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跡與傳承:長征精神在四川丨二郎灘開倉分鹽 救濟成千上萬貧苦群眾
在瀘州市古藺縣二郎鎮,有一條街長約1500米的紅軍街,目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項目。這條街上,有一個名為“德謙裕鹽號”的地方。紅軍二渡赤水時,曾在這里開倉分鹽,救濟了成千上萬的貧苦群眾。
二郎灘處于赤水河谷地,四面環山。赤水河從川滇黔三省交界的雞鳴三省奔瀉而來,經過名酒之鄉茅臺波濤洶涌地流至二郎,然后繞土城、赤水等地向長江逶迤而去。因這特殊的沿江地理位置,二郎灘一直是赤水河中流的物資集散地。
據介紹,在那斗米斤鹽的年代,赤水河上大大小小的鹽商,都在二郎灘設號集運。貴州軍閥侯之丹割據黔北及川南古藺、敘永等縣以后,為了壟斷經濟命脈,把持赤水河上的鹽務(指經管有關食鹽的事務),并在二郎灘設有囤積幾十萬斤鹽的大型轉運站“四公號”。
“好個二郎灘,四面都是山,天天背鹽巴,頓頓菜湯淡。”這是解放前在二郎灘廣為流傳的一首民謠,也是解放前二郎灘窮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紅軍背水一戰勝利后,沒收了軍閥侯之丹的存鹽,通知群眾到‘四公號’鹽號門前開會,宣傳共產黨的主張,然后開倉分鹽,救濟了川黔對河兩岸成千上萬的貧苦群眾。”家住紅軍街的老人朱瑞生介紹,分鹽整整持續了三天三夜,直到將60萬斤鹽全部分給了群眾,負責分鹽的部隊這才渡河東去。
在紅軍街,有很多廣為流傳的故事,如紅軍二渡赤水百姓用郎酒為紅軍療傷驅寒;紅軍長征四渡赤水來到二郎灘時,赤水河邊的二郎灘人捧出了美酒勞軍,為揮師北上的將士壯行等。“為了更好的傳承紅色故事,得保護好現有的遺址。”古藺縣委副書記、二郎鎮黨委書記陳世偉說,“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二郎鎮紅色文化傳承打造,先后投入資金2156萬元,實施紅軍街一、二期文物本體維修保護工程,對包括紅三軍團司令部、德謙裕鹽號、鄧家大院等核心建筑在內的45棟房屋進行維修改造,實施紅軍街道路改造、亮化、環境整治工程。”
下一步,二郎鎮爭取上級補助資金,擬投入資金700余萬元實施紅軍街三期文物本體維修保護工程,投資2.5億元建設四渡赤水紅軍廣場,整合資金400余萬元新建綜合停車場1個、2A級旅游廁所1個,實施景觀綠化工程,抓好紅軍街紅色遺址保護,傳承好紅色故事。
近年來,古藺縣著力抓好紅軍街紅色遺址保護工作,在為廣大群眾提供傳播長征精神、傳承紅軍故事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紅色旅游文化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作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瀘州段的短期建設目標,今年,古藺縣計劃實施以“四渡赤水”為重點的紅色文化傳承帶建設,3月底,太平古鎮通景公路、太平至二郎公路沿線景觀、太平紀念碑渡口提升等14個項目將完成初步打造。除此之外,還有四渡赤水博物館展廳提升工程、原太平小學業態提升工程、太平古鎮通景公路建設、太平至二郎公路沿線打造、九溪口渡口提升、永樂巖桑溝興橋提升項、太平紀念碑渡口提升工程等。(瀘州觀察 周夢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