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特別報道·看美麗繁榮和諧四川】
宜居福地、宜游勝境 譜寫美麗中國的四川篇章
今年“五一”露營有多火?“我的整個朋友圈都在露營!大家不是在搭帳篷,就是在去搭帳篷的路上。”成都市民陳女士感嘆道。也有人調侃,今年“五一”,有草地的地方就有帳篷。
都江堰有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其獨有的山野、溪流、綠地等元素,成為蓉城近郊露營首選地。據統計,“五一”期間,都江堰露營熱度上漲240%。露營的帶動效應不可小覷,從源頭帳篷制作到露營地周邊餐飲、民宿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量。
今年“五一”期間,不少人選擇在都江堰露營。都江堰市委宣傳部供圖
露營火熱的背后,展現了良好生態環境帶給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四川的好山好水好風光,自古享有“天下山水之觀在蜀”的美譽。過去五年,四川努力寫好生態文明建設這篇大文章,充分綻放川蜀大地獨特的自然生態之美、多彩人文之韻,譜寫出美麗中國的四川篇章。
厚植綠色生態本底,城市宜居優勢更加彰顯
作為大熊貓國家公園成都片區、自然教育先行試驗區,都江堰不斷深化迭代“熊貓課堂”和“森林萌主”兩大自然教育品牌,努力推進全民自然教育。
“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小朋友們一定要記得。”5月21日,一場以“為所有的生命構建共同的未來”為主題的“熊貓秘境之旅”親子活動,在大熊貓國家公園都江堰管護總站宣教中心開展。
“接下來,我們將定期組織科普教育活動,推動科普教育陣地建設,逐步實現自然教育全覆蓋。”據大熊貓國家公園都江堰管護總站副站長蔣禮立介紹,以后會為更多人提供豐富多彩的科普教育精神食糧。
發現珍稀植物,巡護員正在記錄。都江堰市委宣傳部供圖
“用GPS把兩棵樹打個點,我記錄下它們的位置……”在日常巡護中,每當發現珍稀動植物,巡護員都會立即記錄在案,這是大熊貓國家公園都江堰管護總站二郎廟管護站巡護員劉紀福的日常工作。
從事巡護工作10余年的劉紀福已經記不清同一條巡護路線他走過了多少遍。每一次,他都和隊員踩著山溝里的石頭過河,走過泥濘的山路,踏著木橋跨過溝壑,用雙腳丈量山林,每天至少要在山間行走好幾個小時,至少要走十幾公里山路。遇到道路不通時,他們常用彎刀開路,并輔以無人機巡護。
像劉紀福這樣的巡護員還有很多,他們日復一日不辭辛勞地守護著野生動物棲息地和自然保護區,每天都要動態監測巡護區的一草一木。“我們通過實施日常巡護、樣線巡護和‘綠盾’行動等措施,有效恢復受自然災害破壞區域的生態功能,為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有效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今年“五一”期間,都江堰市龍池鎮飛虹社區的民宿老板吳登全忙壞了,入住的游客天天爆滿。他說:“自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以來,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吸引了大量游客。”
大熊貓國家公園都江堰管護總站宣教中心開展自然教育。都江堰市委宣傳部供圖
和吳登全一樣,許多生態旅游項目受益于都江堰市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視與保護。作為長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和成都平原主要水源涵養地,近年來,都江堰市不斷完善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機制,大力建設自然保護區,嚴格執法監管,守護生態資源。
再看一組數據: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加快建設,成都熊貓基地擴展區開園運營,環城生態公園、錦江公園全線貫通,建成天府綠道5188公里,森林覆蓋率提升至40.3%。扎實抓好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和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成都深入開展“三治一增”,建成區劣V類水質斷面全部消除,錦江水生態治理深入推進,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從214天增至299天,單位GDP能耗實現“五連降”,入選聯合國人居署“國際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9個區(市)縣創建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過去五年,成都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生態底色、宜居優勢更加彰顯。隨著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成都再現“窗含西嶺千秋雪”勝景,“雪山下的公園城市”越來越具有生態之美。
做活濕地“水文章” 讓城市行走在山水之間
濕地是珍貴的自然資源,是重要的生態系統,也是自然生態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洪抗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
通過邛海濕地保護,冬季湖濱帶濕地成了鳥類棲息的樂園。楊軍攝
初夏的傍晚,在四川邛海國家濕地公園里散步、運動是最好不過的選擇。
“我們從小在邛海邊長大,這里是孩子的樂園;父母打漁為生,這兒也是一家人的生計。”花志元是邛海濕地的一位保潔員,負責湖面的打撈清理工作。講起邛海環境的變化,他深有體會,“現在越來越美,但我也曾看著它差點被毀。”
據了解,20世紀60年代起,由于大量圍海造田、填海造塘、無序開發等人為破壞,導致邛海生態功能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加劇、水域面積大幅度減小,水質一度富營養化。特別是對邛海周邊近三分之二的灘涂、葦塘、濕地等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造成邛海面積縮小、入湖水量減少、水土流失加劇、湖底淤積。20世紀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因旅游開發,湖濱吊腳樓和餐飲業興盛,周邊居住人口增加,生活污水直接進入湖體,以及沿湖農田化肥的大量使用,致使邛海水質由優轉劣,浮游藻類繁盛,1996年出現藍藻爆發。
