眼僅有碗口大小,水量不足,無法保障大家的生活用水。最怕就是干旱季,井里怎么也打不上來水,村民只能到處去找水、要水,有些人家咬咬牙,買桶裝礦泉水來保證正常的煮飯和喝水之用,大大加重了開支負擔。有些村民,就因為吃水不便,選擇離開家鄉,到外面尋找生計出路,老百姓為水而憂。

河邊鎮的雙石村,村民王有興淚光閃閃地回憶:“當初吃水之難,一遇天旱,全天24小時都有人排隊侯水,方圓幾里就只有一口深井有水用,隊伍中站著許多老人和兒童,有些體弱身虛,站得太久還曾暈過去。”

飲水問題影響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

老百姓飲水安全問題一直牽動著各級、各部門領導的心。

人民利益至上,解決安全飲水問題,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擔子沉沉地壓下來。縣委書記胡道軍在多次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們要把水利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時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把老百姓的飲水安全作為脫貧攻堅的“硬骨頭”,花大功夫,下大力氣,不措一切手段,堅決啃下來。”

有水萬物相生,無水抓肺撓心。水,誠然是生命之泉,存活之需。

2018年7月的一天。一個大英網民在網上給縣委書記留言,問及大英縣城何時才能滿足高層全天用水?

回復熱心網友的是大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摘抄其中一段回答如下:大英縣屬嚴重缺水縣,縣城水源地寸塘口水庫總庫容量為1280萬立方米,其中:可用水量僅為680萬立方米。近年來,政府每年都需從中江協調購水才能維持縣城區生產、生活用水需求。我縣現僅有一座太吉自來水廠,供水能力3萬噸/日。隨著城市快速發展,我縣的供水高峰期逐步提前并延長,城市日需水量逐年增加。為了最大限度保障城區居民基本生活用水,縣里采取分時段升壓供水政策……

這樣的回復對普通民眾而言,不是一個簡單名詞,而是日復一日的不便。為了增加寸塘口水庫的供水能力,大英縣做出了不少努力,從都江堰通過繼引水庫境外購水充蓄寸塘口水庫。但寸塘口水庫屬都江堰灌區末端,引水水損較大,同時受渠系年久失修及掏淤影響,枯水期“引調水”也受到限制。

要真正解決大英縣城人民安全飲水問題,興修水庫成為最佳選擇。面對問題堅決迎難而上,大英縣委、縣政府科學決策,啟動了祥鳳寨水庫建設。

2012年09月29日,四川省水利廳出具審查意見,同意翔鳳寨水庫壩址(渠線)布置、水庫正常蓄水位和施工總布置方案。祥鳳寨水庫工程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460km2,壩軸線長356.5米,壩頂高程315m,最大壩高25.0m,正常水位高程309.5m。工程由水庫樞紐工程、渠系工程和供水工程等部分組成。該工程是城鄉供水、農業灌溉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工程概算總投資83748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資20000萬元,省財政投資1843萬元,縣級財政自籌61905萬元。

正在建設中的祥鳳寨水庫。楊向彬 攝

省、市領導多次深入建設工地檢查督導,大英縣委、人大、政府、政協同心聚力,推進項目建設。遂寧市水利局局長羅騰亮、大英縣委、政府主要領導胡道軍、胡銘超親臨現場,解決在土地報征、林地報批、供水管道線路調整、項目資金保障、移民安置和專項設施建設等具體問題,破解制約項目推進難題,施工單位,項目單位干部職工冒嚴冬、戰酷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奮戰在第一線,確保了質量安全,施工安全。

祥鳳寨水庫的建設可解決灌區1.83萬畝農田灌溉用水,解決大英縣城區30萬人、灌區集鎮1.5萬人生產、生活用水,鄉村0.75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這將極大保障縣城供水安全,支撐未來大英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

都江堰灌區第七期工程大英灌區是大英縣又一大水源工程。

公元前256年,李冰上任蜀郡太守后以他質樸的政績觀、責任感和使命感對岷江進行治理,建成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都江堰汩汩清泉,沃野千里,成就了天府之國。

1976年春,四川省人民政府把都江堰灌區第七期工程作為都江堰人民渠末端大型引蓄相結合的灌溉設施,并將大英境域江左岸玉峰、通仙、蓬萊、隆盛四個鎮鄉、耕地5.8萬畝納入灌區。

1977年12月,一場與大自然相博斗的治水戰役轟轟烈烈地打響了。

6000名英雄的大英兒女帶著重托,背負著歷史的厚望開赴施工第一線。在11.79公里首段工程工地上,炮聲陣陣、錘聲如雷,6000名民工在凜冽的寒風中,在懸崖斷壁上完成了施工任務。修渠民工的施工環境十分惡劣,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當視察工地的一位省水利廳領導問他們有什么要求時,他們竟說“就想吃一頓飽飯,吃一頓肉”。 在場的一行人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1980年干渠首段工程全面完工,試水暢通無阻,大英人實現了用岷江雪山水潤澤大英旱區良田的夢想。1991年-2014年都江堰向大英灌區輸水達3600萬方,為解決灌區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助推灌區經濟社會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星轉斗移,滄海桑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都江堰灌區高永支渠供水骨干渠道升級擴效勢在必行。

