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也有詩和遠方”
——走筆王家及其帶路人
最美人間四月天,我遇見了美麗的詩行。
星期天,鄰水縣作協文學小分隊來到王家鎮采風,讓文學的書香氣息與鄉村振興的宏大敘事同頻共振。在王家鎮黨委書記包安學的帶路下,一路上鄉村文化生活撲面而來,走進視野,震撼心靈。
王家鎮,在四川省廣安市,地處鄰水縣東北方向,夾在銅鑼山與明月山之間,幅員面積56平方公里,有8個村(社區)、人口2.6萬人,耕地面積2.5萬畝,主要種植油菜、水稻、玉米、蔬菜、柑橘等,是鄰水縣所轄鎮。
鎮雖小,卻是一處很有歷史文化味道的地方。
看油菜花,來王家
之前只知道在春天里看油菜花,要來王家,王家的油菜花是本地網紅打卡地。但我從未來過,這次來了才知道,那真是規模、氣派。站在龔家壩觀景平臺,極目之下是成片的油菜。現在花期已過,飽滿的油菜果壓彎了枝條,一番豐收景象。在路旁,我順手伸進油菜果林,掂了掂,好有沉重感,可以想象盛開時節,遍地開花、滿目金黃的景象是多么喜人而賞心,綻放的光芒是多么奪目而耀眼,穿梭于花叢的蜜蜂又是多么忙碌而甜蜜。
難怪“圓夢小康·幸福廣安”全國散文詩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王唐銀專門寫了鄰水的王家,在獲獎作品《甜蜜事業》一詩中感嘆:
“王家鎮廣闊的油菜地,花香起伏而纏綿,綾羅一樣散開,鄉野飄蕩著空靈之美。”
“一個蜂箱在風中伸出手,油菜花,在田野里寫下詩句,金色持續發酵——這個嶄新的養蜂人,又一次被芳香提起。”
“……”
“現在,花朵和陽光,都已露出甜蜜,通往致富的路,還在一點點加長……”
“王家鎮的鄉民們,都成了蜜蜂。”
“他(養蜂人)說:春天快要過去了,但春天每一年都會再回來一次。”
是的,王家的春天、王家的鄉民,像蜜蜂般勤勞樸實,每年都會如期而至,走向收獲。
王家的油菜,與別處不同,主要是制種,油菜種子品質好,油菜產量高、富含油,包安學說“能夠實現兩碗菜籽一碗油”。對半開,這真不簡單。我在農村生活過,母親說一般是一斤菜籽榨三兩油。
在王家,因地制宜,不是一句公式性的套話,而是實體性的行動。
王家,東邊是明月山,西邊是銅鑼山。這兩座山脈由東北向西南走向,然后輕輕地向中間靠攏了一下,形成一個不大不小的沖積盆地,這就是王家所在地。用老百姓的話說,就像個天然的“金盤子”。這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從早到晚,四面陽光。
包安學緊緊抓住這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想法大膽,出手利索,規劃在今年種植5000畝的基礎上,至2025年達到10000畝。
定心,定向
包安學以前在兩河鎮工作,后調到三古鎮工作,去年8月,一紙命令把他平調到王家鎮,心里多少還有點疙瘩。“開始有些委屈和埋怨,但從沒有懈怠,后來想通了,需要的是一個干事創業的平臺,到任一方,盡力做點有意義的事情,爭取不留罵名。”包安學如實說。
這個身材魁梧的漢子,心直口快,總是滿臉微笑,也很會收拾自己,上身白襯衣、下身藏青色西褲,腳穿黑皮鞋,一幅黑框透明眼鏡架在寬闊的鼻梁上,與國字型臉龐配合得恰到好處,顯得干練、利落,仿佛一切困難在他面前都能迎刃而解。
最初認識他,是一次接孩子放學(我們兩家的孩子小學同班),他自我介紹在縣政府辦工作,因他認識我弟,彼此之間便拉近了距離。后來,他到鄉鎮工作,我們偶爾會在大街上碰到,對他了解不深不細。但他給我的最初印象和日后點滴,以及朋友擺談,我認為他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想法的人,活得純粹,過得明白。
包安學經過自己短暫的思想斗爭后,便大膽出手,定心定向。
