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以全面綠色轉型之筆答好“雙碳”加減之題
傍晚,成都崇州市重慶路沿線,五顏六色的燈光和動聽的音樂聲交織在一起,孩子們在竹林里、菜畦間追逐嬉戲……這里,是成都崇州市白頭鎮大雨村的“鮮道·幸福里”林盤項目,也是“碳惠天府”攜手“幸福里”共建零碳(低碳)林盤的承載地。
如今,在“碳惠天府”平臺的“點綠成都”板塊,成都市民可通過使用踐行低碳生活產生的減排量,參與“云種植”“幸福里”零碳(低碳)林盤的山茶樹,感受川西林盤的“煙火氣”。
隨著2020年9月22日我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并于2021年全國兩會將碳達峰、碳中和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意味著“雙碳”將是我國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主題。作為國家批準的低碳試點城市、公園城市首提地、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四川成都實現“雙碳”目標的路徑自然格外引人關注。
超前謀劃夯實根基
提到成都“減碳降碳”,一次次超前謀劃、科學布局的印記依然清晰。
時間回溯到2018年8月1日,第二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在成都開幕。經測算,該論壇排放溫室氣體921噸二氧化碳當量。為此,成都在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建設500畝碳中和林,首次以建森林的方式來抵消論壇產生的溫室氣體。這是成都植下的首片會議碳中和林。
同樣是2018年,成都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制度來支撐“碳惠天府”行動和低碳城市建設。同時,培育了一批低碳咨詢經濟的技術資源團隊,打造、開發更多“碳中和+”場景,惠及民眾。
2019年,成都首次提出低碳城市建設“636”工程,聚焦6個方面采取36條措施,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能源、城市、碳匯、消費和制度能力體系,努力讓綠色低碳成為城市最鮮明的特質和最持久的優勢。
到了2020年,成都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更是提出:要構建綠色低碳生活圈,力爭在全國率先建成碳達峰碳中和示范城市。
在全國率先建成碳達峰、碳中和示范城市,成都的底氣何在?一組數據或許可以打消人們的疑慮。
據統計,在“十三五”期間,成都共淘汰落后產能超過300戶,推進“散亂污”工業企業動態清零;累計建成9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生態環境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基本實現燃煤鍋爐全域“清零”,推動多個天然氣綜合能源項目落地;清潔能源占比從2015年的56.5%提升至62.6%(優于全國38.3個百分點),單位GDP能耗累計降低14.24%。
與此同時,成都全域統籌的生態碳匯體系也初步形成。成都堅持“全域增綠”,加快推進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天府綠道等標志性生態工程建設,持續完善五級城市綠化體系,打造“綠肺、綠道、綠軸、綠環、綠綴”生態空間,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45%,人均公園面積增加到15平方米,森林覆蓋率提升至40.2%、年固碳量超過160萬噸。此外,成都還著力打造出107個高品質精品林盤,累計建成各級綠道4408公里。
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廣深等全國十大城市最低;榮獲首批“全球綠色低碳領域先鋒城市藍天獎”;“大氣污染防治行動”入選C40《100城》案例……綠色低碳,正逐步成為成都最鮮明特質和優勢。
成都構建低碳經濟產業鏈、價值鏈、生態鏈的一系列舉措,已為碳達峰和碳中和示范城市建設夯實了根基。
低碳發展頻頻上新
8月25日前后,成都人以“全國低碳日”為契機,用文字、話語,告白自己生活的這座“雪山下的公園城市”,表達自己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就在不久前的8月19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發布會上對成都的空氣質量改善予以了肯定:“這幾年,不斷有同事、朋友給我發來圖片、發微信朋友圈,就是坐在成都的家里在窗戶邊拍的西嶺雪山,清清楚楚。”
其實,在今天的成都,綠色低碳這一深刻內涵,已轉變為生活的點滴,逐漸融入市民群眾的日常——自覺踐行垃圾分類;出門自帶環保口袋;出行首選共享單車、公共交通……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天越來越藍,水越來越清,公園綠地越來越觸手可得。