都江堰灌區高永支渠供水骨干渠道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年久運行困難,且地處都江堰灌區最尾端,渠道輸水戰線較長,工程前期總體規劃標準不高,灌區每年春灌用水十分困難,灌區規模逐年萎縮,截至2013年,現有灌區僅實現灌面2.0萬余畝,不到總體規劃灌面的25%,嚴峻的現實已成為制約灌區經濟發展的瓶頸。為徹底改變現狀,從根本上改善灌區條件,早日實現灌區總體規劃,大英縣經過反復論證,提出了擴改建渠道約65公里、工程總造價1.5億元、總控灌面積10萬余畝干渠道擴改建規劃方案。在此基礎上,大英縣多次積極主動地到省水利廳和都管局匯報工作,以務實的工作作風贏得了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

都江堰大英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星光支渠及分支渠灌區,屬于大英縣郪江北岸人民渠七期工程魯班水庫尾灌區,渠道從高永支渠樁號7+960左岸取水,渠系工程由星光支渠及星光分支渠組成,全長34.88km,其中星光支渠長28.84km,星光分支渠長6.04km。支渠規劃灌區主要控灌大英縣通仙鄉、隆盛鎮、回馬鎮3個鄉鎮28個村,設計控灌面積4.96萬畝,渠首設計流量3.5 m?/s。

2018年2月5日。星光支渠施工現場炮聲響起,峭煙彌漫山谷,現場群眾眼含熱淚,歡呼雀躍,慶祝項目正式開工建沒。

星光支渠項目作為遂寧市委重大決策部署項目、遂寧市重點項目,由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總工會主席周霖臨同志具體聯系;大英縣委、縣政府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推進領導小組以及工程建設指揮部,由縣長胡銘超同志任領導小組組長,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宋建軍同志任推進領導小組組長,分管副縣長杜銳同志任建設指揮部指揮長,強力領導推動項目建設。

項目開工后,項目區群眾舍小我、顧大局,在青苗賠償、占地搬遷等方面全力支持;縣水利局派出13名工程技術人員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堅守施工第一線。繼引工程管理所所長趙慶貴從開工之日起,就沒日沒夜地駐扎工地,沒有節假日,沒有休假,7歲的兒子多次問媽媽:爸爸為什么不回家陪他?趙慶責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水利人的務實奉獻精神。各參建單位協作有力,攻堅克難,搶時間、重安全、強質量,為了旱區群眾而奮力苦戰。

2019年7月,星光支渠項目完成全部建設內容,明渠開挖襯砌17.82km,完成暗渠1.77km,完成隧洞9.24km,完成倒虹管4.86km,完成渡槽0.65km,節制泄洪閘、分水閘等共計10座,以及其他渠系小型建筑物,累計完成投資約為1.99億元。

星光支渠及分支渠工程建成后,極大程度地緩解了郪江北岸地區用水矛盾,主要有效解決郪江北岸回馬鎮、隆盛鎮、通仙鄉3個鄉鎮28個村的生產生活用水問題,新增灌面4.24萬畝,恢復灌面0.72萬畝,新增人畜供水87.4萬m?,使大英縣的郪江左岸小型水利設施得以充分利用,有力地促進了大英縣的發展,成為社會經濟發展基礎性動,有效改善了沿途的水土利用條件,緩解生態的惡化,改善生態平衡,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農業可持續發展。

2020年5月26日,白花花的岷江水流進了郪江左岸貧困村,實現了貧困村群眾多年盼水的夢想。

農業生產,水利護航

離大英縣城5公里蓬萊鎮大坪村俗名瞎馬溝,當地群眾中曾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瞎馬溝、瞎馬溝,坡高地夾兩條溝,天上下雨水沖溝,干旱三年無糧收,有女莫嫁瞎馬溝,有兒莫在家中留”。這是大坪村過去貧窮落后的真實寫照,也是群眾對現實生活的無奈嘆惋。

2014年,大坪村被評定為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

大坪村坡不高,但溝十分狹長,是有名的旱山村。大坪村到底有多“旱”呢?

村支書李玉洪深有感觸地說:“干旱之年,全村850畝耕地,能種水稻的只有30多畝,剩下的只能種土豆、玉米,村民們吃的是‘望天飯’,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緊挨著自己地埂邊,深挖一個‘泡青池凼凼’,里面抹上水泥,收集雨水,又將人畜糞便投于其中,制成蓄肥池,以此保育莊稼。”

村民唐華良是已退出的貧困戶,幾十年來身受風濕性關節炎的折磨,一條腿彎曲變形,只能拄著拐杖行走干活。妻子早逝,他獨自將一兒一女撫養長大。唐華良就曾用“土法蓄水凼”來小心翼翼地照看莊稼。

種著缺水的地,過著缺水的日子,唐華良的小兒子唐富桂八九歲時已經和小伙伴一起抬水回家。他們住在巖坡上,要到坡下面的老井擔水,一根扁擔挑起水桶,兩個孩子咬牙將水往山上抬,硌著一塊小石子,腳下一踩滑,桶身一歪,水漏灑了一半。唐富桂哭喪著小臉,心想到底什么時候才能坐在家門口,就有白花花的清水用呢?

