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不僅帶來成都顏值的爆表,也讓這座美麗宜居公園城市,成為許多人向往的詩與遠方 成都日報記者 張青青 攝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間,全國上下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全力以赴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使“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集結起了最大程度的同頻共振。
3月5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將在“十四五”時期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和城市黑臭水體。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十四五”時期,要如何推動綠色發展實現新突破,讓綠色發展更有力,自然成為代表委員重點思考與建言的話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城市自然有序生長,創造更多普惠生態產品,這既是現代化城市治理的重要內容,也是營城聚人之根、美好生活之本。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踏上“十四五”新征程的成都,已亮出決心:將努力建設以綠色為新優勢的可持續發展先行區,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方式加快形成,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的路徑更加多元,城市生態、人文、經濟、生活、社會價值持續提升,綠色生態成為城市最優質的資產和最鮮明的底色,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形態基本形成。
夯實公園城市生態本底
高質量完成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
“美麗雪山好治愈。”“推窗見綠還見山,詩和遠方突然都不遠了。”“在千里之外,我被成都美到了”……如今,“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無疑是最能代表成都的一句話。
被雪山環繞的成都,一直擁有“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壯麗景色。多年來,雪山每每“現身”,都會引發一場網絡狂歡。從海拔1600米的青城山,到海拔7556米的貢嘎山,當它們與大都市的人兒“打照面”時,一曲由巍峨雪峰與繁華城市共同演奏的千年回響,便縈繞于你我心間。
在成都人的陽臺上,看見雪山,已成為享受美好生活的視野習慣。對于一群熱衷在城市拍攝雪山的攝影愛好者而言,這種幸福感與獲得感,更是無與倫比。
在去年9月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戶外金犀牛獎頒獎禮上,“在成都遙望雪山”群體,獲得最佳戶外團隊獎。正是他們,將成都日常生活與壯美自然結合起來,開創了一個在大都市觀賞雪山的新體驗。記錄顯示,2017年,他們有50次觀山記錄;2018年,56次;2019年,65次;2020年,這一數字是70次。“這是成都生態環境質量向好的最佳佐證。”“追峰人”丘寒感嘆道。
數據的“發言”更加有說服力。來自市生態環境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成都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80天,空氣優良天數率達76.5%、提高9.4個百分點,PM2.5濃度下降28.1%;優良水體率達95.4%、提高27.9個百分點……
這背后,顯示出成都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心與恒心。
近年來,成都堅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主動擔當公園城市“首提地”政治責任,推動“青山綠道藍網”建設,大力實施“三治一增”和大氣污染防治“650”工程、水污染防治“626”工程、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以及低碳城市建設“636”工程,高質量完成了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使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公園城市生態本底進一步夯實,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城市綠態逐步顯現。
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不僅帶來成都顏值的爆表,也讓這座美麗宜居的公園城市,成為許多人向往的詩與遠方。
探索生態價值轉換
營造更多可進入可參與的生態場景
“成都的生生不息,永遠吸引著我。”劉琪是一名用畫筆記錄城市變化的畫家。這些年,城市的生態脈絡在她的速寫本里有了越來越豐富的色彩。她現在最喜歡的,就是到綠道邊,尋一處寧靜,將綠意詩行凝練成線條,把內心對自然的喜愛具化為絢爛,以有別于寫實攝影的形式,表達出對這座城市最深情的愛戀。
在錦江綠道上,就有她特別喜歡的小書屋“錦書來”。它佇立在潺潺錦江畔,于綠樹蔥蘢間,為美麗的綠道添上了一分書香氣息。“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我們以推動生態價值轉化為出發點,因地制宜,將原本較為閉塞且參與性低的亭廊進行提升改造,打造了‘錦書來’公共閱讀空間,不僅開啟了‘綠道+’新模式,更進一步滿足了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成都錦江綠道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事實上,這樣被注入新內涵的綠色空間,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市民家門口。
在“梵高名畫”中游泳、在王者榮耀創意跑道上跑步,踏上鋼琴步道“踩”出優美旋律,鉆進大熊貓的身體玩滑梯……江灘公園通過強化創意植入,采取功能復合、場景營造、產業融合的“公園+”模式,重新解構傳統公園,讓各個年齡段人群都能在園內尋找到讓身心放松下來的休憩場景。
另一邊的錦城公園,沒有圍墻沒有門票,隨時向市民和游客發出邀請。三年來,錦城公園里的錦城湖、桂溪生態公園、中和濕地、江家藝苑等多個特色主題園區相繼開放,不僅給城市帶來了生態湖泊、休閑綠地,也帶來了世界頂級展覽、親子馬術、皮劃艇、低空滑翔等新消費場景。
據成都天府綠道文旅集團副總經理陳騁介紹,“當前,錦城公園已累計對接商業類商家312家,農業類商家187家,賽事活動類商家32家,落地了達根斯馬術、浪速賽艇俱樂部、江家藝苑滑翔傘等28個特色項目,引進百勝集團公園概念店等國內首店3家,投用商業面積24萬平方米,全力挖掘‘綠道商機’。同時,還在公園中組織開展了路亞挑戰賽、SUP槳板賽以及青島啤酒節等各類主題活動300余場,接待游客突破1600萬人次。”
隨著生態價值的深入挖掘,星羅棋布、類型多樣、全民共享的綠色場景正在成都加速呈現。
實施生態惠民示范工程
努力實現天更藍、水更清、景更美
