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堅持學校黨委對脫貧攻堅工作的領導,堅持“百姓所需、政府所急、川大所能”,勇擔社會責任,在定點幫扶涼山州甘洛縣和廣安市岳池縣的同時,還面向西部開展了大量扶貧助困的工作,構建了“校、院、支部三級黨建聚力,教育、人才、智力、科技、醫療等多種精準幫扶并重”的模式,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貢獻了“川大力量”。
強化政治擔當,堅持學校黨委對脫貧攻堅工作的組織領導
學校黨委始終堅持對脫貧攻堅工作的領導,保持高度政治站位和政治擔當,不斷強化組織領導、堅持精準方略、強調脫貧實效,為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思想引領和政策支撐。
一是完善領導體系。將定點扶貧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成立以書記、校長為組長,所有副校級領導為副組長的扶貧工作領導小組,明確1名副校級領導專門分管扶貧工作。2018年至今,校領導班子成員分赴定點扶貧縣開展調研督導、推動脫貧攻堅工作40余人次,各級領導干部及專家教師等1000余人次。
二是強化思想引領和制度保障。建立并堅持校黨委常委會會議定期研究扶貧工作、每周召開扶貧工作調度會制度,及時學習黨中央決策部署,不斷提升各級干部的政治擔當和政治責任。建立健全二級單位“一對一”幫扶機制和部門、學院聯絡員制度,編制學校《進一步推進定點扶貧工作的實施辦法》,把扶貧助困工作任務分解到校內80余個二級單位,將扶貧工作成效納入對二級單位的年度考核指標體系。修訂《援派掛職干部人才工作生活保障暫行辦法》,為各類扶貧、援助、掛職干部人才提供激勵與保障,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三是發揮高校組團幫扶優勢。在教育部指導下牽頭成立高校“健康扶貧聯盟”,組織首批成員單位共15所“雙一流”高校開展醫療健康扶貧論壇、推進健康扶貧組團式幫扶,為更好服務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貢獻高校智慧和力量。
四是在定點幫扶縣創設實施“1+N”干部人才幫扶模式。積極選派相關學科領域專家學者、優秀干部,創新構建了1名縣級副職 +3~4名縣局級副職 +1名鄉鎮副職 +1~4名駐村干部、覆蓋“縣、鄉鎮、村”三級的“1+N”干部人才精準扶貧新模式。已累計向定點幫扶縣派駐幫扶干部30人,平均年齡35歲,為地方脫貧攻堅、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五是開展組團式援藏援疆。先后派出13名黨員干部赴西藏掛職,9名教師赴西藏大學進行教育支援,選派32名黨員干部人才參加援疆工作。學校還制定了《關于貫徹落實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 推進新時代學校援藏工作的實施意見》,全面實施民族團結教育等七大行動,為邊疆地區建設添磚加瓦。
發揮二級單位黨組織能動性,多角度扶貧助困
各二級單位黨組織不斷提高政治站位,把扶貧助困工作作為單位黨建的重要內容,主動思考落實扶貧助困工作任務,積極組織動員黨員干部參加具體工作,充分發揮能動性,開創了各具特色的亮點和經驗。
一是堅持扶貧先扶智,積極開展教育扶貧。利用學校成人繼續教育優勢,實施了縣鄉鎮村各級干部“圓夢川大”學歷繼續教育項目,設立“學業有成”獎學金,為縣鄉鎮村干部進一步提高學歷、提升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提供平臺。目前,該項目已開展7期,200余人參加。開展幫扶地區黨政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累計培訓黨政干部2924人、專業技術人員7557人。啟動“翻轉課堂教師培訓”項目,制定“甘洛縣青少年教育質量促進計劃”,采取遠程課堂等方式培訓專業教師,為甘洛縣中小學教育提供支援。開設“以農民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以實效為著力點”農民夜校,激勵和幫助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
二是多種形式開展衛生扶貧。建立醫療人才幫扶“綠色通道”,暢通當地醫務人員赴華西進修渠道和門檻,選派專家開展一線醫療衛生人員的實地業務培訓,累計為甘洛縣和岳池縣培訓醫護人員20700人次。推進醫聯體及重點專科建設,開展遠程醫療會診、指導,惠及貧困地區群眾3416人次。支持甘孜州石渠縣提高肝包蟲病的篩查率、治療率,創造了肝包蟲病治療基本不出州的醫療成績。對口幫扶涼山州昭覺縣人民醫院,建立艾滋病“防、診、治”全方位平臺,建立標準化村衛生室4個。采取“一院幫一系”方式援助西藏大學醫學院,實現西藏口腔醫學人才培養零的突破,為西藏基層醫療機構培訓醫務人員8381人次。
三是急地方所急,開展科技扶貧。針對甘洛縣泥石流災害,組織水利專家團隊展開“山區河流智慧管理及防災減災平臺”合作項目,助力地方科學高效防災減災。發揮公共管理學院、經濟學院優勢,把脈甘洛和岳池“縣域經濟新發展”,協助做好縣域經濟新發展頂層設計。
四是引進高附加值的農業養殖和種植示范項目,切實開展產業扶貧。充分發揮校友會作用,采取“村集體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村集體經濟“產業+商貿”等發展模式,組織和動員校友企業參與扶貧,陸續建設起“特色烏金豬繁育示范基地”“智能氣霧培蔬菜大棚示范基地”等養殖種植基地,實現了農民、企業、集體經濟和消費者多贏,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
五是舉辦健康向上的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文化扶貧。組織40余名師生開展文藝下鄉惠民演出,為6100名鄉村群眾送去了文藝盛宴。策劃并指導甘洛縣拍攝《我和我的祖國》快閃視頻,撰寫《大涼山的回響》報告文學和《新涼山民族志》,開展涼山脫貧理論研究等,多角度反映當地群眾在脫貧過程中的新生活,講好涼山州脫貧攻堅故事。
六是以擴大貧困人口受益面為宗旨積極開展消費扶貧。通過直接采購、設立學校超市扶貧專柜、開辟實體門店直銷、舉辦現場和網上平臺展銷會等一系列方式,實實在在幫助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發揮黨支部在扶貧助困一線的戰斗堡壘作用
一是結對共建黨支部,助推貧困村“脫貧摘帽”。學校機關部處兩個黨支部分別與甘洛縣格布村和岳池縣石板坡村黨支部結成共建黨支部,通過發放學習資料、進行宣講等方式,幫助村黨支部提升黨建水平。此外,學校黨支部還發揮自身優勢,組織黨員帶領學生支教隊、勵志宣講團、暑期實踐隊、社團志愿者等開展暑期支教夏令營活動,切實幫助當地群眾改變不良習俗和落后觀念。設立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工作站,對當地干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訓。
二是開創支部精準扶貧的新模式、新理念。華西第二醫院兒童心血管科黨支部創新并堅持“醫療扶貧彩虹橋救助兒童先心病患者項目”, 主動尋找患者救助,聯合社會公益力量,構建西部先心病篩查網絡,累計對西部貧困地區兒童義務篩查2.5萬余名,募集救助資金3000余萬元,免費救治先心病兒童1200余名,實現了對先心病兒童“從救治到預防,從預防到管理”的“兒童先心病精準扶貧”全新模式,入選了教育部第四屆十大精準扶貧典型項目。
三是成立臨時黨支部,更好地發揮一線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學校研究生支教團成立臨時黨支部,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突出思想引領,組織和引導全體支教團成員立足于一線教育工作,做好教育扶貧工作。支教團成員擔任了10余門課程的教學工作,總計開展課內教學近8000課時,覆蓋167個班級的1萬余名學生。此外,還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助力推動民族地區教育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