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照我還
明月村蓬勃發展的文旅業,堅定他回鄉決心
王光俊介紹,家鄉文創產業蓬勃發展堅定了他回鄉創業的決心。
“在村里,詩意又日常。我們可以仰望星空,也可以腳踏實地。”過去半年,甘溪鎮明月鄉村旅游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經理雙麗共發了112條朋友圈,幾乎條條與明月村有關。
作為新村民,在她的朋友圈里,明月村的日常生活是詩意且時尚的:唱歌、露營、做陶藝、做扎染、開草地音樂會;同時也是充滿活力的:村民在茶園里忙著采摘新芽,一箱箱新鮮雷竹春筍從明月村電子商務服務站發往全國各地。
新村民扎根落戶為鄉村帶來了勃勃生機,快速發展的鄉村又吸引了在外務工村民的回流——
“有一次回鄉探親,看到了明月村文創產業發展的蓬勃態勢,直覺告訴我,這可能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業機會。”村民王光俊介紹,在村黨組織動員下,他回鄉創建了“嵐染工坊”,主要開展草木染、手工制茶等文創項目。
近年來,明月村先后獲評中國“十大最美鄉村”、“全國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大典型案例”、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中國傳統村落活化最佳案例等一系列國字招牌。2021年,明月村接待游客26萬人,實現旅游總收入1.03億元,旅游產業帶動當地經濟增收5300萬元。
新村民落戶
明月村是隋唐茶馬古道及南方絲綢之路上的皈寧驛站,唐宋以來就是民用陶瓷(邛窯)的重要生產區,陶藝文化底蘊深厚,村內有古窯4口,其中明月窯有300多年連續燒造歷史,被稱為“活著的邛窯”。
2015年10月,結束“北漂”生活后,雙麗來到明月村,成為一名新村民,可以說雙麗既是明月村發展變化的參與者也是見證者。“記得剛來時,這里還是傳統的農村模樣,新村民也沒幾個。”雙麗坦言,明月村能有今天的變化,在當時是怎么也沒想到的。
在被聘為明月鄉村旅游合作社經理初期,村民對雙麗這個外鄉人并不大信任。“鄉村振興,離不開黨組織的引領。”面對村民的質疑,雙麗帶頭建立合作社黨支部,購買了電瓶觀光車,規范村里的旅游市場,當年合作社就實現贏利3萬余元,村民也分了紅。
“立足當地資源,用文創帶動發展,是明月村走好鄉村振興之路的方向。”雙麗說,明月村有“竹海”“茶山”“松林”等良好的生態條件和“明月窯”歷史文化資源,二者的完美結合注定會創造出一種不可替代的“明月模式”。對此,雙麗積極引導優秀年輕黨員拓寬“互聯網+”銷售渠道,推出了明月釀、明月手工豆腐乳、明月茶、明月陶、明月筍等文旅產品10余種,讓群眾的腰包越來越鼓。
隨著文創吸附效應不斷放大,近年來,明月村迎來了一批又一批新村民: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李清、當代詩人阿野、水立方中方總設計師趙曉鈞……有陶藝家、設計師、作家以及青年創客,與老村民和諧共融。
如今,明月村已引入50個鄉村文創旅游項目和100余名藝術家、文化創客落地創業。首期明月窯、蜀山窯陶瓷藝術博物館、草木染工房、火痕柴窯工坊、呆住堂藝術酒店等30個文創項目已建成并開放,這里已經成為以陶藝手工藝為主的文創項目和文化創客的聚集地。
“明月模式”也被帶到世界鄉村復興大會、美麗鄉村博鰲國際峰會,讓世界看到了成都鄉村振興的鮮活案例。
老村民回鄉
走進“嵐染工坊”,一匹匹白棉布經過彭雙英巧手的絞扎、浸泡、染布、蒸煮、曬干、拆線、漂洗、碾布等繁瑣工藝后,綻放出藍白相間、形狀各異的花色,備受游客喜愛。
彭雙英的丈夫王光俊,是個地道的明月村人。曾經和大多數80后一樣,他也在大城市打拼過。
創業初期,不懂村里的發展規劃,沒有成熟的文創技藝,沒有系統的創業經驗,王光俊一度迷茫。在鎮村干部的幫助下,他通過參加公益培訓,不僅開闊了眼界、拓寬了思路,還掌握了傳統的草木染技藝。同時,鎮村干部還請來鄉村規劃師,免費幫他們進行院落規劃設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藍染文創院落。如今,他和愛人已先后在新都、彭州、大邑開了3家分店,解決了15人就業。
一人富不算富,王光俊通過對傳統手工制茶技藝進行改進,將以前沒有利用價值的雷竹筍殼制成了筍殼茶,與村上300多戶群眾達成雷竹筍殼收購協議,提高了雷竹的經濟附加值。同時義務擔任“明月夜校”的授課教師,將手工制茶和藍染技術與村民分享,開展技藝培訓,回收手工制品。“看著村里的發展越來越好,很多像我一樣的老村民都回來了,鄉村更加熱鬧和有活力了。”王光俊說,“明月村點亮了我的生活,現在我也想把這道光照到故里,讓更多鄉親一起致富。”
記者手記
農村是公園城市的生態基底、地域文化的根脈所在。
近年來,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和文化底蘊,明月村立足“生態+文創+旅游”,引進各類文創項目和文化創客,推動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帶動多元主體集聚共生,有力促進了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走出了鄉村振興的明月之路。
如今,依托川西壩子優良的生態文化本底,成都鄉村大地紛紛以構建“農業+商貿”“農業+文創”“農業+旅游”“農業+康體”等多種融合新模式,有機植入鄉村民宿、特色餐飲、運動休閑、健康養老、會展演出等新經濟新業態,營造鄉村宜居宜游、宜娛宜宿的高品質生活場景和新經濟消費場景,推動形成“核心IP+特色村鎮+餐飲住宿+文創產品研產銷”融合的農商文旅體產業鏈,越來越多的“明月”正在被點亮。(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周滎鴻 蒲江縣甘溪鎮供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