面對日趨惡化的邛海生態環境,1997年9月,《涼山彝族自治州邛海保護條例》正式頒布,對邛海開始最嚴厲的保護,先后打了5場攻堅硬仗,持之以恒推進邛海生態保護。從2009年起,西昌市持續投入近50億元(含征地拆遷、安置、基礎設施和濕地恢復工程等各項費用),實施了1-6期濕地恢復工程,“退耕還濕、退塘還濕、退房還濕”,恢復濕地2萬畝,建成環湖37公里的自行車健身步道,邛海水域面積也由27平方公里恢復到34平方公里。
西昌市邛海國家濕地公園保護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楊軍作為一位林業工作者,對于“修復一片濕地,救活一個湖,造福一方百姓”的理念,他體悟很深。
邛海濕地的珍稀水鳥——紫水雞。楊軍攝
“水是濕地的靈魂,而水鳥是濕地的精靈,也是生態環境的‘觀察員’。如果濕地生態環境好了,它們自然愿意在這里棲息。”講到這,楊軍掏出手機,展示了手機里拍下的“寶貝”。“邛海成為青頭潛鴨、彩鹮、紫水雞、鴛鴦等多種珍稀鳥類的理想棲息地,2021年新發現小鴉鵑等15個鳥類新種入住邛海濕地。截至去年12月,我們共記錄到的濕地維管束植物121科303屬498種、魚類42種、鳥類210種,其中國家I、Ⅱ級重點保護鳥類27種。”
“邛海國家濕地公園是一個很好的觀鳥區,也是我們推薦的四川最佳觀鳥地之一,我們會不定期在當地開展一些觀察活動。當地將獨特的高原濕地景觀資源,融合發展為優勢生態旅游資源,讓邛海濕地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色空間。”在成都觀鳥會理事長、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世界保護地委員會(WCPA)委員沈尤看來,正是因為邛海濕地觀鳥的便捷,他認為當地應持續堅持科學的生態系統治理,“遵循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的原則,減少工程建設對邛海生境的影響及不協調性,保證邛海優美恬靜的自然景觀,保證濕地野性之美,保證邛海對魚類和鳥類等棲息地生態功能的發揮等。”
據了解,通過邛海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保護,流域自然生態環境大幅度提升,林地覆蓋率從11.4%提高到53.7%,水生態條件初步得以改善,現在邛海水質已穩定恢復到Ⅱ類。實施邛海生態保護和修復,使西昌形成了山、水、城相依相連的景觀格局,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讓城市行走在山水之間,不僅彰顯出邛海濕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是‘生態文明’最生動的詮釋。”
建成綠色“長城”生態屏障,護一江清水向東流
5月24日,從國家公園管理局傳來好消息,該局函復四川省人民政府和甘肅省人民政府,原則同意兩省共同開展若爾蓋國家公園創建工作,原則同意創建方案。這意味著,若爾蓋國家公園被納入了國家公園整體布局,獲得了國家層面的“準生證”。
在美麗的若爾蓋濕地,被譽為“高原精靈”的黑頸鶴群肆意嬉戲。納么玖攝
“國家公園成立以后,保護區必將迎來更嚴格的管理和更高質量的發展,我們當地生態修護保護范圍更廣,力度會更強。”電話那頭,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科科長索郎奪爾基語氣篤定。
“目前,濕地保護工作已步入良性循環。”索郎奪爾基介紹,從近期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鶴類聯合保護委員會在全國開展的2022年春季鶴類等遷徙水鳥調查情況來看,濕地保護區內黑頸鶴數量有增無減。
不僅黑頸鶴群蓬勃生長,近年來,保護區內瀕危魚類、珍稀動物種類均在不斷增加。在若爾蓋縣西北部熱爾大草原花湖生態旅游區,近年來不斷發現東方白鸛、白皮鷺、彩鹮、蓑羽鶴等國家一級、二級保護動物。
“這說明濕地生態不斷向好。”管護人員如科在花湖生態旅游區里工作了14個年頭,對周圍環境極其熟悉。他說:“以前巡護,車上隨時要準備打狗棒,防止盜獵者暴力威脅。現在,保護區內安裝了高清監控以及各種監測儀器,黑頸鶴身上有GPS記錄儀,有任何風吹草動,我們都能及時掌握。”
黃河湯湯,九曲回腸。四川省阿壩州是黃河上游流域重要水源補給地,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黃河長久安瀾,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意識在這里已經深入人心。
這幾天,在若爾蓋縣與甘肅瑪曲縣交界處,總能看到忙著挖坑、埋苗、澆水的人們。原來,5月15日,黃河入川干支流域生態防護帶建設在阿壩州啟動,該活動通過發起義務植樹,完成阿壩縣、若爾蓋縣黃河干流135.64公里生態防護帶的建設;同期啟動黃河滯留生態防護帶建設,防止沿岸線沙化及侵蝕。
據了解,此次生態防護帶建設遵循適地適樹原則,選擇了本地鄉土樹種云杉及高山柳。這種樹木在黃河上游沿岸分布最多,具喜光、耐寒、耐瘠薄、抗逆性強的特性,在本地區造林成活率較高。據阿壩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世康介紹,為了確保防護帶建設取得實效,他們將按照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原則,精準劃定防護帶寬度和造林點位,后期還會進行環境及生態維護。
若爾蓋濕地是全國三大濕地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若爾蓋縣、紅原縣、阿壩縣、松潘縣,以及甘肅瑪曲縣、碌曲縣的部分區域,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為黃河上游提供約30%的水量。
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賦予四川建設國家重要水源補給地涵養地、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全國重要能源基地等重點任務。近年來,四川統籌推進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切實筑牢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推動優勢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新時代黃河長治久安、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整個工程分成3個階段完成,2022年啟動實施植樹活動,2023年大規模實施植樹活動,2024年鞏固成果。”阿壩州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何曉宇說,當地將切實把黃河干流阿壩段建成綠色“長城”生態屏障,護一江清水向東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