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俺来也俺啦最新官网无码,青草青草视频在线观看2,在线看黄av免费观看不用下载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政商動態

眉山東坡區:保障“天府糧倉”核心區建設規劃落實落地 強力推進各類項目建設

王波
2023年01月13日10:40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永豐村稻田開鐮收割。侯建明攝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永豐村稻田開鐮收割。侯建明攝

2022年12月30日,眉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眉山市東坡區永豐片區“天府糧倉”核心區建設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并首次提出要打造“萬畝稻花香、太和永豐村”的美好愿景。東坡區永豐片區,在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中,被推向核心樣板區的位置。

東坡區委、區政府成立的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核心區永豐片區發展建設工作專班,為永豐片區聚焦“耕地保護+糧食綜合產能”“綠色+生態+高效農業”“增收+美好生活”等核心命題明確了領導機制和推進機制,強力推進各類項目建設和改革事宜。同時,要求確保2023年6月前,有發展成效、有建設成果、有改革亮點,全面提升永豐片區糧食生產能力,不斷完善生產生活配套,大力推進農旅融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我們當前正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提質改造、綠色生態種植以及‘天府糧倉’研習院等項目建設。”永豐村第一書記劉超說,在2023年6月份之前,將完成10個重大項目和19個事務性的工作,并且啟動8項創新改革任務。

圍繞《規劃》,永豐片區梳理出了規劃建設清單:2023年6月前計劃完成重點建設項目10個,每個項目均明確區級牽頭領導及責任單位,且對每個項目倒排工期,采取工作目標化、目標項目化、項目節點化、節點責任化、責任制度化“五化”工作法,確保項目能按計劃完成并呈現效果。其中,3100畝高標準農田提質改造項目已開工,永豐村綜合服務中心(豐收里)建設項目主體已基本建成,永豐美麗庭院建設項目第一期12戶正在施工,“天府糧倉”農業科普基地道路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已基本完成……

東坡區對標對表眉山市委“六大突破”工作目標、“一核三帶四片”格局構建、“六大工程”重點任務,實干擔當、跳起摸高,制定了“一核三帶四片”的發展奮斗目標,即:以永豐片區為核心,打造20萬畝岷江流域糧食產業帶、萬畝長秋山脈糧經套種示范帶、萬畝龍泉山脈糧經套種示范帶,支持太和片區、修文思蒙岳營片區、永壽報恩片區、金花—柳圣片區示范建設,全力推進“天府糧倉”核心區建設。

在園區創建方面,為推進功能升級,打造更大規模的東坡糧園,東坡區成功創建市級糧油類園區1個、區級糧油類園區2個。此外,東坡區糧蔬現代農業園區進入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培育名單,正在全力創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修文糧經現代農業園區申報為市級糧油類現代農業園區的前期工作已經啟動。

在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建設方面,東坡區利用中央財政制種大縣資金,重點建設種子烘干加工倉儲中心、新品種選育基地、全程機械化制種示范基地、標準化制種基地等內容,打造東坡區雜交水稻制種基地示范片區。

為全域保糧田,東坡區整治農戶承包地撂荒面積756.4畝,征而未用土地復墾1300畝,果樹、園地、花卉、固定設施大棚、魚塘等復墾948畝。此外,東坡區新建2.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正有序推進;化肥施用監測點新建141個;全國第三次土壤普查試點樣本采集工作順利完成。

為提升耕地質量,東坡區實施了2022年化肥減量增效項目。截至目前,全區有機肥推廣面積達87.46萬畝,商品有機肥施用12.04萬噸;推廣機械化施肥、新型肥料、水肥一體化建設26.81萬畝,“自然生草+綠肥種植還田”面積28.95萬畝;技術培訓168次,培訓人數1.18萬人,發放資料3.69萬份;全區已建化肥使用情況監測示范點32個(2022年新建5個),示范點輻射面積1.24萬畝,已在全區13個鎮累計建立化肥施用監測點141個。

為全力育糧種,東坡區加快完成制種項目,編制《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雜交水稻制種大縣發展規劃(2022—2025年)》,明確優質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的建設布局、發展目標、建設措施和政策保障。種子烘干加工項目加快建設,建成后全區種子烘干能力可提升250噸/天,滿足2萬畝水稻制種需求。同時,東坡區推進制種研究,聚力品種優質化,持續推動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建設,建成雜交水稻材料鑒定評價及育種基地100畝,全區雜交水稻制種面積2.7萬畝;連續舉辦7屆糧食種植“一優兩高”生產競賽,試行商業化育種模式,全域推廣二級米級及以上國省品種36.87萬畝。

為培育多元主體,東坡區推動資源較好的村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等以家庭農場為主體的集體經濟,鼓勵家庭農場參與、投入糧食規模化生產,全區培育種糧大戶270個、家庭農場379個。在修文鎮岳營村成立“眉山市云上稻田種植專業聯合社”,依托高標準農田,以集體經濟+合作社的方式將3家專業合作社力量整合,為農戶提供優質廉價的農業生產服務,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3萬元、群眾人均二次創收200元。

(責編:彭茜、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