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國際鐵路港 成都日報攝影部供圖
正在建設中的天府國際機場 成都日報攝影部供圖
全國兩會前夕,《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正式發布,明確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個地區作為極,建設面向世界的4大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根據《綱要》,未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和其他三極一起,構建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并建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
成渝成為4極之一
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
3條主軸、2條通道和走廊匯聚于成都
打開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地圖,可以清楚地看到,3條主軸、2條通道和走廊匯聚于成都。記者通過《綱要》發現,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的主骨架為“6軸、7廊、8通道”。
《綱要》將重點區域按照交通運輸需求量級劃分為“極、組群、組團”3類,其中,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個地區作為極。
在4極之間,布局6條綜合性、多通道、立體化、大容量、快速化的交通主軸;在極與組群、組群與組群之間,布局7條多方式、多通道、便捷化的交通走廊;在極或組群與組團之間、組團與組團之間,布局8條交通通道。
在約70萬公里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中,主骨架實體線網里程占29萬公里左右。其中,國家高速鐵路5.6萬公里、普速鐵路7.1萬公里;國家高速公路6.1萬公里、普通國道7.2萬公里;國家高等級航道2.5萬公里。
此外,《綱要》還提出,要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大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加快建設20個左右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以及80個左右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推進一批國際性樞紐港站、全國性樞紐港站建設。
與此同時,《綱要》還指出要推進重點區域交通運輸統籌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以提升對外連通水平為導向,強化門戶樞紐功能,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東西暢通、南北輻射、有效覆蓋、立體互聯的長江經濟帶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走廊。
迎來發展新機遇
成都正加速實現
由內陸腹地向開放前沿演變
成渝成為4極之一,成都無疑將面臨重大的發展新機遇。
時間回撥:2016年5月,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開工——作為一個國家戰略布局的重大項目,其啟動建設對于成都來說意義重大,以此帶來的“一市兩場”的發展格局,也成為成都加速建設國內大循環戰略腹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門戶樞紐的重要支撐。
2020年全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4074萬人次,位居全國第二、全球第八;其中幾個月,成都甚至一度成為全國旅客吞吐量最多的城市。
同樣還有另外一組數據:今年春節期間,成都還實現“雙第一”——成都以1447萬的游客量暫居城市旅游第一名;旅游總收入,成都吸金127.6億元,遙遙領先其他城市。在倡導“就地過年”的大背景下,數據背后還有一層含義:成都本身具備強大的消費吸引力——這更是城市活力的最優表現。
經濟學界在研究國際貿易區域比較優勢時,經常會用“海運優勢”來表達東部沿海城市先發的優勢和經驗。當適鐵、適空產業成為成都力推的重點之后,“一市兩場”和中歐班列的比較優勢,便成為成都發展的強力引擎。
四川航空的首條第五航權貨運航線今年春節前夕順利開通從成都始發,標志著成都在航空貨運領域加快布局;成都國際鐵路港則預告今年將開通從成都通過鐵海聯運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的線路,并加強與中遠海運等國際企業合作……
面對疫情帶來的影響,成都外貿進出口總值卻逆勢增長,在2020年創下歷史新高——總值7154.2億元,同比增長22.4%。
于國內,是“極”;于全球,作為距離歐洲最近的國家中心城市和國家泛歐泛亞開放門戶城市——成都,新機遇下正加速實現由內陸腹地向開放前沿華麗演變,奮力實現新發展格局下的新突破。
西南交通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賓曾表示,成渝地理位置上處于內陸,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起到溝通國內國外的作用。戴賓表示,交通對地區發展和國家重大戰略的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綱要》中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定位為交通層面的一“極”,將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第四極起到極大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成都日報記者 田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