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的飼養基地
綠油油的草坡中“生長”出10多棟天藍色的養殖舍
作英村搬遷安置點的藏式房屋
經過兩年多的建設,規模化養殖效益初顯,燈龍黑山羊保種繁育基地2019年已出欄黑山羊2300頭,實現銷售收入340萬元
白玉縣美景如畫,常讓游人感受到天堂般的愉悅。然而地處青藏高原向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白玉縣曾經卻是甘孜州乃至全省集“邊、少、山、窮”四大特征于一體的典型貧困縣,脫貧形勢和攻堅任務艱巨繁重。
如何破解發展的瓶頸?來自800多公里外的武侯區對口支援工作隊到來后,針對白玉縣產業結構單一、集體經濟散小、旅游產業基礎薄弱等情況,堅持以“產業發展”為突破口,積極破解發展難題,這里的面貌正在發生巨大改變。
“這些年來,在條件艱苦、氣候惡劣的白玉縣,武侯區各批次對口支援干部和專業人才克服高寒缺氧、交通不便、語言不通等困難,以主人翁的意識和建設者的姿態,用真情溫暖雪域高原,把大愛灑滿盛德之地,為推動白玉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改善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甘孜州副州長、白玉縣委書記康光友說,近年來,武侯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對口支援工作安排部署,始終堅持把對口支援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無私傾情傾力援助,在政策、資金、項目等各方面給予強有力的支持,為白玉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動力和資源。
燈龍尋突破 深山中找到“軟黃金”
燈龍鄉平均海拔3000多米,這里山高路遠,土地貧瘠,沒有蟲草和其他林下資源。村民們賴以生存的農作物非常單一——長期靠種植青稞維持著微薄的收入!因此成為白玉縣最貧窮的鄉之一。
燈龍的山當真只出得了青稞?燈龍的發展該從哪里突破?武侯區對口支援工作隊不甘心,領隊葉明榮不信邪!他和工作隊員一遍遍在燈龍鄉走訪,仔細梳理燈龍的每一座山、每一個村。
功夫不負有心人,調查中他們驚喜地發現,這里還藏著一個寶貝——黑山羊!這是當地獨有的一個品種,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膻味極小,營養價值很高,被稱為“軟黃金”。以前由于缺乏資金和養殖技術,加之地處高寒邊遠鄉村,運輸不便,所以一直藏在深山無人知。
說干就干,讓黑山羊“助力”燈龍鄉產業脫貧!武侯區對口支援隊引進高校,首先對當地黑山羊品種進行改良,提高肉質口感,縮短羊的出欄時間。同時,從2017年開始,分兩次投入700多萬元建設羊舍,對基地道路進行硬化等。
規模化養殖 草坡中“長”出養殖舍
“為了更好地運營基地,我們還幫助當地引進了云南鹽津益民黑山羊養殖企業,與白玉縣農發公司以合資方式組建公司,進行專業化、規范化、規模化養殖。”葉明榮說。
燈龍黑山羊保種繁育基地地處海拔3700米的燈龍鄉康通村,這里風光秀美,茵茵綠草順著山坡綿延不絕,湛藍的天空仿佛觸手可及,群山環繞的山谷中有片開闊地帶,綠油油的草坡中“生長”出10多棟天藍色的養殖舍,黑山羊就在這如畫的風景中快樂地生長。
經過兩年多的建設,規模化養殖效益初顯,燈龍黑山羊保種繁育基地2019年已出欄黑山羊2300頭,實現銷售收入340萬元。與此同時,基地還吸引燈龍鄉四個貧困村以合作入股的方式投入到了基地建設中,通過流轉土地、收購羊飼料以及進入基地務工等方式,使得當地村民人均年收入增收3000元以上。
“未來,計劃每年出欄量3000余只,預期年收益超過500萬元。”葉明榮告訴記者,對口支援隊目前正在聯系投資商,條件成熟時,將建設黑山羊深加工基地,并通過盒馬鮮生等銷售網絡,將優質的黑山羊肉銷往成都等各大城市。
舊貌新顏
搬離高山峽谷堰塞湖淹沒區
邊遠村民住進了“別墅群”
從白玉縣城出發,沿215國道行駛不到10公里,一棟棟別致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樓房映入眼簾,房前金燦燦的雪菊開得正艷,精致的木柵欄給每戶樓房隔出小院子,使得每棟房子都成為獨門獨院,一些居民在小院內建起了溫室大棚,大棚內,白菜、青椒、黃瓜等時令蔬菜長勢正旺。要不是村會計呷絨多吉的介紹,記者很難想象這樣環境優美的“別墅群”竟然是搬遷安置點。
“咱們作英村隸屬白玉縣金沙鄉,原址距鄉政府53公里,與西藏江達縣隔江相望,是全鄉最偏僻的村子。”村民打英澤翁正瑪回憶起曾經的高山生活,連連感嘆:“原來的村子位于高山峽谷地帶,險峻偏僻,只有一條可通摩托車的小路與外界相連,外出需要翻越一座海拔5000米的雪山,每年大雪封山的6個多月,我們的生活基本上就與世隔絕了,家人如果生病,那就是一次災難。”
