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貢探索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有效途徑,推動工業遺產活起來
一個老鹽廠的活化利用之路(人民眼·工業遺產保護利用)
引子
外表斑駁的廠房車間,推開門卻是別具一格的鹽工業博物館;年代久遠的運輸棧道,走近看則見風格獨特的畫廊……漫步四川省自貢市原大安鹽廠廠區,這樣新舊交織、歷史與現代交融的場景隨處可見。
始建于1957年的大安鹽廠,2012年關停。如今這片閑置多年的老舊廠區,經過保護性修繕、利用,煥發出新的生機。
因鹽而興、因鹽設市的自貢,井鹽生產歷史悠久,在近現代鹽工業發展歷程中遺留下大量鹽廠、鹽井等工業遺產。近年來,當地堅持保護優先、以用促保,將“工業銹帶”打造為集城市記憶、知識傳播、創意文化、休閑體驗于一體的“生活秀帶”,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指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淀,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志。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
2020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其中要求“加快推進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更好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工業文化建設,培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以文化振興帶動老工業城市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今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公布,其中提出“堅持以用促保,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有效利用中成為城市和鄉村的特色標識和公眾的時代記憶,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實現永續傳承”“活化利用歷史建筑、工業遺產,在保持原有外觀風貌、典型構件的基礎上,通過加建、改建和添加設施等方式適應現代生產生活需要”。
2019年12月,大安鹽廠連同采集鹽鹵的燊海井、東源井作為自貢井鹽的老工業生產遺址,被納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日前,記者走進這片老舊廠區,記錄其蝶變故事,探尋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有效途徑。
普查認定
在開展調查、摸清底數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探索工業遺產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徑
卷揚機將鋼索從鹽井井口緩緩拉起。井口僅碗口大小,吸引了不少游客觀看。“鹵水快提上來了!”聽到操作工的提醒,年屆七旬的鐘旭向前湊了湊。
這里是距大安鹽廠不遠的燊海井,開鑿于清道光年間,深約1100米,至今仍在生產、汲取鹽鹵,供游客體驗。片刻,長達10余米的鐵筒從井中緩緩提起,冒著熱氣的鹽鹵被汩汩倒出。
這個環節,鐘旭百看不厭。他掬起余熱尚存的鹽鹵,用手指蘸著舔了舔。
“一提鹽鹵大約能產15公斤鹽,我們家幾代人都熟悉這苦咸的鹵水味道。”鐘旭自豪地笑了笑,將自貢鹽業史娓娓道來:自貢地下富集鹽鹵,東漢時便開始采鹵煮鹽,近代以來更是鹽井密布。至2000年前后,自貢市從事制鹽業人員近5萬人,占當時全市城市人口的10%。
鐘旭的爺爺是鹽工,依靠土法制鹽。那時候工人們冒著高溫、煙灰,將汲取的鹽鹵放入平鍋熬煮后晾曬,最終獲得井鹽。新中國成立后,采用現代化真空工藝的制鹽廠陸續建成,鐘旭的父親在大安鹽廠成立后進廠工作。
“渾濁的鹽鹵流進真空罐,只需操作設備,潔白的鹽就會嘩啦啦流出。”鐘旭告訴記者,父親常和他講起鹽鹵在真空罐中脫水干燥的過程,“這種方式生產的井鹽產量高、質量好、雜質少。”
“那時候,一批工業企業在自貢成立,高聳的煙囪、巨大的真空罐和冒著蒸汽的車間,成了我們的童年記憶。”鐘旭感慨道。
1979年,鐘旭接過父親的班,成為大安鹽廠工人。活躍在生產一線30多年,他繼承了父輩制鹽的手藝,也見證了技術的進步、生產的忙碌:鹽廠先后增設了冷卻水塔、熱力發電塔等技術裝備,真空制鹽規模從最初的每年5萬噸逐漸擴展到鼎盛時的每年30萬噸。截至2012年底,大安鹽廠累計向全國生產供應原鹽1300多萬噸。
進入新世紀,由于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城市規劃、改善環境等原因,自貢市主城區的一些工業企業陸續關停、合并、搬遷。2012年3月,大安鹽廠關停,鐘旭回憶說:“工廠關停,我們當時心里很不好受。幾年后再回到廠房,發現這里堆滿了廢棄設備,銹跡斑斑。”
這樣的“銹跡斑斑”,普遍存在于當地已搬遷或關停的鹽業、化工、機械等傳統領域工業企業舊址。