日子一天天過去,父親唐華良的風濕病愈發嚴重,村里同伴約了唐富桂好多次,他都不敢出門打工,理由令人心酸:我走了,誰給我爸挑水?他咋生活?為了照看父親,年輕的唐富桂被迫滯留于鄉,缺水的境況一直得不到改善,田產瘠薄,姐姐出嫁后,爺倆守著自家田地,也不過只能混飽肚皮,對于未來不敢有任何展望。

對于鄉村百姓而言,水利須具備“供氧”和“輸血”兩大功能,一頭連著飲水,為農戶提供生活用水,這是保民生;另一頭連著生產,為產業保駕護航,這關乎著增收。但身處貧困村落,村里集體經濟多年來拿不出錢來搞水利建設,人們除了自己想轍,只能默默忍耐。

脫貧攻堅的號角驚醒了“瞎馬溝”。2016年初開始,大英縣水利局派出10個組的水利技術人員,對各個貧困村缺水情況進行勘察登記,建立起水利扶貧項目儲備庫和需求清單。

大坪村拿出了治水方案:修建山平塘5口、渠系20公里以及12口水井。新修的5口山平塘、蓄水池,財政投入超過八成,剩下的部分,由受益戶投資或者投工投勞解決。

唐華良一家,搬到新房后,享受政策補貼,自家門口擁有了一口機井。第一次從自個井里舀水,唐華良甩掉拐杖,跪蹲在井邊,眼里涌動著孩子般清澈的欣喜,對兒子說,黨的政策好,對咱貧困群眾太好了,咱們現在不僅吃水方便,“望天田”也成了“保收田”。

大坪村是縣水利局的結對幫扶村,屬于幫扶的蓬萊鎮四個貧困村之一,轄五個村民小組,全村共264戶,總人口912人,其中貧困戶88戶191人于2016年通過省級驗收實現脫貧摘帽。

在幫扶過程中,縣水利局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發揮水利職能優勢,以村摘帽戶脫貧為目標,通過實地勘察、深入調研,掌握了基層第一手材料,找出致貧原因后,縣水利精準施策,突出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事業、黨的建設等重點,從產業、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幫到難處、扶到實處。投入資金150余萬元,改善水利設施,有效加快了脫貧攻堅進程。

2018年6月,張航由大英縣水務局派駐大坪村擔任第一書記,到任以來,與村兩委、駐村工作組一道在縣水利局大力支持下修復水利設施、建設大坪村婦女兒童之家及發展村集體經濟產業,給貧困戶送去雞苗以及對村堰塘及排洪渠進行修復整治。

身為水利人,張航十分清楚大坪村的繁榮與發展,無水不成行,好比縱有豪情逸致,想要揚帆遠航,卻因水之困,只能困于干涸,寸步難行。

如今的大坪村,塘中碧波蕩漾,水體充盈,農民再也不用擔心稻死菜蔫。望眼處,秧苗蔥綠,長勢興旺。村民盧洪輝農戶樂得合不攏嘴地說:“灌溉用水得到保障,今年水稻一定會高產。”

在我們的采訪中,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行走在大英的山水之間,極目望去,一個個蓄水池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的梯田間;一條條引水渠輸送著嘩嘩的水流奔向田間,一座座抗旱攔洪的水利工程橫臥青山之中……長期飽受干旱之苦的廣人民群眾把這些水利工程稱為“民心渠”“甘露池”“功德水”。

以前,水是制約大英發展的瓶頸,縱觀大英45個貧困村,針對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有水不能保、有水不能蓄,因水受困、因水成疾、因水致貧的現象,大英縣委、縣政府逐步探索出了一條以水利優勢為依托、以水利項目扶持為支撐、極具大英特色的水利扶貧之路。

夕陽西下的五五水庫。劉邦倫 攝

位于天保鎮內的五五水庫,承擔著天保、金元、隆盛三鎮7.66萬畝農田灌溉和5.4萬人生活用水的重任,這是一座以農田灌溉和城鄉供水為主,兼顧防洪等綜合效益的中型水庫。水庫管理所所長曾志平講述了一個從前年代的真實故事:

1979年,大英受干旱侵擾,為了自己村莊能得到“保糧保命水”,有位村長帶了300多號龍精虎猛的村民浩浩蕩蕩地趕往紅旗提灌站,聲勢搞得這么盛大,原因卻令人心酸:只是想保住該流向本村的水,不要被別人“截流”而已。

當年真有不少偷水“截流”之人,有一村民十分憂心地里的莊稼,老天久旱不雨,原本昂首挺胸的莊稼,如今低頭折腰,像是做錯事的娃娃,委委屈屈,無精打采。村民病急亂投醫,也不想想多少雙眼睛盯著水渠,盯著這點救命水,他膽敢冒天下之不韙,前腳偷水,后腳被人發現,暴怒之下,人們讓他受了好一頓皮肉之苦。曾志平那時尚在念書,得知此事,心中又是酸楚又是感慨,后來他投身水利行業,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對待這份工作,始終勤勉認真,就因他懂得,水庫不僅僅是蓄水的大池,它還是造福灌區的衛士。

