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成都GDP增長目標:7%左右
從高頻詞看未來發展密碼
1月23日,成都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開幕。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 是成都加快實施 “十四五” 規劃、 全面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關鍵一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對2022年的主要預期目標予以了明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其中, 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6.5%和7.5%。
梳理這份近2萬字的政府工作報告,幾乎沒有修飾的詞句,字里行間,一些關鍵詞高頻出現,釋放了成都未來發展的重要信號:以“人民”為中心,以新發展理念為“魂”、以公園城市為“形”,政府的工作重點將圍繞“創新”、“開放”、“協同”、“共享”、“智慧”等關鍵詞發力,這些報告中的關鍵高頻詞,也透露出新一年成都的發展理念和路徑。
成都今年將新啟動30個片區更新項目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2年,成都將發揮有效投資拉動作用。實施重大項目攻堅大會戰,力爭落地建設億元級重大產業項目500個以上、50億元級重大產業項目100個以上。
同時,深化全國首批城市更新試點,新啟動30個片區更新項目,完成老舊小區改造601個、城鎮棚戶區改造4394戶,支持既有住宅自主增設電梯1500臺。
成都還將著力促進消費恢復提升。
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探索常態化疫情防控條件下的新型消費模式,包括:加快建設交子公園、蓉北、西博城等城市商圈,提質發展首店經濟、小店經濟等特色經濟,豐富夜展、夜秀等夜間經濟產品,開展新能源汽車、綠色智能家電下鄉等活動,促進短視頻、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等新消費新模式加快發展。
建成天府國際機場口岸免稅店,推進離境退稅服務全過程無紙化。
孵化“成都造”消費品牌20個以上,新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500家以上。
成都今年將主動搶占量子通信、元宇宙等未來賽道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2年,成都將推動新經濟新賽道加快布局。
具體來看,2022年,成都將持續發布城市機會清單,打造創新應用實驗室、未來場景實驗室、示范應用場景。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用好網絡信息安全、超算中心等優勢賽道,加快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賽道,主動搶占量子通信、元宇宙等未來賽道,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12.8%以上。
成都還將加強園區、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建設,深入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智能制造三年行動計劃,打造數字化制造“燈塔工廠”, 建成智能工廠20家以上,力爭新增上云企業10000家。
成都今年將新建、改擴建80所中小學幼兒園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更好滿足市民群眾幸福美好生活新需求,成為備受關注的一點。記者發現,尤其是在加大優質公共服務供給方面,成都部署了一系列措施。具體而言,成都將深入推進“雙減”試點工作,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80所,增加學位8萬個,確保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不低于80%,培育義務教育新優質學校60所,深入實施普通高中擴容提質工程。
同時,成都將持續建設“健康成都”,加快建設市緊急醫學救援中心等49個醫療衛生重點項目,在醫療資源相對短缺地區建設縣(區) 域醫療衛生次中心20個。
成都還將加快社區、公共場所等適老化改造,實現每個街道及有條件的鎮至少建設1個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全面落實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大力發展托育機構,創建全國嬰幼兒照護服務示范城市。
同時,成都將推動社會保障提質擴面。
具體包括:成都將堅持“房住不炒”定位,持續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發展長租房,深化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國家試點,支持“蓉漂”和無房繳存職工租房按月提取住房公積金,發放公租房租賃補貼7000戶,籌集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6萬套(間),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推進成南、成樂等高速公路擴容
啟動第二批城際“斷頭路”打通行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成都將全力打造示范區。以新發展理念為“魂”、以公園城市為“形”,堅決扛起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重大使命,著力建設創新城市、開放城市、宜居城市、共享城市、智慧城市、善治城市、安全城市,推動城市發展由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成都將加快建強都市圈。以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為抓手,全力打造成都都市圈,強化與重慶都市圈互動。
今年,成都將沿成德眉發展軸打造天府大道北延線、南延線科創走廊,沿成渝發展主軸打造成資協同開放走廊,加強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帶、成眉高新技術產業帶、成資臨空經濟產業帶建設,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試驗區先行先試。加快建設成資市域(郊)鐵路,啟動建設成德、成眉市域(郊)鐵路,推進成都都市圈環線鐵路前期工作,開工建設天眉樂高速,推進成南、成樂、成綿等高速公路擴容,啟動第二批城際“斷頭路”打通行動。建成張老引水一期工程,統一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執法標準。
同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將擴大醫療異地聯網結算覆蓋面,加大住房公積金同城化貸款支持力度。強化干支聯動,促進成都平原經濟區一體化發展,高質量做好對口支援工作。(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李彥琴 彭祥萍 鐘茜妮 鄒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