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團促互補 片區帶全域
四川廣元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近月湖畔人來人往、千畝梨園果香四溢、養殖基地草豐牛肥……8月,一幅幅生動的鄉村振興畫卷在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徐徐展開。
“以前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不到10萬元,想搞產業搞不起來。去年,在鄉總社協調下,他們出資金,我們流轉土地,經營了200畝紅梨園,明年就要試掛果了,預計收入達10萬元,到盛產期可達70萬元。”龍潭鄉曙光村黨支部書記程德強望著路邊的梨園笑著說。
這是利州區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振興,主動適應國土空間規劃,推動資源、資產、資金、市場融合,有效破解村集體缺資金、缺人才、缺技術等難題,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組團促互補、片區帶全域”的有益探索。
利州區以鄉鎮(街道)為單元組建集體經濟總社12個,各村作為分社,將各類經營性資產資源以入股方式“加盟”總社,同意并按協定比例推選代表組建總社成員大會;同時成立總社黨委,凡涉及規劃編制、產業布局、資源配置等重大事項,均采取“總社理事會提議+總社黨委前置討論+總社成員大會決議”方式議事決策。
“我們定期召開會議協調解決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資源統籌、人才集聚等問題,通過整體謀劃、統一實施,引導各分社融合發展。”三堆鎮總社黨委書記陶睿說。
如何實現跨村“飛地”抱團、壯大村集體經濟?利州區按照“總社與分社股份合作、分社與分社聯合經營”兩種運營模式,把各村資金、人才、自然稟賦等優勢有效結合,實行資源共享、產業共興、人才共用,推動各類資源互聯互通,撬動村集體經濟共同壯大,形成“1+1>2”聚合發展效應,有效破解傳統地域封閉、資源不均等發展瓶頸。
如今,“飛地”抱團在利州全面開花:龍潭鄉總社整合鄉域內資產資金140萬元,管理、技術人才21名,創建紅梨種植基地、肉牛養殖基地等集體經濟孵化園7個;榮山鎮集體經濟收益在5萬元以下的村將集體經濟資產資源委托鎮總社經營管理,每年協議定額分紅和總社收益比例分紅……
2021年,利州區84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經營收入1900萬元,10萬元以上的村達62個;年收益50萬元以上的村從2020年的6個增加至13個,最多的達300萬元。
為激勵村干部參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利州區明確村集體經濟年純收益達到5萬元以上的村,按規定程序可提取一定比例收益用于村級組織活動和公共服務運行經費保障、提高管理人員待遇和解決轄區內困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不僅如此,利州區還探索建立了總社與分社之間兩次利益分配機制:第一次即總社實施的項目按照協議提取部分收益,分配給項目所在分社;第二次即由總社公積金、總社入股單位、轄區全部分社按照比例對剩余部分進行分配,有效引導資金資源向弱村流動,不斷擴大集體經濟輻射帶動范圍。
“作為首輪四川省黨的建設制度‘微改革’試點縣區,我們不僅總結形成了‘總社+分社’促村集體經濟抱團發展的有效模式,還探索了‘實績+負面’兩張清單知事識人體系、老舊‘小小區’拆圍并院改造等有效做法,以‘微創精準’推動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在基層落地落細、提升成效。”利州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安宗明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24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