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天府糧”?代表委員建言獻策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18次提到“糧食”,穩定糧食生產依然是今年的工作重點之一。怎樣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圍繞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的熱點話題,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紛紛獻智獻策。記者了解到,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向大會提交的全團建議中,《關于持續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力度》等建議受到高度關注;同時,住川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交的提案《關于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的提案》也同樣引人注目。
“怎么扎緊我們的‘糧袋子’?”“如何提高耕地的質量?”“怎么才能產出更好的糧食?”……這些建議中的關注點都集中在耕地保護、耕地質量以及糧食生產上,全國人大代表、住川全國政協委員表示,希望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天府糧”。
守牢耕地紅線
建議“建立智慧化協同化執法監管體系”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在代表委員們看來,要端牢中國的飯碗,扎緊“糧袋子”,根本是要守住耕地的紅線,提升耕地質量。
“去年我們守住了18億畝的耕地紅線。”全國政協委員、攀枝花市副市長李明表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現在有些地方還缺乏保護耕地的內生動力,違法占地建房等現象還是存在的。”她認為,要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從耕地保護中獲得長期穩定的比較收益,“建議發揮國土空間規劃引領作用,建立智慧化協同化執法監管體系。”
“耕地保護‘長牙齒’的措施要落實到基層。”全國人大代表、廣元市蒼溪縣白驛鎮岫云村黨支部書記李君認為,近年來中央和省級層面對于嚴守耕地紅線的硬措施不少,“從確保糧食安全到耕地不能‘非農化’,糧田不能‘非農化’,再到堅決遏制各類違法亂占耕地行為,彰顯了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強大決心。”
李君建議,必須“軟硬兼施”,把耕地保護措施落到實處。硬,是厘清責任,明確基層組織、耕地承包者、耕地經營者耕地保護責任清單,“讓大家不得不保護”。軟,是試點耕地保護補償激勵,實現“誰保護、誰受益”,“讓大家愿意保護”。
提升耕地質量
建議“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政策保障”
糧食安全的關鍵在耕地質量。在代表委員們看來,重點是要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政策保障,提高投入強度。
如何保障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要保障。”全國人大代表、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徐芝文介紹,中央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但現有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央補貼標準僅為1000元/畝,四川丘陵較多,耕地分散,畝均投入水平較高,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資金壓力較大。徐芝文建議,擴大涉農項目資金整合范圍等,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再添一把火。
“國家一直很重視‘三農’工作,這次又提到‘新建高標準農田4.65億畝’。”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會長藍逢輝建議,國家持續加大對糧食產業提質增效的支持力度,強化高標準農田建設政策保障,加大投入力度和管護力度。
“對于四川而言,待建設的農田位置更加偏遠、條件更加復雜,尤其是西部山區和丘陵地帶的地理條件,導致高標準農田的投入力度偏高。”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阿壩州人大常委會主任李為國建議,加大中央財政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投入力度,在原有投入總量規模基礎上,增量可統籌用于新建和改造提升項目,對建好后的高標準農田還要加強管護,確保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長效運行。
提升糧食產量
建議“打造生物育種產教融合創新平臺”
如何讓耕地產出好糧?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對糧食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育良種。種業是農業的芯片。四川目前的11個國家級育種基地普遍存在機械化程度低、基礎設施條件差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建議,通過立法,在人才培養、政策扶持上保障整個種業健康成長,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他還建議,從改變土地經營方式和提升機械化率、改變補貼方式入手,助推四川多產好糧。
“要集中力量解決生物育種等關鍵‘卡脖子’問題,促進農業價值鏈向中高端躍升。”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認為,農業強國既體現在育種的提升,也體現在農業人員素質的提升。
代表委員們表示,要加強生物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平臺建設,打造生物育種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打造國際領先的育種制種基地,支持四川建設國家區域糧油、蔬菜、生豬種業創新中心;要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力度,更大力度激勵科技人才創新;要加快大農機購置補貼支持力度,對西南丘陵地區、貧困銜接地區等社會購買力弱的地區實行差異化補貼政策。(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