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歸三年 野化放歸大熊貓“小核桃”首次亮相
人民網成都1月7日電 (朱虹、王洪江)2021年11月,四川都江堰市國有林場在野外監測工作中,通過紅外相機拍攝到野生大熊貓的寶貴影像。經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熊貓中心)工作人員仔細辨認,疑似為2018年在都江堰市龍溪虹口保護區放歸的大熊貓個體。
此后,熊貓中心派出專家團隊前往現場勘驗,在海拔1346米安放紅外相機點位附近發現了大熊貓食竹、臥穴的痕跡,并采集了糞便樣品做進一步檢測。通過從糞便中提取DNA,采取非損傷性取樣的DNA個體識別法,經過比對,確定這只5歲多的雌性大熊貓正是2018年放歸的大熊貓“小核桃”。
據了解,2018年12月27日,熊貓中心的大熊貓“琴心”“小核桃”在都江堰市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放歸,這是史上首次在成都和岷山山系放歸人工圈養繁育的大熊貓。
熊貓中心野外生態研究室專家黃金燕表示,根據收集的數據分析,“小核桃”在野外有了自己的領地,夏季最高活動點位在海拔3000多米,冬季最低在1300多米,在野外存活并可進行長距離遷徙移動,完全適應了野外環境。
熊貓中心野化培訓與放歸專家吳代福看到“小核桃”的畫面時,頗有感觸,“從拍攝到的影像片段上看,這只大熊貓體態圓潤、有活力、精神狀態正常,說明其在野外生存狀況良好。當DNA結果證實它確實是‘小核桃’后,我們野化培訓團隊都很激動、很欣慰,說明我們對‘小核桃’兩年多的野化培訓是成功的,讓我們對后續開展大熊貓野化培訓工作充滿信心。希望它能在野外茁壯成長,健康生活,也很期待它能在野外繁殖后代,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
熊貓中心野外生態研究室負責人仇劍表示,大熊貓放歸是降低局域小種群滅絕風險、復壯野外種群的重要手段。將圈養大熊貓野化培訓后放歸,可以增加處于隔離生境單元中的大熊貓數量,促進血緣交換、保持遺傳多樣性,防止小種群的衰退和滅絕,這也是大熊貓遷地保護的最終目的。“本次監測到‘小核桃’在野外健康生存的影像資料,說明野化放歸工作不僅在小相嶺山系,也在岷山山系取得了成功,讓我們對未來在其他山系推廣野化放歸、開展小種群復壯工作充滿了信心。未來,我們還將通過技術和裝備創新,將更多高新科技產品應用于放歸個體的跟蹤監測工作,也更好地服務于大熊貓的野外調查和監測以及科學研究工作。”
據了解,2003年,熊貓中心正式啟動大熊貓野化培訓項目,截至目前已野化培訓并放歸了11只圈養大熊貓,在野外存活9只,為野化培訓和放歸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小相嶺山系和岷山山系野生大熊貓小種群復壯作出了積極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