生態環境是決定人們美好生活的關鍵指標之一。對于這一點,大邑縣農村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包蕾體會頗深——原來的泥巴路“變身”林蔭綠道,原來單一的農村稻田精心打造成農業觀光勝地,這讓她在20多分鐘“上班的路”和“回家的路”上,既有了步行鍛煉的機會,又多了一分欣賞風景的心曠神怡。
不久前,成都明確,將在“十四五”時期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生態惠民示范工程就名列其中。該工程推進組相關負責人表示,到“十四五”末期,成都將努力實現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土更凈、景更美,生態環境質量總體優良并穩定提升,山水呼應、城園相融的城市輪廓逐步顯現,綠道藍網、天朗氣清的城市形態基本形成,讓市民在大都市就能望見雪山、漫步綠道、親近自然。
要如何實現這一目標?路線圖已經清晰。從具體實施階段看,2021年,全市將以降碳為總抓手,堅持鐵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學治土,使細顆粒物濃度不高于39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率達到78%;三大流域市控及以上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0%以上;中心城區、縣級、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質優良比例分別達到100%、100%、9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4%和受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90%的目標任務不反彈。
“我們把持續提升大氣環境質量,作為全系統推進生態惠民示范工程的‘一號工程’。”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談道,下一步,將會同市級有關部門不斷把大氣治理重心從末端治理過渡到源頭治理上,以結構調整為導向,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在實施精細化管理的同時,還要加強科技治氣,推動大氣污染防治走向深入。
市公園城市局也做好準備,將在“十四五”期間,建成天府綠道超過10000公里,打造公園小區1000個,每年營造公園城市示范場景1000個。通過實施“五綠潤城”行動、“四度惠民”行動、“強基示范”行動,增強城市宜居品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市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身在公園,春暖花開。一幅清泓環繞、藍綠交融的靈秀畫卷,正在成都徐徐展開……
【代表委員說】
全國人大代表、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波:
推動“減污”與“降碳”協同增效 讓雪山與藍天同框
“十四五”開局之年,四川污染防治攻堅戰會怎么打?在碳達峰、碳中和的新愿景下,將如何推動綠色發展更加有力?全國人大代表、省生態環境廳廳長王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十四五”期間,四川將牽住以降碳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統籌推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碳達峰行動,推動“減污”與“降碳”協同增效,實現環境質量改善與應對氣候變化“雙贏”,讓雪山與藍天同框。
“在千萬級人口大城市遙望雪山,是成都一道獨特的風景。見雪要有雪,氣候友好是關鍵。”2020年,成都因為“看得見雪山”頻頻上熱搜,王波的話題也由此展開。對于碳達峰和碳中和問題,他首先分享了一組數據:2019年,四川化石能源消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不到3億噸,居全國第15位;人均碳排放為3.3噸,是全國人均排放最低的兩個省份之一;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為0.7噸/萬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3。
“四川的低碳經濟和低碳產業發展較快,電氣化水平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林草碳匯稟賦條件優越。但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四川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更加突出,未來碳排放增量空間大,并且還面臨著長期積累的重化工產業‘高碳鎖定’問題。”對于未來如何實現降碳目標,王波透露,“十四五”期間,四川將編制碳達峰行動方案和應對氣候變化規劃,將碳排放、氣候績效等因素納入戰略規劃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體系,把好低碳準入關,限制化石能源密集型產業過度擴張,將“十四五”煤炭、火電占比降到10%;大力發展和消納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構建氫能產業生態圈,打造天府氫走廊、成渝氫走廊。在時間表、路線圖上,推動煤炭、鋼鐵、水泥行業“十四五”率先達峰,支持成都都市圈、攀枝花市等地區先行達峰。
作為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四川擔負著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責任,由此,“治水”也成為未來五年四川重點發力的方向。“十四五”期間,四川治水將會有哪些新打法?王波介紹,四川將充分運用系統觀念,統籌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綜合考慮流域生態環境問題、癥結、對策、措施,增強治水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強化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大保護,借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推動川渝攜手做好81條跨界河流的水生態環境保護;聯合滇黔開展赤水河生態保護和修復行動,推進生態廊道建設;以打造幸福黃河四川樣板為重點,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積極探索農村污水治理新模式,解決廁所和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等問題。黃河流域地區將先行開展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試點,積極推動流域生態價值評估,打造一批百姓記憶中的美麗河湖。
進一步推動空氣質量改善也是四川在“十四五”時期又一重點任務。對此,王波明確,四川要推動藍天保衛戰在關鍵領域、關鍵指標上實現新突破,爭取21個市州全部達標,推動已達標城市PM2.5平均濃度從現在的35毫克/立方米向25毫克/立方米邁進。“雖然國家尚未下達目標任務,但可以肯定的是,空氣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壞。”
(成都日報首席記者 鐘文 記者 繆夢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