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都市圈怎么建?
下好“先手棋” 做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極核
自2020年1月起,四川省委將成德眉資同城化作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先手棋”和支撐性工程,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的牽引性工程,按照規劃統一、機制高效、政策協同、項目落地的要求,整體提升發展能級,做大做強雙城經濟圈的“極核”和“一干多支”的主干。
2021年10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正式發布,從國家層面對成都都市圈進行清晰定位,將建設經濟發達、生態優良、生活幸福的現代化都市圈。緊接著,《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經國家發改委批復,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印發,明確將成都都市圈作為做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極核。
這盤“先手棋”怎么下?“成都極核”如何建?3月5日,正值全國兩會召開,本報記者連線成都都市圈全國人大代表、住成德眉資全國政協委員,以及行業專家學者,請他們就如何做好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建好成都都市圈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東方電機有限公司高級主任操作師崔興國:
布局清潔能源裝備制造業
助力成都都市圈實現“雙碳”目標
“清潔能源裝備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基礎支撐,是能源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全國人大代表、東方電機有限公司高級主任操作師崔興國十分關注清潔能源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他認為,能源裝備是裝備制造業的核心部分,對于優化能源結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成德高端能源裝備產業集群于去年成功入選全國先進制造業集群,為成都都市圈實現“雙碳”目標,形成了堅實的清潔能源產業基礎。
未來成德眉資四市該如何圍繞清潔能源裝備制造業布局?崔興國建議,圍繞氫能源等重點領域,四市可以加大對清潔能源裝備制造的財政投入和對清潔能源研發的稅收減免,以加大研發力度、更新設備、提升職工技能水平為中心,努力掌控技術話語權。聚焦創新引領發力,搶抓國省實驗室優化重組機遇,積極爭創一批戰略科技創新平臺,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聚焦智能制造發力,建設一批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聚焦產業基礎發力,引育一批專精特新的零部件生產商供應商,突破一批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工程化產業化瓶頸;聚焦制造服務,培育一批“研發+制造+運營”的集成解決方案提供商。
全國政協委員、成都市人民政府參事傅勇林:
科學分析成渝城市群的內在肌理 針對性地互補發展
“應該說,總體推動的態勢是比較好的。”在全國政協委員、成都市人民政府參事傅勇林看來,成渝城市群是一盤大棋,需要調結構、轉方式、增動能、上水平,就要按照站位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核心是要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對此,他建議,對整個城市群的內在肌理,包括人文肌理、社會肌理、經濟肌理、文化肌理等進行深入全面科學理性的剖析,作出針對性很強的對策,久久為功。
傅勇林認為,成都應從開放平臺、航空貨運和蓉歐快鐵3個方面下功夫,在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同時,使得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在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成都是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城市,同時又是自由貿易試驗區、國際對外開放口岸、成都綜合保稅區。跟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城市群相比,我們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有許多的工作要做。”
對于成都都市圈的建設,在他看來,成都的產業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主城區服務業比重高,但整個成都第三產業比重又不高,設計產業、文創產業等新興服務業比重低。”傅勇林表示,服務業是“血肉”,制造業是“脊梁骨”,成都有豐滿的“血肉”,但“脊梁骨”方面還得向重慶學習。他建議,向德國學習工業4.0,做好數字化的制造業。對于農業問題,他表示,應該認真研究三農問題,建議研究農業現代化,走上基于現代數字技術的新興農業之路。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
成都都市圈的發展 更需要人才支撐和智力保證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復《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后,去年底,省政府正式印發《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按照規劃,成都和德陽、眉山、資陽三市,構建極核引領、軸帶串聯、多點支撐的網絡化都市圈空間發展格局。
“這對4個城市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對人才而言更是好消息,多了提升自身技能的好途徑。”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認為,成都都市圈四市上接城市發展戰略、下接用人主體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人才支撐和智力保證。“我們不僅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具體該如何做?他建議,首先穩步發展職教本科,促進應用本科轉型。在關鍵領域、重點行業,實施“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培養計劃,加大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力度,構建職業教育人才成長“立交橋”,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奠定堅實基礎。此外,還應堅持以產業發展戰略需求為導向,圍繞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等成都都市圈規劃的重點產業,深化產教融合,建設產學研一體化的職教聯盟、行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研究員孫博文:
“七個協同” 推進成都都市圈建設
成都都市圈地處中國西部地區,自然地理條件、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化體系建設以及對外開放基礎水平相對滯后,推進都市圈協同開放面臨著天然障礙,而且也難以直接照搬世界級城市群以及國內沿海地區城市群、都市圈發展經驗,這對成都都市圈創新發展模式、促進協同開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建議在成都都市圈建設中,要立足新發展格局與成都都市圈發展實際,積極探索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堅持高水平開放、高標準平臺、高層次合作、高技術支撐、高質量投入“五高”要求,蹚出一條特色突出、高水平協同開放的西部開放新格局發展路徑,打造西部地區高水平對外開放發展模板。
具體來說,要推進“七個協同”:協同制度支撐,創新成都都市圈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協同要素保障,強化成都都市圈協同開放要素投入;協同政策共享,促進成都都市圈開放政策復制推廣;協同平臺建設,打造“提能、匯流、廣域、相融”高標準開放大平臺;協同融合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四鏈”,構建國際產業協作網絡與開放型經濟;協同區際合作,實現更大地理范圍的跨區域協同聯動;協同人文合作,增強國際人文交流與人才吸引力。(成都日報記者 陳泳 粟新林 李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