“自貢的地名是由自流井和貢井這兩口鹽井的名字組成,跟鹽有關的街名更是比比皆是。”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館長程龍剛介紹,“這些工業遺產記錄著當地的工業發展歷程,是工業文化的載體。對它們開展搶救性修繕、保護利用,有利于傳承歷史文脈,更好地提升城市功能,推動‘工業銹帶’轉變為‘生活秀帶’。”
近年來,自貢市編制完成《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6—2030)》《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 打造“生活秀帶”工作方案》,提出了“注意保護歷史地段文化遺產和傳統風貌”“努力在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工業銹帶’向‘生活秀帶’轉化方面實現突破”等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推進了一批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項目的開展。
“這些年,我們全面開展工業遺產調查,摸清底數,將自流井區、貢井區、大安區、沿灘區等4個區的147戶工業企業舊址、遺跡納入保護清單,開展搶救性保護。”自貢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龔煥楷說。
“大安鹽廠破產重組時,被四川久大制鹽有限公司收購。改造時先由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出資購買產權,開展修繕保護,再由市文化旅游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負責招商和運營管護。”龔煥楷介紹,“依托各級專項保護資金,國有投資平臺出資,在明確保護、管護主體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探索工業遺產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徑。”
保護優先
一處廠區大院,一個修繕方案,一套修繕策略,在保留老建筑原有形態、結構和工業痕跡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
夜幕降臨,大安鹽廠六號樓前,明艷的燈彩將樓頂幾個巨大的圓形風機罩映照得通體透亮,由工業元素打造出的獨特景觀吸引不少路人駐足觀看:一共3層的六號樓原為冷水車間,用作風機散熱的樓頂風機罩,經過精心修復后可以對光線進行漫反射,自上而下反射著光影之美。
進入樓內,則是另一番光影效果:圓形風機罩底部加裝了透明玻璃,抬頭仰望星空,眼前閃耀著的,分不清是燈光還是星光。“保護利用老舊建筑要因形就勢,這樣修復的效果才具有自然美。”大安鹽廠修復改造項目設計負責人、四川遠建建筑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建筑師許科說。
2017年6月,大安鹽廠修復改造項目正式啟動。對初次來到鹽廠勘察時的情景,許科記憶猶新:廠區大院荒草叢生,堆放的管材早已失去金屬光澤;廠房里的真空罐、冷水塔等大型設備年久失修,爬滿銹跡。
此后數月,許科帶著設計團隊走遍鹽廠的每一處廠房、棧道、倉庫,查看記錄每一件設備、管材,“全面調查、梳理構筑物和設備,又經過十余次修改,才‘熬’出最終的設計方案”。
“根據方案,我們拆除了難以修復加固的個別危房,精細設計每一處有改造可能的空間,堅持保留、延續老建筑的原有形態、結構和工業痕跡,同時將現代生活元素融入積淀厚重的工業遺產。”許科說。
真空制鹽車間的修復工程,集中體現著這樣的改造思路:修舊如舊,用除銹制劑細細打磨真空制鹽罐,清理巨大罐體上的表面銹污,同時保留制鹽生產痕跡、罐體接口的工業磨損,甚至殘留在機器表面的鹽粒;舊上添新,拆除車間的最下層樓板,更新替換為鋼架結構,其余幾層樓板均安裝玻璃護欄,以便一覽無余地展示車間內部的舊貌。
“光是鋼架結構的布局、走向和顏色,就設計了10多種方案。”許科說,為突出改造后的美觀效果,設計師們通過電腦軟件多次模擬呈現,最終將鋼架結構染成喜慶的紅色,與色彩較暗的車間主體形成視覺對比。
每一處工業遺址的改造設計,都經過了這樣的全面調查、反復討論和修改。龔煥楷說:“我們堅持‘一處廠區大院,一個修繕方案,一套修繕策略’,因地制宜推進保護利用。”
因地制宜推進保護利用,鹽廠內一些建筑、物件“修舊如舊”,另一些則側重“舊物新用”。例如,橫跨廠區上空、連接車間和鹽倉的運輸棧道,外表看上去平淡無奇,內部卻是裝修精致的文創走廊。這條棧道曾經鋪有大型傳送帶,車間出產的井鹽經這里運送至鹽倉。如今,棧道首尾由紅色鋼架搭建成步行梯,成為展示書畫、攝影作品、文創產品的空中走廊。
在改造后的大安鹽廠入口不遠處,便是再現井鹽汲取生產場景的雕塑,雕塑中間碩大的定滑輪引人關注。“從鹽井汲取鹽鹵時,需要高大的天車作支架,這個定滑輪是從舊天車上保留下來的原物,已有上百年歷史。”許科說,很多與制鹽相關的老物件,都在改造后的大安鹽廠里獲得新生。
生產遺留的鹽礦石被放置在廠區廣場玻璃地板下供游客觀賞,曾用來運送原料的礦車上放置了不少花卉盆景……如今的大安鹽廠,各處建筑內利用老物件打造的擺件和裝飾呈現出厚重的歷史感。
“因形就勢、舊物新用,體現的是保護優先原則。”龔煥楷說,“包括大安鹽廠在內,全市正在實施17個‘工業銹帶’向‘生活秀帶’轉化重點項目,旨在形成具有示范性、帶動性和影響力的工業遺產文化產品和服務品牌。”
以用促保
開展以工業遺產為載體的文化、旅游活動,讓城市記憶融入群眾生活
