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樹換洋房,馬蹄甜橙真“甜”
1月4日,韻達等多輛快遞卡車停在瀘州市古藺縣馬蹄甜橙專業合作社的院壩里排隊裝貨。專合社里目之所及全是橙子,上百人圍著橙子忙得腳不沾地。選果、裝箱、直播、搬運……彭良鳳一邊檢查橙子表皮是否完好一邊嘮叨道,這段時間忙瘋了,從早上八點干到晚上九點,裝箱都裝不贏。
專合社理事長李先華告訴記者:“去年12月16日,我們的抖音直播間一天賣出20余萬斤馬蹄甜橙,嚇得我們兩三天都不敢直播,因為48小時沒發完貨,會被平臺懲罰。”
如今打出品牌的馬蹄甜橙,離不開第一批在馬蹄鎮“吃螃蟹”的人——23年前,徐德章在三岔溝種下第一株甜橙秧苗。
在一個普遍靠種糧食作物過活的時代環境里,徐德章拿出自家的水田種植甜橙,需要巨大的勇氣和底氣。他的勇氣和底氣來自哪里?通過徐德章的自述,我們一起來尋找他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答案。
看報學習參加培訓
成功栽種馬蹄甜橙
最開始我種地并不順利,種橙子種不活,種糧食收益又低。在新聞上看到全國各地的種植能手都如愿以償成功收獲,我就在想為什么我不能?我還是高中文化水平,在當時來說算是高才生了。我覺得我有文化,一定能成功。
1981年,我去鎮上的郵局訂了兩份報紙《四川農村報》《長江蔬菜》,每月三期報刊,每期我都認真閱讀學習,再用書本上的知識,去指導自己的實際操作,那效果真是立竿見影。1981年,我引進良種蓮花白,一畝地產量達到了6000余斤;1991年,我引進了西紅柿等蔬菜,收益也是相當可觀,比單純種糧食收益高許多。
盡管前兩次試水都算比較成功,但我一直不滿足。我心里一直有道坎:我第一次栽種甜橙失敗了,我想繼續挑戰種甜橙。2000年,我在三岔溝開始種植甜橙,把自家的水田都開墾出來種。在很多人的心中,水田就意味有糧食,我把種糧的水田拿來種水果,這在當時算頭一個。經過精細化管理,我栽種的甜橙2007年獲豐收:2畝橙子產量達到1.1萬斤,收益1.76萬元。馬蹄甜橙的成功栽種和豐收,我覺得最大的秘訣就是精細化管理。
除了自身不斷看報學習外,還要感謝政府每年的培訓。2003年起,古藺縣農業局每年會組織一次在縣上的集體學習。請來的老師都是市上和省上的專家,學習時間為一個周,課上的知識要點我密密麻麻記了一個筆記本。縣農業局還會給我們報銷村上到縣上的來回車費。2013年起,這樣的學習安排更周到了,老師們直接來我們鎮上開課。老師們講的知識非常接地氣和實用,來聽的村民也越來越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教我如何施肥:以前我以為施肥越多,果子就長得越好。其實不然!那個時候我的果子表皮凹凸不平,沒有光澤感,培訓時我就去問老師這是什么原因。老師告訴我,施肥的時候不要用含高氯的化肥,以及其他修枝疏果、防病蟲害的知識。回去后,我一五一十照著做了,當年的掛果就真的大變樣,果子表皮光滑有光澤,賣相更好了,也刷新了甜橙售賣單價。
傾囊相授種植經驗
帶動鄉親們脫貧致富
果子好賣,我就陸續擴大自家的栽種面積。2011年,我擴種到了如今的10畝地。周圍的村民,看我種植的規模越來越大,紛紛來找我取經,我向大家傾囊相授自己這些年的種植經驗,甚至上門幫忙栽種。
在我教過的村民中,我的侄兒徐永昌就是典型代表。2016年他們兩口子過年回家,我就給他們說這個甜橙收益好,你按照我的方法來種很快就能看到成效。那年,他們兩口子被我留了下來,沒再去廣東打工。我說話算話,那一年,我把自己的精細化管理辦法用到他的地上,第二年果子真的就豐收了,賣了8萬多元,兩口子非常高興,因為這可比打工安逸多了。現在,他們兩口子就安心在家種甜橙,也更好地陪伴孩子、照顧老人。
這兩年,馬蹄甜橙打響了品牌,不少村民找回了之前的荒地,種上了甜橙。看到荒地被利用起來,我心里很高興。
甜橙給我的家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我家的這個4層樓的花園洋房,就是我拿種植甜橙賺來的80萬元修的。2007年,我的小兒子徐庚要讀大學,當時一年的學費要1萬多。當時我的手頭有點緊,還準備把自家的酒坊賣了供孩子讀書,沒想到,那一年我的橙子首次大豐收賺了17600元,我轉手就拿給孩子去交學費了。可以說,我家孩子的學費,都是靠我種甜橙種出來的。
我今年68歲了,幾個孩子都已成家立業,有了美滿的家庭和不錯的工作。大女兒的孫孫今年都讀高二了,娃兒些勸我少做一點,或者把果園承包出去。但我舍不得啊!我對這10畝果園有了感情,看著那些果樹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樣,我放不下。只要我還能動,我就想繼續做下去。
馬蹄甜橙帶動鄉親們脫貧、致富,我覺得核心離不開黨的好政策。瀘州建市40年以來,甜橙大發展,沒有好政策咋可能有今天哦。現在,馬蹄甜橙種植面積有4萬余畝,帶動2500余戶農戶種植,人均增收3000元。
講述人:古藺縣馬蹄鎮村民 徐德章
記錄者:瀘州日報記者 袁軼
來源:瀘州日報新聞客戶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