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
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
寧夏銀川 張向陽
在重慶市江津區李市鎮大橋村大橋飯店,每天上午11點,老人們陸續來到最大的一張圓桌旁坐下等待吃飯。這個為農村留守老人開設的“溫情食堂”,已經延續了14年。老人們每天吃得上熱乎飯,飯后還能一起拉家常、曬太陽,這無疑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幸福。
在農村,如何保證飲食的營養均衡,成為擺在一些老人面前的現實問題,也直接關乎他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一日三餐,10元一天,“溫情食堂”的出現,讓老年人享受便利;十余年如一日的堅持,更書寫著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動人篇章。事實上,近年來,從有關部門到社會各界,類似的關心愛護老年人、為他們排憂解難的舉措和行動層出不窮。比如,一些街道辦起“公益食堂”,有的社區建立了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許多充滿溫情的愛老敬老服務送到了老年人的家門口、幫到了老年人的心坎里,成為“人間重晚晴”的生動寫照。
當然,安頓好、照顧好老年人,不只是解決衣食住行這些基本生活問題。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讓更多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必然要滿足更多層次、更多樣化的需求。這既需要全社會的溫情投入、共同努力,也少不了養老體系的健全完善、堅實保障。既注重物質幫扶,也不忽視他們的精神需求,才能讓老年人的獲得感越來越強。
幫助殘障人士更好融入社會
四川瀘州 羅 鵬
近日,上海市徐匯區永康路一家“熊爪”咖啡店受到熱捧。該店的店長是聽障人士,店員有聾啞人和面部燒傷者。顧客通過懸掛在洞外的二維碼下單,咖啡類型、甜度、杯型等信息傳遞到后臺,然后店員用“熊爪”穿過洞口呈上咖啡。討喜的“熊爪”和背后的動人故事,吸引許多人前往支持,有網友評論:“洞里洞外都是滿滿的愛!”
“熊爪”咖啡館充分考慮了店員聽力障礙、語言障礙等實際,以巧思破解殘障人士不便與消費者面對面互動的難題。一堵墻壁,看似阻隔了消費者與商家的交流溝通,一個洞口,卻串聯起墻內外相互支持、相互溫暖的心意,成為殘疾人融入社會的生動樣本。
就業是殘疾人實現自身價值、融入社會的重要途徑。當下,我國有8500萬殘疾人,不少殘障人士通過技能培訓等擁有了一技之長,渴望能在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獲得職業認同和社會認可。幫助殘障人士更好融入社會,有賴于社會觀念的轉變,也離不開管理創新、模式創新。可喜的是,從聾人配送員到聽障咖啡師,我們看到,殘疾人的就業創業機會愈加多樣,給予殘疾人更多社會支持與職業幫助的行動正越來越多,助力他們實現人生價值,收獲精彩人生。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18日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