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俺来也俺啦最新官网无码,青草青草视频在线观看2,在线看黄av免费观看不用下载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科技人才撒播科技興農的種子

帶著農民干 幫著農民賺(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③)

本報記者 郁靜嫻 李曉晴
2023年02月24日07: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實驗室搬進大田里,科技成果加速落地

  早春時節,洱海之畔,云南省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科技小院試驗田里,油菜薹長勢良好。

  “目前正在抽薹,等菜薹長好了,采收、測產,測算肥料吸收情況……”細數一項項生產科研環節,楊靜不禁感慨,“我們現在做的事跟學校里很像,只不過實驗室‘搬進’了大田,實驗成果直接落地。”

  楊靜是云南大學農藝與種業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去年2月來到古生村。“洱海很美,村子也很美。入駐科技小院后,老師就叮囑我們,要解決好洱海保護、農民增收與鄉村振興協同的難題。”楊靜介紹,科技小院從品種、肥料、管理等方面入手,探索“稻后油菜薹”綠色高值種植模式,一年種一季水稻、三四茬油菜薹,預計每畝收入2萬元以上。

  “大田實驗室”成了農業科技成果孵化器。古生村科技小院負責人、中國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教授金可默介紹,通過調整作物種植結構與養分優化技術,可有效解決洱海流域污染防控與農業高值協同的難題,今年計劃在大理推廣2萬畝水稻綠色高產種植。

  “還是這些大學生有辦法!”說起村里的科技小院,北京市通州區永樂店鎮西槐莊村黨支部書記姜學武豎起大拇指,“有他們幫著選品種、找銷路,鄉親們種蘿卜干勁十足,去年村集體經濟增收了70萬元。”

  姜學武介紹,蘿卜是村里的主導產業,過去一直種的是那種又大又粗的衛青蘿卜,一斤才賣幾毛錢。在科技小院師生的幫助下,經過這幾年的選品實驗、規范種植,現在村里主產的水果蘿卜,一斤能賣到七八元。中國農業大學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研究生張曉恬說:“去年我們試種了新品種冰淇淋蘿卜,通過網絡銷售,不到10天就全賣完了,一斤賣到10元,今年我們準備在村里推廣這個品種。”

  “我們一方面想辦法提升農產品品質,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種植茬口,春天種櫻桃番茄、鮮食玉米,秋天種水果蘿卜。”西槐莊村科技小院指導老師、中國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副院長王沖說,下一步將持續引進特色果蔬新品種,幫助西槐莊村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領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目前,全國已有30余所涉農高校在各地農村建立了300多個科技小院。科技小院的師生們長期駐扎一線,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一項項實用管用的科研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推廣實用技術,科技特派員對癥開方促發展

  大涼山黃茅埂西麓,新一季作物即將播種。去年,四川省美姑縣候古莫鎮發展了5800多畝大豆玉米復合種植,總產值達到1200萬元。

  “之前大伙兒還不信,玉米株數不變、窩距縮小,能長好嗎?想不到,按專家的方法種植管理,玉米沒減產,還多收了一季大豆。村民們嘗到了甜頭,今年將進一步擴大種植!”候古莫鎮沙溪洛村黨支部書記連渣拉曲說。

  為了推廣大豆玉米復合種植,過去一年,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雍太文格外忙碌。同時,作為美姑縣科技特派團團長,他帶領團隊對全縣農業發展情況“望聞問切”,8個產業組40多名成員“對癥開方”:引進適用小型脫粒機,對接蕎麥收購企業,指導冷水魚飼養管理技術,開展馬鈴薯豐產栽培與貯藏技術培訓……

  “科技特派團推廣最新技術、傳播科學理念,在全縣范圍開展全產業鏈技術服務。”雍太文表示,依托龍頭企業示范帶動,通過技術模式集成,力爭今年帶動當地農民戶均增收5000元左右。下一步,特派團還將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四川大涼山地區種植業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圍繞技術瓶頸集中攻關、拓展產業多種功能,推動美姑縣特色產業提質增效。