2020年,大英相繼出現春旱和夏旱。全縣受旱影響受災的行政村達136個,占73.11%,受災人口約3.07萬人,受災面積約11.84萬畝。

天保鎮八字墻村的村民張繼軍十分感慨說:“遇到這樣嚴重的旱情,還能實現水稻栽插,完全是靠的五五水庫水源保障。”

曾志平說:“2006年前,五五水庫只能通過部分渠道輸水,渠道底坡不順,淤積滲漏嚴重,輸水時間長,水損較大,成本高,水事糾紛時有發生,如今隨著灌區渠系配套完善,五五水庫的效益得到了充分發揮。”

在老百姓的笑容和稱贊背后,是以曾志平為代表的水利人沒有一天松懈,沒有一時敷衍的工作態度,今年五月旱季放水,曾志平整整三個通宵都沒有合眼,沿途水渠是否有淤泥沉底?渠身有沒有垮塌?放水的時間和水量如何安排,才能最大可能地杜絕水的浪費,實現利益最大化?曾志平自知責任重大,不惜全力以赴,操碎了心。

春灌前,五五水庫管理所抓緊對放水渠道閘門、啟閉設備、配電線路進行了全面檢修;整治垮塌、變形渠道4處。深入田間地角,核實小春收割進度調查了解秧苗生長情況,摸清大春栽種面積,小型水利工程蓄水情況和各灌區需水情況,獲取春灌用水第一手資料,為制定春灌用水計劃打下了基礎。

每年進入主汛期,長達五個月時間,水庫管理人員都需駐守水庫,不得擅離職守,為了保障大家的生產生活,他們如同守護天下的至貴珠寶一般,守護著水庫,守護著人類與水相親的永恒夢想。

脫貧戰場的水利人

脫貧不返貧才是真脫貧。措施不變干勁不減才是真幫扶。

2020年2月初,大英縣水利局與大坪村村委會形成共識,堅持防疫、脫貧攻堅“兩手抓”,幫助村上制定了投入少、見效快、經濟效益明顯,既能有效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又帶領村民增收、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年度方案,開展大棚蔬菜基地建設,建設占地面積18畝的蔬菜大棚基地,開展8畝青蛙養殖大棚基地建設,既讓貧困戶受益,也讓他們在獲得土地租金的同時,獲得務工收入,學到種養殖技術。目前,兩個項目已見成效。

河邊鎮人民村(原臥龍村)地處于雞鳴三市之地,與樂至縣、中江縣接壤,大英縣海拔最高的一個行政村,距離縣城40公里,距離河邊鎮15公里。水利局派出的繼引工程管理所所長趙慶員作為駐臥龍村的第一書記,緊緊圍繞貧困戶“一超六有”的退出標準開展工作,每月駐村工作時間都在10天以上,并長期堅持全覆蓋走訪貧困戶,團結帶領村兩委“一班人”抓好脫貧攻堅政策落實,帶領貧困戶實現脫貧目標。

臥龍村的肖坤仲,已有73歲高齡,患有精神病,配偶唐玉蓉因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源性心臟病等多種疾病,需長期住院吃藥控制。雖然肖坤仲有兩個兒子肖銀春、肖艷平,但由于肖銀春無技術,常年在家務農,經濟收入只能勉強維持3口之家的基本生活,無贍養能力;肖艷平有一定的贍養能力,但今年受疫情影響,很多工廠還未正常運行,務工收入大不如前,贍養能力差。

在得知這一情況后,趙慶貴入戶進行走訪核實,并第一時間制定幫扶措施:一是積極向民政部門相關領導進行匯報,并邀請相關業務同志及時入戶進行核實,確保及時將其納入低保;二是主動向其家屬進行政策宣傳,幫助聯系大英縣康城精神病專科醫院進行咨詢,解決其家屬后顧之憂,及時送醫治療;三是多跑路,幫其辦理危房改造、殘疾人鑒定、臨時救助等,讓政策真正落到實處。目前,肖坤仲正在醫院進行治療,精神狀態良好;其配偶唐玉蓉經過在醫院及時治療,病情好轉,精神面貌良好;危房改造已完工入住,每月低保能領到480元,確保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不行,我們社寧愿將土地撂荒,也不愿意把土地拿出來給村上發展集體產業。”這是2020年3月6日村上召開關于人民村(原臥龍村)發展集體產業動員會,村民提出的反對意見。

上世紀80、90年代,臥龍村因發展檸檬產業,曾被評為小康村,當時村上發展有檸檬產業、磚廠等,在全鎮來說都是數一數二的“富村”,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力的流失,檸檬產業大不如前,加之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導致檸檬產業、磚廠統統倒閉,帶來的是嚴重的負債。歷史教訓刺痛了廣大群眾的心,尤其是當時參與其中的群眾,更是對“產業”二字恨之入骨,不愿提及。趙慶貴剛到村開展工作時聽過類似消極的話,但他想,總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吧,趙慶貴還是堅持將自己的想法提了出來。當時有群眾說,趙書記啊,你這個搞不得,這是自找沒趣呀,趙慶貴笑著回答:“呵呵,只要方法得當,工作還是能做通的,現在都快實現現代化了,怎么能為了一個已經過去近20年的事情給難住了呢,我們不但要發展集體經濟,而且有能力把它發展好。”

