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最長木拱廊橋燒毀 莫讓廊橋成遺夢
8月6日21時許,中國現存最長的古代木拱橋萬安橋失火燒毀。福建屏南縣委宣傳部于8月6日23時發布的火情通報稱,“目前,現場明火已全部撲滅,無人員傷亡。火災原因正在調查當中。”
在世界橋梁史上
廊橋惟中國有之
古廊橋之美,在于不用一釘一鉚榫卯連接之技,在于高山溝壑間長虹臥波之景,更在于當地人寄托廊橋之民風。木拱廊橋多分布于浙閩交界,在浙南閩北山區縣市中還保存著百余座宋代以來的木拱廊橋,以浙南和閩北的泰順、慶元、壽寧一帶為多。
萬安橋位于福建省屏南縣長橋鎮長橋村,為五墩六孔木拱廊屋橋。橋長98.2米、寬4.7米,舟形墩,不等跨,最短拱跨為10.6米,最長拱跨為15.2米。橋屋38開間、用柱156根,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兩側設木凳。
據《玉田至略》記載該橋始建于宋朝。距今已有917年歷史。清康熙四十七年遭火焚,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后歷代都有修葺。2006年5月25日作為“閩東北廊橋”之一公布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木拱廊橋是我國傳統木架構橋梁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品類。著名橋梁專家唐寰澄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橋梁卷》稱:廊橋“在世界橋梁史上惟中國有之”。2008年,“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年后,這項營造技藝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屏南縣志》記載,屏南境內的木拱廊橋有50多座。萬安橋焚毀后,現存12座始建于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木拱廊橋,是中國擁有木拱廊橋數量較多的縣份之一。
突發火災
起火原因不明
屏南當地采取多種措施保護古廊橋。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7月27日,屏南縣人民法院、屏南縣人民檢察院、屏南縣文化和旅游局、人保財險屏南支公司等多個部門簽約廊橋文化遺產保護司法協作,并為屏南縣廊橋文化遺產保險簽約。
首批司法協作文化遺產保護投保對象為該縣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的百祥橋、千乘橋、萬安橋,這也是福建省首例“司法+保險”保護古廊橋模式。
據“屏南法院”官方公眾號發布的屏南縣古廊橋文物保險保護協議,在保險期內,因火災、爆炸、雷擊、暴雨、洪水等原因造成廊橋毀損,對由此產生的修復費用或原址重建的費用,由人財保險公司按合同約定賠償。每座橋投保金額為100萬元(人民幣),有效期限一年。
如今一年期限方過,萬安橋突發火災,且起火原因不明。在社群媒體上流傳的救火視頻顯示,萬安橋上沒有布設消防水管、滅火器稀缺,民眾用水桶救火。
自然災害與火災威脅
古廊橋保護迫在眉睫
近年來,木拱廊橋保護狀況堪憂。一是依然難御自然災害和火災威脅,2016年,浙江泰順縣有三座古廊橋在臺風襲擊中被損毀。除被洪水沖毀外,閩北武夷山的余慶橋、建甌步月橋都毀于大火。
二是年輕人的參與度有限,如何實現代際傳承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壽寧縣一位年輕建筑系大學生成為木拱廊橋傳承人后向記者坦言,在深山修建廊橋,“寂寞難敵”。
目前,福建省壽寧縣、屏南縣、周寧縣、政和縣,浙江省泰順縣、慶元縣、景寧縣正抱團申遺。閩浙兩省七縣22座“閩浙木拱廊橋”已于201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自2019年浙閩七縣組建工作組委會以來,修改完善《中國閩浙木拱廊橋保護與申遺縣市聯盟章程》,內容包括搶救瀕危木拱廊橋,建立縣市申遺合作協調機制,組建浙閩兩省申報機構等。七縣定期召開縣市聯席會議,研究木拱廊橋發展政策,啟動申報木拱廊橋世界文化遺產程序,共同編制申遺行動計劃、制定浙閩木拱廊橋保護規劃等。
多位文保人士表示,古廊橋保護迫在眉睫。“‘保護、傳承、利用’始終是文物研究的三個關鍵詞,而其中保護工作是排在首位的,在研究木拱廊橋方面,也是如此。”一位文保官員如是說。
新聞鏈接
官方回應:
查明原因啟動修復 全面排查整治
8月6日21時許,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長橋鎮萬安橋失火。屏南縣官方7日凌晨發布的火情通告稱,明火已撲滅,無人員傷亡,火災原因正在調查當中。
據當地官方介紹,6日21時6分44秒,屏南縣公安局指揮中心接到民眾報警稱萬安橋著火,當地政府、公安、消防救援大隊立即組織力量奔赴現場開展救援,縣主要領導第一時間到達現場指揮。火勢于當晚22時45分撲滅,未造成人員傷亡,附屬文物大圣廟未受影響,火災具體原因正在調查中。
目前,屏南縣已成立處置工作小組,下設綜合協調、現場管控、火災原因調查、文物保護與修復、紀律監察等6個組,全面有序開展后續處置工作。
屏南縣官方表示,將把此次火災原因調查和保護與修復工作作為重點來抓,堅持“快偵快破”,第一時間查明火災原因,從嚴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同時啟動萬安橋修復工作,目前已初步擬定修復方案,將按程序向上審批。
屏南縣官方表示,全面扎實開展自查整改,深入開展全縣文物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專項行動,即日對全縣范圍內國家級、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91個點進行為期14天的全面隱患排查整治,堅決發現一起、整治一起、鞏固一起,確保隱患排查到位、整治到位;嚴格監督執紀問責,對因工作失職或履職不力的工作人員進行責任追究,嚴肅處理。
綜合自新華社、人民日報客戶端、中國新聞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