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 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
■凝聚科技創新合力
圍繞“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共建西部科學城”等,兩地將發揮各自科技資源優勢,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交叉平臺、技術創新平臺,凝聚形成科技創新合力。
■優化創新空間布局
成都統籌天府國際生物城、未來科技城和高新區等資源,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
■提升協同創新能力
推動區域協同創新,實施成渝科技創新合作計劃,聯合開展技術攻關。成都制定《成渝地區科創中心建設專項行動計劃(2021-2025年)》,促進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深入實施川渝科技創新合作發展計劃,組建川渝科技資源共享平臺……
最高運算速度達10億億次/秒,這是西部“最強大腦”;
面積共361.6平方公里,這里是西部(成都)科學城;
全球排名第39位,這是成都的創新指數……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提出,成渝兩地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瞄準突破共性關鍵技術尤其是“卡脖子”技術,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新一輪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增進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等創新合作,合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供科技支撐。
到2025年,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基本建成,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基本形成。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既是目標,也是引擎。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給兩地帶來哪些利好?未來如何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就此記者采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
關鍵詞: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
西部(成都)科學城
已聚集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35個
今年6月,西部(成都)科學城和天府實驗室在成都正式揭牌,標志著西部(成都)科學城和天府實驗室進入了由謀劃布局到全面建設的新階段。
成渝地區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對于充分發揮成渝科技創新資源優勢,形成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輻射帶動西部發展,支撐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大戰略具有重要意義。眼下,西部(成都)科學城已聚集電磁驅動聚變大科學裝置等戰略科技平臺11個,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35個,中科系、中核系、中物系等國家級科研機構25家。
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也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規劃綱要》提出,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和電子信息等領域的戰略性產品開發,在四川天府新區、重慶高新區集中布局建設若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一批科教基礎設施。
作為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的“核心”,一年多來,天府新區聚力強化國家級新區綜合承載能力,系統謀劃形成以綜合性科學中心為統攬、天府實驗室為核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依托的戰略科技力量集聚模式。
面向電子信息等優勢領域,天府新區高標準啟動建設天府實驗室,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同時,持續深化與大院大所和龍頭企業合作,推動“中科系”“中核系”“中物系”等25家國家級科研院所在天府新區布局,持續輸出首創性、突破性、顛覆性科技研究成果。
推動科技創新,在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看來,要著重強化成都的創新策源和知識集群功能,建設以成都為核心的多層次、多節點、鏈式協同創新網絡,重點提升原始創新和技術服務能力。
“加快推動成渝兩地科技合作,提升協同創新能力,成渝一直在加速相向而行。”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圍繞“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共建西部科學城”等部署,兩地將發揮各自科技資源優勢,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前沿交叉平臺、技術創新平臺,凝聚形成科技創新合力。
關鍵詞:優化創新空間布局
未來科技城
已聚集一批航空航天領域重大產業化項目
10月20日,位于成都未來科技城的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天府校區首棟建筑航空發動機維修培訓中心正式封頂,這意味著該校區主體結構進入全面施工階段。建成后,將擁有12個科研實驗室、6個行業實訓基地、1個高高原航空醫學研究中心,以科技創新助力航空產業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優勢產業。
《規劃綱要》提出,優化創新空間布局,統籌天府國際生物城、未來科技城和成都高新區等資源,建設西部(成都)科學城。
打造帶動天府新區、成都東部新區、西部(成都)科學城“兩區一城”協同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未來科技城正加快集聚創新資源和創新人才。目前,民航二所民航科技示范區一期(B區)加快實施,將打造1300平方米衛星互聯網科創空間孵化器,加緊對接一批衛星互聯網創新團隊和項目,加強航空航天優質創新資源和高端人才聚集。“在強化重大產業化項目招引方面,我們成功引進了廣州辰創成都智能雷達研發及生產基地、歐瑞特光電高端光學加工檢測設備生產及總部基地、富凱飛機加改裝設計研發中心與飛機附件維修基地等一批航空航天領域重大產業化項目。”未來科技城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高質量打造國際一流應用性科學中心、中國西部智造示范區和成渝國際科教城,助力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從未來科技城沿成都第二繞城高速向東驅車約40分鐘,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內,已構建形成了靶點發現、藥物篩選、臨床前有效性評價、安全性評價、臨床試驗、中試放大等覆蓋新藥研發的全鏈條技術創新平臺,解決了新藥創新成果轉移轉化重大問題、突破制約從研發鏈到產業鏈的核心關鍵瓶頸技術、創造更多從0到1的“硬核科技”和從1到N的轉化成果。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加快建設帶來了許多發展機會,尤其是生物醫藥技術創新方面,在基礎研究、藥物研發、醫療裝備、臨床研究以及產業化上都可以形成良好互動。”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表示。
未來科技城和天府國際生物城是成都高新區在不同領域,聚焦前沿技術、孵化未來產業的側面。作為西部(成都)科學城建設重要支撐,成都高新區正全域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天府國際生物城、交子公園金融商務區、新經濟活力區和未來科技城建設。
關鍵詞:提升協同創新能力
實施科技創新合作計劃
設立雙城經濟圈科創母基金