2020年7月村上發展的“短平快”毛豆產業,實現貧困戶30多人、非貧困戶20多人老齡勞動力就近務工,每人增加收入500多元,集體經濟收入近8000余元。目前栽種的黃豆已經開始開花,計劃9月底收成,預計帶動村老齡勞動力近60人,人均增加收入500元左右。同時榨菜育苗也正在進行中,計劃9月底栽種,12月底收成。

臥龍村發展集體產業,預計年帶動60人老齡勞動力務工增收2000余元,集體增收40000余元。

2017年5月,大英縣水利局河長制工作服務中心的楊躍華被選派為河邊鎮青云村第一書記。

楊躍華深入群眾,從交流中獲取心聲,及時解決群眾的迫切要求及老大難問題。如群眾反應較多的塘堰整治問題,1、3社堰塘年久失修,淤積、滲漏嚴重,已不能發揮蓄水保水功效,嚴重影響群眾農業生產。

楊躍華知曉后,通過積極匯報努力爭取,籌集資金7萬元,用于1社、3社塘堰整治。隨著項目的實施,堰塘蓄水良好,既解決了1社、3社塘堰蓄水難的問題,又為青云村1、2、3、4、5、6社農田灌溉增加了有力保障。

為解決貧困群眾飲水安全問題,楊躍華主動聯系自來水廠,積極爭取資金約13萬元,為村里鋪通了自來水,41戶貧困戶中安裝自來水38戶,機井3戶,全村實現飲水安全的全覆蓋。

在脫貧奔康的戰場上,大英水利人以孜孜不倦的奉獻精神,詮釋了他們內心對人民群眾火熱的關愛,如海的情深。

水保落地,“新村”誕生

如果說山是生命的根基;那么,水就是文明的搖籃。因為山之雄闊、水的靈動,這一方靈山秀水才會如此動人,處處洋溢春光明媚、社會和諧的美麗景象。 大英縣是川中的丘陵縣,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地形復雜。過去,人們的刀斧向大自然無盡地索取,亂砍濫伐,亂采濫挖,人為的破壞造成林線后移,植被減少,導致縣境內水土流失嚴重,泥石流、滑坡、洪澇災害時有發生,廣大人民群眾吃盡了被大自然懲罰的苦頭。

查閱相關資料,生態項目實施前,大英縣水土流失面積達到362.9平方公里,其中,輕度流失129.32平方公里,中度流失182平方公里,強度流失面積達50.77平方公里,土地侵蝕總量126.66萬噸,每年被雨水沖走地表土層達500萬立方以上,僅損失土壤肥力折成標準化肥就達0.4萬噸以上……

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生態失衡,制約著大英經濟社會的發展。將水土保持項目扎實地開展下去,已到了迫在眉睫之際。為加快全縣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步伐,推動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項目建設再上新臺階,大英縣委、縣政府響亮地提出“治一方水土,興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美一方家園”的奮斗目標,全面實施水土保持工程建設。

斗笠村村民代安淑,這位年過六旬的農村婦女,說起自己村莊的變化,驕傲神色溢于言表,她說做夢都沒想到,咱們村現在能這么漂亮,自己年紀大了,還能交上好運,在村里干農活,一天都有四五十元的收入。代安淑和一群婆婆大嬸手腳麻利地卸竹竿,收完了豇豆,接下來地里要種植其它蔬菜,需要收竿入庫,她們一人一把鐮刀,一人一頂草帽,干活時不時開兩句玩笑,氣氛愉悅輕快。

代安淑掙的日工資,由大英玉鑫麗景產聯式合作社支付,這是村里引進大英綠鼎農業有限公司后成立的合作社,代安淑不識字,以前怕受騙,不敢在外面打工,如今在自家村里的合作社掙工資,令她自豪無比,也覺得這兩年斗笠村的變化,“比過去幾十年還要好”。

斗笠村位于大英縣玉峰鎮的西南部,地處羅桂公路西側,地理位置相對偏僻,與德陽市中江縣的蒼山鎮相鄰。它是一個典型貧困村,全村人口879人,其中貧困人口213人,過去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十分貧窮落后。

斗笠村屬于四五水庫淹沒區,基本農田較少,耕地基本屬于山地,用水困難,每到灌溉季節,基本靠抽水灌溉農作物。由于村里年輕人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里的多數都是老、弱、病、殘或是留守兒童,不能形成有效的勞動力。傳統農業耕種觀念根深蒂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很艱難。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全村4.5公里道路未硬化。種養技術缺乏,資金緊缺,嚴重制約產業發展。貧困人口個人素質普遍偏低,停留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時期,安于現狀,沒有發展動力,這些不利因素嚴重制約著斗笠村的發展。

2018年,縣水利局對斗笠村開展需求性調查,依托國家水土保持項目,幫助斗笠村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整治山坪塘1口,新建生產便道9.2公里、蓄水池3口,坡耕地改造538余畝。