油菜雖然是王家發展的一個方面,但卻是王家鎮黨委政府整體布局的一個引領。一班人聚群力、容群智,謀劃出“一區引領、兩地示范、四庫拓展、八域開花”的發展布局(“一區”,指王家糧油種業園區,即油菜制種基地;“兩地”,指老街“明日見”柑橘基地、巖河千畝蔬菜基地;“四庫”,指大石橋水庫、黑炭溝水庫、合作水庫、松林水庫;“八域”,指新街社區、老街社區、峽馬村、松林村、寒安村、巖河村、雙龍村、會龍村),突出“1234”工作思路(圍繞鄉村振興一條主線,抓牢安全穩定、生態環保兩大重點,直擊基層黨建、社會治理、產業培育三大難題,實現基礎設施、鎮村面貌、行政管理、干群關系四大提升),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這為王家的發展定了向、明了航、有了望。
在良好機制下,村民種植積極性很高,幾乎都沒有空閑地,田邊地角都有油菜。“一斤菜籽賣到7元多,一畝就算產150斤,畝產收入就上千元,這樣的好事,誰不愿意干。”一位村民說。
教師出生的包安學,虛心好學,踏實肯干。面對那一坡坡油菜,他心里很有感觸,說就像當年教學生一樣,只要用心用情,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沒有種不好的莊稼,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站在西山坡觀景平臺,王家四面盡收眼底,一覽無余,這是王家的最高平臺。此時,天空萬里無云,碧空如洗,前后的明月山和銅鑼山看得清清楚楚。站在這個制高點,看得遠,多少會讓人產生遐想,眼前的土地被各種農作物點綴得像色彩斑斕的一幅畫。那是村民用雙手繪就的,那是他們的路上有個帶路人。
包安學說,今年縣委黃書記來王家調研,站在這個觀景平臺遠望,足足待了1個小時。我想,在那1個小時里,黃書記的思緒從這個點上肯定飛過了對面的明月山,山的那邊就是重慶。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這個大架構下,鄰水不斷發力,找準力點,其中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建設就是一例。
在鄰東北農旅文融合發展區建設三古王家油橄欖基地,這是縣上的布局。“安學到三古鎮任上,勤勉敬業,油橄欖成片推進,實現場鎮黑化及路燈亮化、環境美化,文化活動有聲有色,每次見面他總是滿懷激情說規劃,我回老家也經常聽到老百姓稱贊……”這是包安學的一位老領導、一位在市直機關現在轉任區縣行政主官的三古鄉友由衷的評價。
“進退流轉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崗位上能做多少實實在在的事。”老領導與他交流溝通后達成如此共識。
2022年1月19日,《廣安日報》以《鄰水縣三古鎮:黨建引領謀發展 凝心聚力促振興》為題對三古鎮進行報道。時年8月,組織上調整包安學到毗鄰的王家鎮任黨委書記,于他來說,有受命于危難之間之意。這也是他任鄉鎮黨委書記以來的第3次調整。
包安學任過4個鄉鎮的黨委書記,2018年在古路鄉,2019年撤鄉并鎮后到兩河鎮,后到三古鎮和如今的王家鎮。無論到哪,他都一樣努力去干。
使命在肩,唯有行者,才能抵達。
油橄欖,我還是第一回聽說和看到這種植物。在西山坡觀景平臺的坡上,包安學隨手指著路旁一棵樹說,這就是油橄欖。
據資料介紹,油橄欖又名齊墩果,栽種4至5年后開始結果,盛果期可長達100年。油橄欖有較高食用價值,同時兼有極佳的天然保健、美容功效和烹調用途,衍生出橄欖油、酒、醬油、醋、肥皂、美膚口、面條等系列產品,橄欖油甚至被譽為“液體黃金”。