更讓村民生產生活條件雪上加霜的是,受白格堰塞湖兩次災害影響,作英村原有江邊農田、牧道、放牧居住點都受到較大程度的損毀。作英村面積雖大,但人口很少,全村只有13戶60人,秉承“脫貧攻堅一個都不能少”的理念,在多次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武侯區協同白玉縣作出整體易地搬遷、統規統建安置的決定,于2019年在金沙鄉距離白玉縣城600米處啟動實施改造項目,項目總投入858萬元,其中武侯區對口支援資金投入461萬元,修建藏式房屋13棟、并對飲水、用電、排污、路燈、廣播電視、土地整治等基礎設施進行全面建設。此外,作英村還跟甘孜州電商合作,通過網絡銷售村里的土特產。村民居住點旁,公路對面,武侯區對口支援隊駐村干部幫助引種的一片水蜜桃樹,正迎著秋日的陽光茁壯生長。
去年底,正瑪一家告別了高山上破舊的老房子,搬進了交通便利的漂亮新家,看病難、行路難、上學難、生產難等系列難題迎刃而解。年滿40歲的大兒子扎多,通過技能培訓,在縣城里找到了工作,每天騎著摩托車上下班,還娶到了漂亮的媳婦,正瑪多年來的心病得以化解,談起現在的生活,她高興地說,“咱們家的日子,比酥油茶還香呢!”
“選址在干道旁邊也有讓村民融入當地旅游業發展的考慮,希望他們不只是住上新居,還能利用新居獲得更多收入。”武侯區對口支援隊綜合組長蔡敏介紹說,雪域高原處處是景,把美景轉化為經濟效益,是武侯區助力白玉縣打造全域旅游的重要目的。在白玉縣麻絨鄉協加村,武侯區撥付了160萬元打造藏式民宿,由村上的旅游合作社運營,盈利的30%投入運營中,剩下的70%在村民之間分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今他們正在考慮將相關經驗復制到作英村來。
數字點擊
從2001年第一批支教教師算起,武侯區對口支援甘孜州白玉縣,已跨入20個年頭。20年來,一批又一批武侯人,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無私奉獻、傾力相助,譜寫了對口支援的輝煌篇章。2012年四川省啟動省內對口支援工作,武侯區繼續對口支援白玉縣,9年來,累計投入政府財政資金2.4823億元,統籌匯集社會力量幫扶資金折計3680余萬元,推進建設中藏藥種植基地、白玉黑山羊保種繁育養殖基地等重點幫扶項目47個,新建園丁小區、鄉鎮標準化衛生院、藏式民居共計16處;先后派出313名干部人才,接續奮戰雪域高原,用忠誠、奉獻和擔當,助力白玉縣81村2641戶12726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推動白玉縣地區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10.46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18.8億元,年均增長11.39%,貧困發生率從25%下降至0,助推白玉縣于2019年底實現脫貧摘帽,奏響了白玉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民生改善的新時代號角。
記者手記
最好的教育是相互激勵
從燈龍黑山羊保種繁育養殖基地項目,到中藏藥培育種植基地項目;從偶曲河防洪避險綜合工程,到昌臺中心衛生院項目、作英村集中搬遷點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白玉縣采訪,記者看到,隨著一個個對口支援項目投入使用,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巨大的變化背后,除了一批批重大項目相繼實施外,還與對口支援隊派出駐村干部密切相關,這些身處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干部,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不斷拓展對口支援的深度和廣度。駐村隊員耿永濤面對村民涉水過河的問題,找單位贊助價值六七萬元的32根水泥涵管,為村里的溪流搭建便橋;駐村隊員大劉磊自愿墊資2萬元,用于購買野生菌烘干設備和產品包裝設計與制作,幫助村民進行野生菌類加工;駐村隊員小劉磊,帶著村民試種“高原紅皮土豆”,并成功銷往成都。
采訪中,說起最敬佩的人,隊員都會提到領隊葉明榮。他已是第二次對口支援白玉縣了,從部隊轉業到武侯區,剛工作兩年,葉明榮就主動請纓到白玉縣。兩年對口支援結束了,他又主動提出,留在白玉縣再干一屆。四年之中,女兒經歷了中考、高考,葉明榮都沒能在身邊好好陪伴。“最好的教育,不是陪伴,而是相互激勵!”葉明榮說,他與女兒約定在各自的崗位上盡最大努力,看哪個干得更好,“女兒很爭氣,考上了心儀的天津大學,看來正向激勵的作用還是很管用!”(成都傳媒集團記者 孟驊 趙一 攝影 呂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