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支持川中丘陵地區四市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
靶向發力 加快成渝地區中部崛起
發展定位
建設先進制造業新興集聚區建設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示范帶建設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現代商貿物流優勢承載區
發展目標
到2027年,產業發展新高地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自貢、遂寧、內江、資陽四市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工業化水平穩步提高,農業基礎更加鞏固,服務業規模邁上新臺階,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初步成型,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發展質量效益大幅提升,區域人口聚集能力增強,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到2035年,基本建成產業發展新高地,成為成渝地區現代化建設活躍的新興增長極
一頭連成都,一頭接重慶,川中丘陵地區處于成渝兩大極核之間。如何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做大做強中部支撐?
日前,省委、省政府下發《關于支持川中丘陵地區四市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加快成渝地區中部崛起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7年,產業發展新高地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基本建成產業發展新高地,成為成渝地區現代化建設活躍的新興增長極的發展目標。
川中丘陵地區四市包括自貢、遂寧、內江、資陽。產業發展新高地怎么打造,成渝地區中部崛起如何實現?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看背景:補短板強弱項,量身定制發展策略
川中丘陵地區四市面積約20835平方公里,約占全省面積4.28%,占全省GDP比重達10%左右;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常住人口約1075.2萬,占全省12.85%,對于四川乃至川渝地區發展十分重要。
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存在“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式”經濟現象,重慶主城和成都市的經濟總量占到成渝地區的50%以上,如果把四市放在雙城經濟圈審視,經濟總量占比偏低,與所處區位不符。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要求推動重慶、成都都市圈相向發展,并作出相應部署,這為四市加快發展創造了機遇。比如,在基礎設施方面,提出加快成渝、渝遂等國家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擴能改造,規劃建設成渝中線等鐵路項目。
在《意見》起草過程中,有關方面多次深入實地調研并召開專題會討論論證,發現掣肘四市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產業發展不足,其傳統產業層次較低、競爭力不強,新興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且資源優勢、區位交通優勢、特色農業和文旅資源優勢在轉化為發展優勢方面存在一些問題。
因此,《意見》把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作為著力重點進行部署,支持四市打造產業發展新高地,以此培育新興增長極。
看舉措:產業空間再布局,建設成渝中線科創走廊
針對川中丘陵地區四市的發展定位,《意見》這樣進行歸納,即建設先進制造業新興集聚區、建設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示范帶、建設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現代商貿物流優勢承載區。
可以看出,發展的重點聚焦在先進制造、現代農業、文化旅游、物流商貿等產業方向,同時大力提升產業發展支撐能力。《意見》結合四市產業實際,提出推動清潔能源、食品飲料、綠色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先進材料等產業向千億級集群加快邁進。
記者注意到,“建設成渝中線科創走廊”寫入《意見》,并有了具體措施指引,包括支持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深化創新型城市建設,打造產城融合創新發展帶,建設區域職業教育中心等內容。
在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區域經濟教研部主任胡雯看來,《意見》對川中丘陵地區四市產業空間進行了再布局,引導成渝極核城市產業向中部轉移,把成渝中間地帶充實起來,而科創走廊的建設助推未來產業落地空間和科創空間疊加融合,將產生更大的創新驅動力,推動中部崛起。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動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的同時,《意見》對農業、文旅等產業提出一系列目標舉措。“既要發展制造業,也強調糧食保供、生態屏障保護等支撐作用,科學發展的導向鮮明。”胡雯說。
看支撐:打牢產業基礎,增強改革動能
《意見》提出,從加快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增強縣域經濟能力、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等方面提升產業發展支撐能力。
在基礎設施方面,為補足區域間互聯互通的短板,將規劃研究內昆鐵路內江至宜賓段擴能改造工程,研究論證重慶至自貢至雅安鐵路,進一步完善路網;在縣域經濟建設方面,提出將培育全國百強縣(市)、區,實施縣城補短板強弱項工程;在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方面,提出將開展美麗四川建設試點,探索跨行政區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除了產業支撐,《意見》還發出政策“大禮包”,在財稅政策支持方面給出“真金白銀”支持舉措,包括支持四市3年內新增政府債券總額度不低于600億元,省統籌、市參與建立成渝地區中部崛起產業基金等。而在要素保障方面,也在土地、金融、審批、能源、人才等方面提出細化舉措。
受訪專家表示,支撐措施中明確提出增強改革發展動能,相比傳統的政策傾斜,改革可能會帶來更深遠的影響。《意見》明確,推進縣域集成改革試點,推動四市國家級園區納入省級管理權限集成授權范圍,深化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綜合改革試點。胡雯認為,從區域協同的實踐來看,打破現有的行政壁壘對地方仍然是個考驗,要推動政策落地實施,需要賦予地方創新突破的自主權力,通過“政府+市場”雙向發力,將發展要素更多更快向成渝中部地區聚集。(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寇敏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