從生態到生活,從生活到生產,探尋成都在低碳發展領域的實踐與創新,不禁令人驚嘆這座城市的旺盛活力和噴薄動力。
當前,成都正圍繞支撐構建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將產業生態圈優化調整為12個,新籌建的“碳中和產業生態圈”名列其中。這是成都創新降碳的又一探索之舉。
據介紹,成都正加快制定并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謀劃打造碳中和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發展低碳產業集群,持續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同時,作為國家低碳試點城市,成都正深入實施低碳城市建設“636”工程,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能源、城市、碳匯、消費和制度能力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公眾碳減排積分獎勵”“項目碳減排量開發運營”的雙路徑,通過線上公益平臺對市民綠色出行、節水節電等行為發放碳積分獎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同時,指導實施節能改造、低碳管理、生態修護的企業開發碳減排項目,并作為賣方參與碳中和交易。預計到2022年,成都將基本形成應用場景豐富、系統平臺完善、規則流程明晰、商業模式成熟的碳普惠生態圈。
據相關人士介紹,“當前,成都‘碳惠天府’已在微信、支付寶、微博、抖音等多個平臺推出,年內還將推出40個商場、酒店、景區、餐飲類低碳消費場景。”
不僅如此,成都還將開啟碳中和會展的先河。據悉,計劃今年召開的成都國際環保博覽會,將通過購買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抵消53噸碳排放。
示范引領先鋒奮進
發揮示范引領,核心在于快速反應、快速出擊、塑造典型。
坐落于四川天府新區的國網天府新區供電公司,自“雙碳”目標提出后,便洞悉到其中的機遇并快速作出反應。
2020年9月22日,我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雙碳”目標。9月26日,國網天府新區供電公司一行人就走進最靚低碳城市、新能源小鎮“樣板”——江蘇同里,考察學習推動城市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過程中的優秀典型案例。
“無線充電專用跑道上,無人駕駛的新能源汽車可以邊行駛邊充電;看似普通的住宅樓可以自動調節屋內照明、溫度,實現建筑自發電……”作為考察學習團中的一員,國網天府新區供電公司發展策劃部五級職員陳新驚嘆于同里小鎮“建筑可發電”“道路可充電”“風、光、儲多能互濟互補”的神奇。
時隔一年后,在四川天府新區,多能互濟互補、綜合利用體系、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支撐體系也從愿景變為現實。
從成都市中心出發,沿著城市中軸線一路向南30多公里,就可抵達占地4000畝的四川天府新區興隆湖。全國首創的“天府能源智慧大腦”平臺,正成為這個“雙碳”示范區建設的核心。國網天府新區供電公司互聯網辦計劃與建設管理專業的工作人員堯剛說:“我們借助‘大云物移智鏈’技術,在天府新區建設可視電網,打造智能感知體系,滿足‘即插即用’和分布式多元用能需求,服務清潔能源互聯互動、互補互濟。面向市民的沉浸式低碳互動體驗項目也正在加速建設。電能替代推廣速度比去年提升了46.8%。”
據陳新介紹,通過匯聚電力、天然氣、煤炭、石油、自來水等各類能源數據,建立碳排放模型,開展綠色低碳發展情景和碳排放預測模擬分析,追蹤能源生產消費過程中的碳足跡,可以協助企業確定自己的碳減排方法和減排目標。同時,評估不同低碳政策的減排潛力和成本,將能為政府低碳發展決策提供依據。
9月16日,國網天府新區供電公司工作人員胡園園、郗寧正在使用“天府能源智慧大腦”平臺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相關監測分析。楊月紅攝
如今,成都正以示范區建設為統領,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牽引,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著力點,堅持減緩與適應并重原則,強化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硬約束,推動能源體制改革、產業結構調整、科技金融支撐、宣傳引導同向發力,聚力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隨著高位推進低碳城市建設“636”工程,率先布局組建碳中和實驗室、積極謀劃碳中和產業生態圈、在全國首創“雙路徑”碳普惠建設思路……成都,在通往“雙碳”目標的道路上,鏗鏘奮進。(房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