駐村第一書記劉昌兵說:“2018年該村實施水保項目后全村的山更綠了,水更清了,水系更完善,山間的便道促進了老百姓增收,即使是下雨天,老百姓也能進地收疏菜,小型車輛能進去運輸。”

水利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水源得到了保障,水稻實現了增產,外地的收割機也能進村收割了。

水保項目實施得好,基礎設施建設得好,村兩委有了底氣,向陳永康伸出了橄欖枝。陳永康何許人也?這個剛過半百的男人,曾是茂縣的種李子大戶,其父在八十年代因為種脆紅李,已經成為萬元戶,子承父業,他從高中畢業,就跟隨父親,認真學習果樹種植和養護,成為遠近聞名的種李專家。汶川大地震之后,他曾經承包的果園都被收回,用作災后重建,建造安置房,陳永康服從大局,為了生計,他換了不少行當,幾年輾轉飄零,發現自己還是愛種果樹,這輩子斷不了“李子情節”。他在大英縣卓筒井鎮流轉了300畝土地,種植脆紅李,其產業發展引起了斗笠村的高度重視,熱情洋溢地邀請陳永康也到斗笠村來發展產業。

實施水保項目后的斗笠村,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村貌煥然一新,陳永康看到這個“新生”的村莊內里蘊含著巨大的力量,他不再猶豫,鄭重點頭,大英縣玉鑫麗景產聯式合作社很快成立,采取政府主導、“企業+農戶+村集體”模式投資,由陳永康投資200萬元在斗笠村6個社種植脆紅李537畝,由企業統一栽植、統一管護、統一采摘、統一銷售,按照企業、農戶、村集體6:3:1的比例分紅。由于果樹需三年才能掛果售賣,為保證村民按時拿到流轉土地的費用,并支付人工工資,陳永康又發展了林下種植業,套種了南瓜、茄子、辣椒、豇豆等季節蔬菜。

產業發展的路是極其艱辛的。為了疏菜銷售,陳永康徹夜不眠,四處奔波;產業發展資金不足,陳永康便宜賣掉了自己的一套住房。但說起這些,這個憨實淳樸的漢子無怨無悔,他說更看重的是斗笠村明天的發展。如今,陳永康還在斗笠村建了一個頗具特色的觀光采摘園——百香果觀光園。50畝的土地里種植著各式各樣的蔬菜水果,香草、七彩南瓜等讓人耳目一新。

陳永康說:“老百姓生活條件改善了,生活質量提高了,應該有一個休閑去處。同時我們將根據產業特色,進一步探索采摘節、觀光節、李花節等鄉村旅游節慶的籌備,讓產業的附加值、帶動性進一步加大,確保村民穩定脫貧、持續增收。”

由于合作社實行的是水肥一體化,減少了大量重體力勞動,一般都是手上功夫,再加上鋪設到田間地頭的勞動便道,很多老百姓都愿意到合作社務工,并且周邊村社的村民們也主動到合作社務工。水保整治之后的斗笠村,新村有新貌,有了新的發展機遇,新的藍圖前景,并有了像陳永康這樣心系此地的“新村民”。

隆盛鎮后壩村是一個典型貧困村,水土保持項目的落地實施,使得后壩村“舊顏換新貌”。村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1.31hm?,坡改梯20.17hm?(全部為石坎坡改梯),保土耕作40.69hm?,封禁治理30.45hm?,修建排灌溝渠4.13km,蓄水池8口,沉沙凼24口,道路4.26km,堰塘整治1座,項目實施后生態效益十分明顯。通過實施梯田工程建設,達到帶動產業調整積極性的目的,增加地面植被覆蓋度,降低雨水對地面的直接沖刷,增強土壤涵養水能力,減輕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經過后壩村的水土保持措施,將大大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土壤將變得通透,有機質將增加,土壤肥力增強,各項產值(農林牧)將增產增收。通過實施梯田工程建設綜合整治,將改善地面小氣候,小流域平坦后,流域內的濕度、氣溫、風力等發生的變化,縮小地區溫差,降低干旱、霜凍發生的頻率,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改變流域小氣候,將降低土壤侵蝕模數,減輕水土流失。通過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后年保土量將達到3.36萬噸,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為901.31萬元,小流域人均增收465元,減少貧困戶684戶。減少貧困人口1765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水土保持,利在當下,功在千秋。

治水郪江,綠色生態

《康熙字典》中是這樣注釋的:郪,水名,在四川省。

郪江,全長145公里。發源于中江縣太平鄉的胡家瓦窯,由西向東流經三洞、白果、民主、廣福、馬安、石龍等地,又沿三臺、中江兩縣縣界向南延伸,至普興的二水口出境入遂寧市大英縣,奔流65公里后匯入涪江,是涪江的一級支流,它淋漓盡致地反映了大英的悠久歷史和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

郪江大英縣城段。白波 攝

自古,郪江都以她乳汁般的甘泉潤育著大英的萬物生靈,使之生生不息,成為大英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母親河。

郪江大英段綜合水生態治理帶來的巨大變化,彰顯了大英實現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彰顯了大英兒女在縣委、縣府堅強領導下建設美好綠色家園的智慧、信心與毅力。