今年5月,重慶市·四川省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21年重大項目舉行集中開工,共集中開工40個項目、總投資1054.5億元。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兩地聚焦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舉行集中開工,還是第一次,標志著川渝兩地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出新步伐。
《規劃綱要》提出,推動區域協同創新,實施成渝科技創新合作計劃,聯合開展技術攻關。
推進區域協同創新。成都實施《成德眉資同城化科技協同創新合作協議》,制定《成渝地區科創中心建設專項行動計劃(2021-2025年)》,簽署成渝雙城國際醫學成果轉化合作協議,成立數控裝備工業智能制造川渝產學研協同創新中心,促進創新資源開放共享。
政策互動,推動創新驅動。今年5月25日,兩地科技部門再次發布2021年度“川渝聯合實施”重點研發項目申報通知,明確兩地將分別出資2000萬元,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生態環保、現代農業4個領域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川渝科技合作已實現了3萬余名科技專家和14090臺/套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的互通共享,其中科技專家高級職稱占比90%以上,院士、省(市)學術技術帶頭人等高層次人才2000余名。
深入實施川渝科技創新合作發展計劃,成渝共同發起設立總規模50億元的雙城經濟圈科創母基金,成立成渝地區技術轉移聯盟,組建川渝科技資源共享平臺。
新加坡科技創新中心政府規劃驅動發展制度,以色列特拉維夫科技創新中心科技立法,英國倫敦科技創新中心特殊人才簽制度……對比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制度激勵的作用,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西南交通大學教授陳光認為,科學的城市制度設計,是科技創新中心強勢、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
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在前期四川省科技廳與重慶市科技局簽署的《川渝科技資源共享合作協議》下,成都還將進一步深化、細化與重慶的科技創新合作,以項目化、工程化方式,持續有效強化成渝地區協同創新。
成都行動:
大力吸引創新人才 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
成都全球創新排名較去年上升8位
近日,《關于首批高校專業化國家技術轉移機構建設試點啟動的通知》發布,全國20所高校被列入首批高校專業化國家技術轉移機構建設試點名單,西南交大名列其中。
西南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董事長康凱寧分析,從數年前啟動權屬改革至今,西南交大分別用“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突破了“不愿轉”第一道“關隘”,用“職務科技成果非資產化管理”突破了“不敢轉”第二道“關隘”,用“中試研發機構”突破了“沒有成熟成果可轉”第三道“關隘”。
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成都在全國率先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探索形成“先賦權、后轉化”改革模式,“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等典型做法獲國務院大督查通報表揚。
《規劃綱要》提出,要營造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大力吸引創新人才,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健全創新激勵政策體系。
人才是第一資源。成都推出人才新政“2.0版”,在全國率先推行“先安居后就業”。本月,科學技術部國外人才研究中心發布了2020年“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成都在本次排名中位列全國第6位,較2019年的第8位躍升2位次,再度入選“十強城市”。
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實施科研項目經費“包干+負面清單”制度,啟動重大科研項目“揭榜掛帥”試點,建立“企業出題、政府立項、協同攻關”項目組織方式,在生物醫藥、5G、人工智能等領域組織實施技術攻關、應用示范等項目430個,省市共支持資金2億元。
優化城市創新生態。打造了“科創貸、科創投、科創貼、科創保、科創券”的金融服務鏈條,今年還聯合金融機構設立“人才貸”“成果貸”“研發貸”等科技金融產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資源配置優勢,提供針對性的融資服務,滿足不同特征科技型企業的融資需求。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成都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從去年的第47位上升到今年的第39位,排名上升8位。
成渝連線:
成渝兩地高新區
集聚創新動能 共建西部科學城
走進成都高新區與四川大學共建的前沿醫學中心,37個高水平研發項目聚焦細胞與基因治療等前沿技術和未來醫學,正開展生物醫藥創新技術研發。在近300公里外的重慶高新區內,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80多人的研究團隊對接北大的創新鏈和重慶的產業鏈,致力于孵化一批科技型企業。
成都高新區是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核四區”布局的重要載體,重慶高新區是西部(重慶)科學城的核心承載區,著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兩大國家級高新區正不斷協同創新,集聚創新動能,助力成渝共建西部科學城。
去年4月,成都高新區與重慶高新區簽署《“雙區聯動”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合作協議》,確定“六個一”合作任務,攜手推動構建“兩極一廊多點”創新格局。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區已與重慶方面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生態環保等領域簽署21份合作協議并持續推動落實,取得了一定合作成效。
記者了解到,在增強區域科技創新動能方面,成渝兩地高新區推動成立了成渝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同創新戰略聯盟,助力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共同建設西部科學城,聯合爭取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布局。在此基礎上,還推動成立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技術轉移聯盟”,建立兩地成果轉化合作模式和機制,搭建跨區域技術轉移轉化服務平臺,并聯合開展“2021年成渝兩地中級技術經紀人培訓”,打造“川渝十佳技術經紀人品牌”。
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下一步將共同向國家爭取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重大政策、重大科技計劃等支持,并探索推動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跨區域共享。同時,建立完善成渝地區一體化技術交易市場,建立互聯互通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加快構建成渝兩地技術轉移人才培訓體系。
“未來,重慶高新區與成都高新區將重點圍繞優勢產業合作、創新資源共享、全球資源鏈接、共建共贏模式探索、重大功能性平臺打造5個方面展開合作。”重慶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快布局大裝置、大院所、大平臺,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聯動全域創新賦能,強化科技與產業的協同對接,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成都日報記者 宋妍妍 吳怡霏 曹凘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