  把科技興農的種子撒播在鄉野沃土里。黨的十八大以來,約29萬名科技特派員奔赴農村,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農業現代化關鍵要靠科技現代化,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各地區各部門引導各類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和單位整合現代生產要素,深入農村開展科技創業和服務。

  “我們鼓勵科技特派員攜手農業企業在園區創新創業,推進產學研深度合作。”福建省泉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省科技特派員莊衛東介紹,泉州市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已創建成為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創業培訓基地、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等5個國家級平臺。研究所選派科技特派員對入駐企業開展“一對一”全方位全產業鏈科技服務,大大縮短了科研成果到田間的距離。

  泉州市豐泉農業發展公司的智能溫室大棚里,一盆盆紅掌鮮艷欲滴。“過去,我們培育的紅掌品種太傳統,缺乏市場競爭力。”公司總經理陳一龍回憶,從2012年起,來自泉州市農科所的科技特派員湯紅玲入駐公司,帶領企業開展紅掌良種引進、組培及繁育的研究,如今公司盆栽紅掌成品花銷量約占全省的1/8。

  “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一級巡視員張文介紹,近年來,農業農村部配合中央組織部,通過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加大政策扶持,組織選派科技特派團,大批農業科技人員以“一縣一團”模式精準開展科技服務和人才培養傳幫帶,有力帶動企業增效、農戶增收,為區域發展注入新動能。

  優化人才結構,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

  山東省齊河縣焦廟鎮季寨村,小麥已經返青。“多虧了王老師支招,瞧這百畝麥田,又發新綠了,看著就高興。”村民楊同舉難掩喜悅。

  楊同舉口中的王老師,是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王義。前段時間,受寒潮影響,村里部分麥苗眼瞅著有些發枯,楊同舉第一時間連線縣里的農技人員。王義來到地里仔細查看了幼苗,叮囑村民們,要在土壤化凍后及時趁晴鎮壓,抓緊保墑提地溫;小麥返青后,每畝再追施10公斤至15公斤尿素,對墑情不佳的地塊澆水補墑。在他的指導下,鄉親們有效應對了凍害。

  王義是當地農民眼中的“好老師”“好朋友”。他先后在縣里引進示范推廣了濟麥22、良星99等一批高產優質小麥品種和鄭單958、浚單20等一批高產優質玉米;推動冬小麥寬幅精播、氮肥后移、夏玉米種肥同播適期晚收等一項項實用技術落地生根,為農民帶來穩穩的好收成。

  “縣有技術專家、鄉有技術骨干、村有技術標兵”,這些年,齊河縣不斷健全三級科技服務體系,主推技術到位率95%以上,良種良法普及率均達100%,糧食生產實現質效雙優。

  齊河縣是個縮影。廣袤鄉村,全國五級農技推廣機構近50萬名農技人員,躬耕田野,推廣農業技術,提供農技服務,把腳印留在田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家。

  作為30多年的農技“老把式”,王義也有擔憂:縣里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年齡結構偏大,一大半超過40歲,大學生到基層后通常進入管理部門,愿意服務一線的偏少。

  為助推基層農技隊伍形成合理的梯隊人才結構,2018年,山東省啟動實施公費農科生定向培養政策。“這一政策旨在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受歡迎的農業技術推廣本科專業人才,有利于解決鄉鎮農技推廣隊伍老齡化、人才青黃不接等問題。”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副處長石敬祥介紹。

  去年8月,山東省首批300名公費農科生畢業,分赴全省47個縣區的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參加工作。“農業工作從來都不是閉門造車,需要深入田間,把成績寫在大地上。”從山東農業大學畢業后,張藝霄到泗水縣金莊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農業科工作,他決心多向老一輩農技員學習,幫助更多農民科技致富。

  “近年來,全國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人員隊伍總體穩定,學歷層次持續提升,全國近50萬名農技人員中,超過54%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張文介紹,要繼續通過實施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三定向”政策,把更多青年人才持續充實到基層農技推廣隊伍中去。同時,要通過完善以工作實績和服務對象滿意度為主要內容的評價機制,暢通長期扎根一線的農技人員的職稱晉升渠道。


  《 人民日報 》( 2023年02月24日 18 版)
(責編:彭茜、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