在郪江旁生活了大輩子的退休水利干部龔海云訴我們:一度時期約郪江河道萎縮干涸、積淤污濁,郪江在原有水系的修修補補中陷入被動應戰的尷尬境地,通過幾年的治理,郪江岸綠了,水清了,成了大英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成了大英旅游一張綠色的旅游名片。

過去,由于郪江沿岸的生產生活污水直接匯入,河道水質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壞,被確定為全省24條污染嚴重的重點小流域之一,郪江從德陽進入遂寧斷面,常年為Ⅴ類污染水質。加之河道積淤污濁,原有水系連年來修修補補,治標不治本,一遇暴雨,老百姓擔心被淹,通宵難眠,揪心難受。

郪江問題根源復雜,治理工作絕非一蹴而就,需要強有力的政策引領,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201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要求在全國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長制,恰如一股清風,為郪江治理送來了政策指引,提供了制度保障。

2017年,大英由縣委書記和縣長擔任縣總河長,縣委副書記擔任副總河長,縣委、縣政府有關領導擔任縣級河長,設立總河長辦公室,辦公室主任由分管副縣長擔任,以“河長+警長”創新模式,從縣、鎮到村,構建了三級河長體系,各級河長湖長上崗履職,實現了全縣河湖長全覆蓋。大英開始探索設立技術河長,在縣域郪江流域試點引入“技術河長”,探索建立“行政河長+技術河長”工作機制,為行政河長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助推郪江水質盡快實現穩定達標。

河長的履職,有效解決了郪江治理部門割裂、區域割據等問題,促進了部門和區域融合,解決了“抓總”和“總抓”的角色缺位問題。

以大英縣四五水庫為例,自從開展河長制工作以來,四五水庫管理所就不斷強化日常管理,加大庫區環境整治力度,統籌水上、岸邊的污染治理,多措并舉全力打響水污染防治攻堅戰。據四五水庫管理所所長李強介紹,為了保障水庫水質和生態環境,管理所還加強了對庫區的巡查和水面保潔力度,嚴厲打擊垂釣、電漁等違法行為,對水面漂浮雜物進行及時打撈。堅持履行河長之責,水更清,質更佳。

河長治水,成效顯著,近年來,大英縣在郪江河流及其支流適宜河段推廣三角架、攔河網保潔模式,有效攔截河面漂浮物,定期進行清理轉運,確保河流水庫水域岸線干凈、整潔。

“有規有矩,才成方圓”。大英治水決心大,工作做得細致,認真開展河湖管理范圍劃定,明確河湖管理邊界,將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及流經重要場鎮的河流全部納入劃定范圍,已編制完成16條河流管理范圍,劃定技術方案,劃定河道長度約280公里,正加快推進界樁和告示牌的統一制作和埋設安裝。加快推進河長制信息平臺建設,打造一體化、同步化的河湖數據共享信息平臺,形成動態治水、管治合一的綜合河湖監督治理模式,促進上下級信息互聯互通。

“造林綠化”,是水生態建設的重要抓手,大英縣因地制宜規劃建設適宜規模生態保護地,在象山鎮永樂段、祥鳳寨水庫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區、郪江縣城城西社區段、郪江大英經開區段、回馬鎮郪口國控省考斷面等區域分步試點建設植被緩沖帶、生態隔離帶、水源涵養林、生態景觀帶等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工程,提升河流自凈及消納能力。

加強涉河監督管理,嚴格涉河涉水建設項目審批、監督和管理,嚴禁涉河涉水建設未批先建,嚴禁新增違法涉河涉水項目建設。加強聯合執法,嚴厲打擊涉水違法行為,開展聯合執法,嚴厲打擊各類涉水違法行為。

一系列舉措后,郪江管理范圍內的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等四亂問題得到有效遏制,水域岸線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2019年5月30日下午,天高云淡,郪江沿岸一片蔥綠。縣委書記胡道軍走上回馬鎮郪口大橋頭,仔細詢問兩岸居民的生活污水處理情況;順著河岸沿線一處一處查看污水管網建設;走進沿岸老百姓的家里一戶一戶征求意見;沿著污水收集管網架設路線查看是否有滲漏,在一家企業旁,胡道軍提起沉淀池井蓋,查看功能是否發揮;走到排水溝流入郪江處觀察是否存在有污水流入……每一個細節處、每一個關鍵點認真了解。

隨后,胡道軍對一行的相關部門負責人語重心長地說:落實河長制工作、開展水環境治理,鎮村級河長要切實做到思想認識再提高,要多走到現場,多傾聽百姓心聲,多了解工作細節,切實把工作掌握在手中,把問題解決在當下,確保河暢、水清;要建立健全考核、監督和獎懲機制,進一步加強督導問責力度;要強化河道水質監測,隨時掌握水體情況,針對相應問題制定科學整治舉措,確保水質持續穩定向好。

縣委、縣府主要領導既是黨委、政府的一號領導,又是總河長。巡河、現場查找問題,現場發現問題,現場解決問題在大英“河長制”工作已是新常態。

郪江的綜合治理,不是頭疼治頭,腳疼治腳。而是水里岸上,上游下游,標本同治,內處兼治。河湖治理,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