爐火燒得正旺,火苗從鍋底向外躥出,從燊海井汲取的鹽鹵,在大鐵鍋中翻滾沸騰。“煮開后加3瓢黃豆漿,去除鹵水里的雜質,再熬煮8小時就是結晶鹽,把水濾干晾曬,就成了!”游強在灶邊忙活不停,滿頭大汗。
這套土法制鹽技藝看似簡單,實則對火候、力道以及熬煮手藝的要求頗高。今年41歲的游強,20歲時便成為燊海井的一名制鹽工人。過往歲月已將他的手藝打磨得爐火純青。
“燊,代表火在木上燒,寓意生意紅火興旺;海,寓意鹽井里的鹵水和天然氣如大海般汲取不盡。直到今天,這口古老的鹽井依然保持著舊時產鹽的布局和風貌,日產黑鹵萬余擔、天然氣8500余立方米,是一口鹵氣同采的高產井。”作為“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游強一邊忙活,一邊向前來參觀的游客介紹燊海井及相關制鹽工藝,“這里作為四川省科普教育基地,面向游客開放,每月定期接納中小學生免費參觀。經過修繕保護與改造利用,燊海井已從單一生產向集生產、休閑旅游、科普研學等于一體的‘工業+旅游’業態轉變。”
近年來,自貢市在拓展新業態新模式上發力,發展以工業遺產為載體的體驗式旅游、研學旅行、休閑旅游精品線路,培育形成生產、旅游、教育、休閑一體化的工業文化旅游模式,推動工業遺產“活起來”。自貢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局長謝飛介紹:“工業遺產承載的是工業文化、城市記憶,我們探索將工業遺產保護與文化節、藝術節、博覽會等文化活動相結合,拓展工業遺產的價值普及和傳播推廣渠道,塑造城市文明新形象。”
纏著頭巾、身穿白衫、腳踏草鞋,鹽工打扮的舞蹈演員們有節奏地喊著號子,優美、奔放的舞蹈動作,再現了千百年來制鹽工人采鹽、燒鹽的勞動場景。位于大安鹽廠的鹽文化主題館,曾是一幢閑置多年的紅磚建筑,如今被修葺一新。每到周末,二樓的鹽工藝術表演廳座無虛席。
“公司每年組織新入職員工培訓,都會帶大家到改造后的大安鹽廠參觀、學習。”自貢馳宇鹽品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黃森田說,“從這里不僅可以看到當地制鹽產業的發展脈絡,更能看到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如今,改造后的大安鹽廠已被打造為“老鹽場1957”文旅綜合體,曾經破舊的車間廠房,變身為鹽工業博物館、文創店、咖啡廳……2018年2月10日晚,“老鹽場1957”正式開園,沉寂多年的老工業廠區被萬千燈火點亮,當晚開園活動的網絡直播,吸引不少網友觀看。
“看,鹽井、天車,還有鹽工在打鹽鹵!”多彩的燈光鋪滿天際,燃亮了夜空,也點燃了游客們的熱情——今年2月,一年一度的自貢燈會在自貢大安區“中華彩燈大世界”開園亮燈。相隔不遠的大安鹽廠內,當地文旅部門精心設計的以鹽井、天車等為外形的主題彩燈,與燈會主場遙相呼應。
“燈會持續到10月才結束,這期間主場觀燈游客接近110萬人次,大安鹽廠的游客量超過20萬人次。”大安區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局長陳平介紹,自貢燈會已有800多年歷史,如今“鹽文化”和“燈文化”融合發力,煥發新生機。近年來,首屆世界鹽都嘉年華等一系列文化活動在大安鹽廠開啟。
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帶旺了旅游發展,也改善了人居環境。“過去我們這里‘出門見煙囪’,現在干凈又熱鬧。”大安鹽廠附近居民孫寧說。
“經過多年生產,大安鹽廠及周邊土地鹽堿化現象嚴重,周邊水系也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我們在修復改造廠區過程中,統籌考慮區域環境污染配套治理問題,平整改良鹽化土地,開展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綜合治理,現在鹽廠及其周邊的土壤鹽堿度、水質等均實現達標。”許科說。
“圍繞工業遺產保護利用重點項目,我們還將配套建設濕地公園、水系廊道等項目,將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區域納入海綿城市建設,進一步改善水環境質量。”自貢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陳謀高介紹,隨著傳統工業區轉型升級,自貢市正規劃修復釜溪河沿岸廠房、倉庫及其他歷史遺跡,推動傳統老工業生產岸線轉型為生活岸線,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屆時,大安鹽廠、張家壩制鹽化工廠、東方鍋爐廠等多處工業遺產將通過有軌電車、游船等串聯成片,形成整體文旅環線,推動文旅融合發展。”自貢市文化旅游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宋青山說,“通過寓保護于利用之中,讓城市記憶融入群眾生活,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燊海井旁,名為“叩問大地”的一組雕塑,生動還原了這口超千米深井歷時13年人工鉆鑿的艱辛歷程——工人們數人一組,以一踏一跳的方式,用銼頭敲擊鉆頭,一寸一寸向下挖……“經年累月的艱辛背后,沉淀的是堅忍不拔的勞動品格,積淀的是鍥而不舍的精神力量。”現場,講解員講得投入,游客們駐足凝視。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24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