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 | 移風易俗中的四川涼山“九大碗”
人民網成都1月27日電 如今,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市小黑箐鎮岔河遇上婚喪之事推行的九大碗筵席,是為了厲行節約,杜絕攀比和奢侈之風進行的移風易俗活動。
據原岔河村村委會主任胡繼華介紹,原岔河村有418戶、1767人、10個村民小組,是彝漢雜居村,五分之二為彝族、五分之三為漢族!霸诨閱始奕⒅,村民攀比嚴重,一場宴席下來吃不完的菜要倒掉許多,浪費很大。因此,我們恢復了以前的九大碗習俗,推行九大碗辦席,移風易俗,倡導節儉之風。”
會理市岔河村村民一起品嘗九大碗。宋明供圖
原來,經濟條件好了之后,村民婚喪嫁娶攀比辦席,除了豬肉,還要雞肉羊肉,每到宴間,總是滿滿的一桌菜,大多人家都是每桌有15、17、19道菜,甚至有的人家達到21道菜,造成了極大的浪費。2018年底,當地縣政協主席張順銀帶著政協的領導和工作人員,以及縣里面的有關部門人員來到村里與村紅白理事會商量,村里把各寨子廚師組織起來,商討婚喪辦席怎么節儉,最終決定用傳統九大碗取代越來越多的菜肴。廚師和老人們一起回憶九大碗有哪些菜,村組干部用筆一一記下,并回想該怎么做。廚師們摸索著制作出九大碗,然后由縣政協委員、村組干部、村民、廚師提出修改意見。之后,九大碗開始在村里逐步推行。
九大碗的菜和原來相比,原材料明顯節約得多,碗也被賦予新寓意。碗是在云南訂制的,碗上面印著字,寓意清晰明了。據了解,岔河村的九大碗,有的寓意家和萬事興,有的寓意先苦后甜,有的寓意合家團圓。此外,上菜順序也頗有講究。
岔河九大碗。宋明供圖
一開始,岔河村群眾并不接受九大碗,覺得沒面子、寒酸。為此,除了向村民進行宣傳外,村里要求村組干部和黨員帶頭率先實施,并慢慢在村民中推行。如今,該村大多數村民家辦宴都按此標準進行。村民擔心不夠吃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專人負責添菜,保證夠吃,又不浪費。
原岔河村一組組長周發福深有感觸地說,自己以前經常當辦席總管,一般人家都是十五六個菜,每桌成本要二百四五十元,F在倡導辦九大碗,一桌成本僅一百二三十元,村民負擔小得多!熬糯笸氲耐菩,不僅降了成本,而且省了人力,廚師、洗碗工比原來少了許多。”
小黑箐鎮副鎮長楊國林說:“如今,岔河村的九大碗村民節約效果明顯,現在已經在全鎮倡導并推行!
2019年12月,國家民委公布了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岔河村榜上有名。如今,岔河村已經并入小黑箐鎮的白雞村,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移風易俗,正在鄉村振興的路上闊步前行。(朱虹、宋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