近年來,大英縣用鐵的手段、鐵的措施對郪江7條支流進行了精準治理。開展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了涪江流域郪江河道整治項目、大英象山鎮郪江防洪治理工程、蒙溪河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建設項目等水環境提升工程,完成河道綜合治理長度約15公里。開展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關停涪江、郪江流域禁養區內養殖企業58家,升級改造175家;開展入河排污專項治理,整改規模以下入河排污口42個,規范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12個。同時,扎實開展了清河、護岸、凈水、保水“四項行動”和工業企業、飲用水源、水產養殖、河道采砂及侵占河等專項整治。

通過精準施策、系統治理,郪江水質日趨向好,2019年郪口斷面(國控省考)平均水質達Ⅲ類,較2017年提升兩個類別,主要污染因子化學需氧量和總磷平均濃度分別為16mg/L、0.16mg/L,較2017年指標分別降低32.4%、52.59%;寸塘口、五五、星花等三座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原地水庫水質達標率為100%。

“郪江的綜合治理,我們不是注重眼前,而是著眼長遠,體現科學發展觀。隨著時間推移,她對沿岸貧困村老百姓的惠澤越來越明顯。”縣水利局局長李永順說。

郪江大英段綜合水生態治理帶來的巨大變化,彰顯了大英實現水生態文明建設的豐碩成果,彰顯了大英兒女在縣委、縣府堅強領導下建設美好綠色家園的智慧、信心與毅力。

作為四川省“十二五”水利發展規劃的重點項目,位于郪江上的祥鳳寨水庫建造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工程將對保障大英縣糧食生產和城鄉飲水安全、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改善生態環境等發揮重要作用;在祥鳳寨水庫開發的過程中,注重了保護與開發相結合,建設與發展相結合,積極打造生態觀光與特色旅游示范帶相結合的幾大“結合”,2020年在水庫下游相繼開工建設了一批重大旅游項目,已初具規模,對培育旅游產業新的增長極點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自然景觀建設方面,縣級財政投資約1億元對郪江縣城區段進行景觀打造,修建了親水棧道約3公里,生態綠地約8萬平方米。郪江再現“河在城中、城在河中”的“川中水城”美景,美化了人居環境,促進了人水和諧,提升了城市品位,增強了城市綜合競爭力,顯示出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顯示了水利在脫貧攻堅戰中的巨大作用。

夜空寒星朗月輝映,色彩斑斕的彩燈,與之爭輝,共同投影于郪江之上,水里流金碎玉,岸畔微風習習,大英人在廣場跳舞健身,散步遛彎,談天說地,坐擁美景。

在結束采訪時,我們看到了這樣一份資料:

2014-2020年,大英縣水利建設扶貧累計投入各類資金91491萬元,完成河庫連通輸水管道建設24.56公里,新建抗旱井26口,新建防洪堤9.6公里,農村集中供水主管網54.07公里,整治渠道84.63公里,新建渠道56.31公里,整治山坪塘72座,整治石河堰17節,改造泵站9座,新建蓄水池125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8.1平方公里,全縣累計新增灌面4.304萬畝,恢復灌面2.286萬畝,改善灌面2.47萬畝,新增節水灌面1.01萬畝。全縣貧困群眾飲水安全有保障率。2014-2020年,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飲水安全問題基本有效解決。

水利基礎進一步提升。2014-2020年,全縣累計建設各類渠道140.944公里,解決了全縣大部分旱片死角用水難問題,帶動農村產業發展,同時渠道完好率進一步提升,提高了用水效率。

水源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隨著祥鳳寨水庫建設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小微型水利整治建設等項目實施,全縣水利工程蓄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農村發展用水得到保障。

農村水環境有效改善。全面推進河(湖)長制工作,加快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實施山水田林路湖草綜合治理,綠水青山在全縣農村重現。

農村水利工程運行維護進一步加強。通過開展農村水利人才培訓,提高了農村水利工程運行管護水平。

枯燥的數子后面是大英兒女為冶水付出的艱辛努力。人民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在脫貧奔康的路上,大英水利人作出了鏗鏘有力的回答。

水,撫育了我們,滋養了我們,潤澤了我們,誰能不愛水呢?我們,都是水永永遠遠的子民。

 

【作者簡介】

白波,男,漢族,大英縣人。當過農民、工人、市級黨報駐站記者。在四川民間文學集成工作中獲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嘉獎。2007出版人物志《西部大英人物》,2012年出版水利題材長篇報告文學《情滿江河》,2019年出版脫貧攻堅題材長篇報告文學《追夢紅土地》。中國水利報特約記者,四川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

何競,工學學士,文學碩士,曾任《女報》專欄作家,《佛山文藝》都市長篇小說連載作家,在國內報紙期刊公開發表三百余萬文字。已出版個人小說集《愛情動物》;與人合著長篇小說《落鳳坡》;與人合著出版長篇報告文學《鑄劍——微故事?法治四川》、《向往——幸福羅江?百姓故事》、《魯鵬現象》等。曾參寫報告文學集《警徽榮耀》、《彩虹女人》、《大愛華章》、《感動》、《逐夢》等。小說《我的1911》、《香檳街紀事》簽售影視改編權。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