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植青綠
見證龍泉山生態改善,他與大樹成了“老熟人”
藍正勇告訴記者,他面前的大樹是一株黃連木。 成都日報資料圖片
“春賞花、夏登高、秋品果、冬觀葉,一年四季都可以到森林公園休閑觀光。”站在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金龍寺區域,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和水蜜桃產業園管委會生態事業科科長藍正勇向記者發出邀請。這位在山間行走了20多年的老林業人,見證了龍泉山脈生態的日漸變化:“以前很多地方光禿禿的,林木結構單一,大家開荒種果,水土流失嚴重。現在的龍泉山大變樣了!”
如今,當地人的自我介紹里,“我的家在城市森林公園”成為高頻詞匯,道路兩旁隨處可見的宣傳語也在告訴遠道而來的人們,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公園城市成都正在以全新的姿態迎接八方友人。
大樹就像老熟人
“一塊又一塊,塊塊不相連。” 這是藍正勇記憶里,20年前龍泉山上森林的模樣。
如今,這樣的記憶已漸漸模糊。登上洛帶鎮金龍寺,層層翠綠的群山被薄薄的云霧環繞。藍正勇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有點原始森林的感覺了。”
藍正勇回憶,20年前,龍泉山上沒有成規模的森林,只有一片一片的樹林,最大成規模的樹林還不到300畝。多年來,分散的片片樹林逐步相接,“現在,在龍泉段的生態移民區,已經形成了連片規模達到20多平方公里的森林!”
這份“青綠”,來之不易。
“認養一棵樹、植綠龍泉山”,成為近年來成都人的一種共識,一套全民增綠體系正在逐漸蔥郁的山林中形成。從“包山頭”到全民共建,參與到龍泉山植樹活動中的人越來越多。20多年來,藍正勇親自參與或組織的植樹活動上千次,植樹面積超過十萬畝!
香樟、楠木、欒樹、楓樹……一邊走,藍正勇一邊熟練地念著不同植物的名字,就像是老熟人。“什么樹在哪里,哪里有什么樹,我都知道,全都在我的腦子里。”在他的記憶中,以前龍泉山多為柏樹、青岡和漆木,如今僅金龍寺這片區域就已有40多種樹了。
森林面積和樹種的增加,也為野生動物帶來了豐富的食物來源。野雞、斑鳩、長尾雉、竹雞等現身頻率越來越高。還有不少珍貴鳥類前來“拜訪”。常年在龍泉山拍攝鳥類的攝影師袁慶德說,在他的鏡頭中,龍泉山上有300多種鳥。“這其中不乏白綬帶、紅嘴藍鵲等全國拍鳥、觀鳥網友心目中的‘神鳥’。”
山里有個“億元村”
“山山見綠”的生態環境滿足了市民休閑游覽觀光的需要。“城市人越來越青睞于周末到山林、鄉野間游玩。我們謀劃以特色民宿產業帶動全域森林康養和鄉村旅游,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藍正勇介紹,片區現有民宿及各類新業態共計100家以上,山泉桃花故里和金龍長城景區等特色休閑旅游產業逐步壯大。
龍泉驛還栽種有桃、李、枇杷、柑橘等經濟林,與生態林一道構成了龍泉山重要的生態資源。
有著“億元村”美名的柏合街道長松村,其財富密碼就包括桃樹苗的供應。“合作社每年向本地或外地供應約30萬株晚湖景、白鳳桃等桃品種的砧木苗、嫁接苗,滿足近兩千畝果林更新、換種的需要。”長松水蜜桃專業生產合作社副理事長宋兵說,每年11月份到次年2月份是苗木需求旺季,每天都要運走一兩萬株。
這些天,龍泉驛第一批水蜜桃已經開始掛果。夢里桃鄉水果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鄢章興指著一片桃林說,“今年基地大批投產,預計收入可突破250萬。”
20多年,見證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藍正勇也快要退休了,但他的內心卻很富足。“因為我擁有過一片森林。”
記者手記
作為一名在造林領域深耕20余年的老林業人,藍正勇就是龍泉山的一張活地圖。他的“守護史”,也是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的“成長史”。從“一塊一塊不相連的樹林”到“連成一片的大森林”,藍正勇參與其中、見證其變。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的成長,也是這座公園城市的成長。站在“城市綠心”遠眺,城市與自然交織相融,青山、綠道、藍網,綠色脈搏蒼勁有力地跳動著,源源不斷地為城市傳遞著綠色動力。
背后的指引,正是“兩山”理念在成都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王琳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