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練三伏說中醫:“三伏貼”和“貼三服”
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古人練武和今人學藝,都要不怕辛苦不避寒暑。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這句話也很有意義,三九天和三伏天也是調理身體的好時機。
貼“三伏貼”就是中醫學里“夏練三伏”的方法。根據中醫的經驗,冬病可以夏治,貼“三伏貼”是個有效的手段。根據中醫“天人合一”的理論,三伏天里大自然的陽氣很盛,可以用來補充人體的陽氣。
四川省中醫院醫生在貼“三伏貼”。四川省中醫院供圖
天干地支法是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細分為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十個天干分別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對應的日子以天干名稱命名,比如“庚日”。根據“三庚入伏”的計算方法,每年夏至之后的第三個庚日,是入伏的日子。這樣計算,今年的入伏時間是公歷7月11日。在此之前,各地的醫療機構紛紛提前做好了準備,要在入伏當天服務好大量來貼“三伏貼”的群眾。
四川省中醫院兒科醫生王海俊回憶,該院兒科開展“三伏貼”活動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了,在全院是最早的。當時經過幾年摸索,確認了這個療法對于幼兒呼吸系統疾病具有一定療效,所以就逐漸推廣開了。“今年的伏天有四十天,所以在中伏還要加強一貼,總共四貼。” 王海俊解釋,“三伏貼”的基本原理,用西醫說法解釋叫“提高免疫力”,用中醫說法解釋叫“扶正祛邪”,體現的是一種“治未病”的先進醫學思維。
醫生吳節(左)給助手培訓貼“三伏貼”要領。人民網 劉海天攝
四川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吳節,正在辦公室里給助手進行培訓。她一邊把一張“三伏貼”貼到助手的足三里穴上,一邊介紹這個穴道所屬的經脈和所起的作用。“有病治病,無病強身。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大穴,是幫助人體強壯的保健穴位。”吳節說。她強調,“三伏貼”如果貼在關節等活動部位,患者一動就可能發生錯位現象,那就要進行特別固定。
“‘三伏貼’不要隨便貼,操作要規范。”吳節介紹,在四川省中醫院,群眾來貼“三伏貼”要分幾步進行。首先由醫生進行問診,判斷出群眾身體的基本情況,比如是屬于亞健康還是肺虛或脾虛?然后根據看診的情況進行辯證開穴,確定哪些穴位要貼“三伏貼”。其后,還要根據群眾的身體狀況,決定選用輕度、中度、重度藥物中的哪一種。這樣做,可以區分不同的身體情況來用藥,從而更有效地改善各人的身體機能。
“三伏貼”的樣子。四川省中醫院供圖
長期以來,四川省中醫院都堅持著用新藥做“三伏貼”的傳統。他們會在入伏前一天的晚上,把藥粉打好。第二天一早調成藥,做成“三伏貼”,當天給前來就醫的群眾貼上。這樣做是因為,貼里所含的一些藥材具有揮發性,做成后不能放置太久,否則藥效可能下降。
統計顯示,從2015年到2020年的六年間,每年都有數百名群眾來到治未病中心貼“三伏貼”或者“三九貼”。吳節表示,現在社會上搞這項活動的醫療機構逐漸增多,中華醫學得到更多群眾的認可,這讓她十分欣慰。
四川省中醫院醫生為群眾貼“三伏貼”。四川省中醫院供圖
為群眾進行背部“三伏灸”。四川省中醫院供圖
在四川省中醫院,除了“三伏貼”還有“三伏灸”。作為針灸科醫生,黃史樂和同事們每年都要在三伏天為群眾進行艾灸的工作,到現在已經有十年了。“三伏灸”針對的是一些陽虛較重的體質,是更大力度的“夏練三伏”。具體做法是依次在人體上放好石蠟、姜、艾絨,然后進行點火艾灸的工作。
入伏日,很多群眾來貼“三伏貼”。四川中醫院供圖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黃史樂用古代醫書《黃帝內經》中的理論對“三伏灸”進行了解釋。用這個方法補充人體陽氣、改善陽虛狀況,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這是“法于陰陽”。而在治療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具體的辦法和藥品用量是否合理、是不是能最有效地調理人體,這是“和于術數”。黃史樂學過西醫也學過中醫,他認為中西醫結合是正確的思路,他要在這個思路上探索如何更好地為群眾衛生保健事業服務。
四川省中醫院內的“三伏貼”主題宣傳海報。人民網 劉海天攝
《黃帝內經》中說,“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大意是說,人體變化要順應天時,該出汗的時候就要出汗。“三伏貼”反映的也是這樣的中醫文化思維,順應天時好治病。中醫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瑰寶,不但在抗疫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在日常保健中也有著極大的意義。
“三伏貼”貼上,暢通的氣血讓人舒服、中醫的功效讓人信服、祖國的文化讓人佩服。有了這“三服”,人們可以更好地進行那“三服”——服務祖國、服務社會、服務家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