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今年將建成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35個
綠道已成為市民群眾鍛煉的首選地 本報資料圖片
金玉娟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3月5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
生態和民生,這是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高頻詞,也是成都人幸福生活的關鍵詞。
我的故事
講述人:成都環保志愿服務聯合會秘書長、成都市環境科學學會副秘書長 金玉娟
2019年3月1日全國首家環保類聯合會志愿服務組織——成都環保志愿服務聯合會正式亮相,我成為首屆聯合會法定代表人及秘書長。2019年至今,環保志愿服務從我的個人興趣變成一份工作,我個人多了一個志愿服務從業者的身份,環保志愿服務也逐漸成為個人生活方式。
看到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后,越來越真切體會到個人與環境作為命運共同體的原因,迷茫困頓中對“環保志愿服務”有了更深的認識,看到背后的專業性和價值意義,我在投入后發生的變化和別人的認可中慢慢感受到信心和動力,個人也從一個短暫從業者到專業從業者再到環保志愿服務生活實踐者進行轉變。
志愿服務是什么?怎么發展吸引志愿者?如何開展志愿服務?這些問題我以前從未經歷過,在各方支持和幫助下,聯合會找準了“聯合 服務 促進 引領”的工作定位,推動各行各業志愿者作為生態環保宣傳者、踐行者及監督者的工作方向。
截至2021年11月,成都環保志愿服務平臺線上注冊志愿者已近13萬人,聯同非注冊志愿者30余萬人,線上各類志愿者社群1000余人,組織各類型交流會50余次,開展全市社會組織培訓10余場,服務全市50余家環保社會組織,全市共開展2萬余場環保志愿服務活動,輻射影響群眾10余萬人。
代表委員話幸福
加快人才培養、推進醫養結合……
人大代表為養老服務支招
“培養和打造醫養結合的專業人才隊伍是推動養老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人才培育周期長、投入大,建議盡早謀劃。”全國人大代表、沈陽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李潞說。
作為一名在臨床醫學深耕37年的醫生,長期與老年病人打交道,讓李潞格外關注養老話題。“老年人是基礎疾病、慢性病高發群體,不少人還伴隨著臟器功能衰退和行動不便。”李潞說,醫養結合能整合養老服務和醫療衛生服務系統,優化資源為老年人提供綜合服務。
對于加快人才培養,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丹東市第一醫院副院長金京哲深表認同。
“醫養結合是集群式、綜合性的養老模式,其內容還包括衛生習慣、生活方式的指導等,要加快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金京哲建議,進一步保障醫養照護服務人員在工資水平、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權益。
針對養老服務和產品需求呈現個性化的趨勢,金京哲認為應加大力度推進大健康產業的發展與創新,為老年人提供更適宜的產品和服務。據新華社
省社科院原副院長、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盛毅:
構建綠色低碳的生產和消費體系
日前,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批復提到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要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穿城市發展全過程,充分彰顯生態價值,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促進城市風貌與公園形態交織相融,著力厚植綠色生態本底、塑造公園城市優美形態。“這充分說明,綠色發展是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基礎條件,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穿城市發展全過程,實際上正是抓住了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省社科院原副院長、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盛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道。
他認為,“十四五”時期,成都生態文明建設已經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同時推動減污、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階段,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生態價值轉化,成為公園城市建設的重要抓手。“成都的目標不應只是解決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還要構建綠色低碳的生產和消費體系。這樣才能實現生態環境由量變到質變的轉變。”
幸福背后
讓“大朋友”與“小朋友”
在公園城市享受幸福生活
公園綠地推門可見、陽臺上與雪山相遇、家門口養老方便……一項項民生實事和民心工程,是對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積極回應,也是讓幸福成都成色更足、品質更高的題中之義。
碧水倒映藍天白云,鮮花簇擁景觀小品,條條綠道蜿蜒其間,城市車水馬龍間,照樣能尋得一處靜謐,慢下腳步,親近自然——金牛公園改造后的重新開園,讓家住茶店子附近的市民何麗很是欣喜,“這不,又多了一個好去處!”
目之可及,綠意綿延,市民的日常生活有了越來越多的綠色“基因”。緊扣市民群眾對優美生態和良好環境的需求,成都大力開展生態惠民示范工程。來自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299天、優良率81.9%;新增綠地1861.03公頃,累計建成各級綠道5188公里,公園城市綠色福祉持續提升。
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一步,成都將推進空間、產業、交通和能源四大結構優化調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生態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每天下午4點,居住在成華區跳蹬河街道杉板橋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內的老人們都會聚集在三樓活動室,準時練起八段錦。不僅如此,在這里,他們還一起做手工、唱歌,并時常做些益智題目。“我很喜歡待在這兒。”頭發花白的鄧芬儒很是享受與姐妹們唱歌跳舞的美好時光。
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體,覆蓋全年齡段的幸福友好場景也正越來越多地呈現。來自成都市民政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市建成279個兒童友好幸福場景,建成并投用8個老幼復合型綜合體。
在“一老”方面,2022年,成都將建成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35個;全市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建成家庭照護床位不少于5000張。
在“一小”方面,《成都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年)》已明確了方向路徑——將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兒童視角,研究制定兒童友好社區、兒童友好學校、兒童友好醫院、兒童友好公園等成都市各領域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指引,對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各方面做出系統性安排。(成都日報記者 楊升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