王家鎮圍繞縣委思路和布局,規劃油橄欖基地總面積2000畝,目前完成核心區栽植650畝,2021年9月引進廣安市樂爾樂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啟動建設,計劃投資1000萬元。油橄欖基地充分利用荒山資源,實行種養立體開發,林下套種大豆、花生、蔬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不僅補充了橄欖基地土壤養分,也增加了業主和農戶收入,實現了土地的綜合利用。
油橄欖生命力極強,包安學說:“去年那么熱的天,油橄欖都沒被曬死。”去年夏天,川渝兩地接受了長達1個多月40度左右高溫的炙烤和考驗,很多樹都被曬死,而這坡上的油橄欖還活著。
抗日英烈陳紹堂將軍故居
2014年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中,川籍抗日英烈有12人,其中就有一位鄰水人。他是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7軍104師步兵指揮官陸軍少將陳紹堂。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陳紹堂隨第47軍出川抗戰,參加過太原會戰、同蒲路戰役、中條山戰役等重要戰役。
在鄰水縣城郊區靈寶山,有一處石刻“還我河山”。該石刻邊框長4米、寬1.2米,前有小字題款:“中華民國二十八年二月,歡迎抗戰軍人陳紹堂先生便道游此志感。”中間自右至左為“還我山河”4個字徑約1米的楷書大字,落款“張德敷題”。該題刻是四川軍民的抗戰宣言,也是對鄰水名將陳紹堂為收復祖國河山戰死沙場的永久紀念。其背景就是陳紹堂在抗日前線受傷送回大后方重慶治愈后,回到鄰水,受到家鄉人民的熱烈歡迎,時任鄰水縣長張德敷邀其作前線抗日報告,并攜游靈寶山。聽聞陳紹堂一席話后,張德敷心潮澎湃,當即留墨“還我山河”,刻石以作留念。
在包安學的帶路下,我們來到陳紹堂將軍故居,他邊走邊介紹。
我問:“陳紹堂有后人嗎?留下什么遺物沒有?”
他說:“陳紹堂沒有親生子女,養有一兒一女,犧牲時養子女還小,所以現在沒收集到他的什么物件。他養子女現居成都,早年還回來過,如今80多歲,年歲大了,也就再沒回來了。”
抬眼一看,故居雖有些凋零,但基本完好,整個塆成“門”字形。正面三間房屋,正中的堂屋是典型的川東木結構,兩邊是土墻房,其中右邊的已垮塌;左側有一間跟堂屋一樣的木結構,很有滄桑感,看樣子年代久遠,其余是石頭和磚混結構;右側也是磚混結構。整個塆現居住一戶同姓人。
在談到如何挖掘陳紹堂將軍故事以及對其故居的保護方面有何行動和打算時,包安學說:“目前是爭取資金,修繕房屋。我們已經聯系其養女,因為陳紹堂去世時,其養女和養子年齡較小,也沒有遺留物件。只能根據縣史志辦資料進行概述,加一些抗日救國元素。”
字里行間,流露出包安學對這個愛國主義現場教學點打造的思路和想法,懷著一份深深的家國情懷。
中國傳統村落
走進中國傳統村落,把我們驚呆了。
地選村在老街社區,走進桅幟灣一看,天啊,不得了!
典型的四合院木結構建筑,保存完好。有上下堂屋,上堂屋兩側有廂房,廂房有閣樓,東廂房的木質陽臺完好,西廂房的有些破損,只有伸出的一根根樓釬;下堂屋是通道,有側門。排水系統為四水歸池,通過暗道流出塆外。我老家塆上的老房子也是修的四水歸池,上下堂屋,但沒這個精致、氣派,并且現在無人居住,有些垮了。而這里還保存得如此完好。隨同的村民小組長說,這個房屋“有三百多年歷史了”,在上堂屋右側墻壁上掛著一塊金燦燦的招牌,上面印著“中國傳統村落地選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監制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字樣。
在這個塆前有一對我從未見過的巨石雕,幾乎完好如初,上有頂蓋、四個角,下有底座,中間為1米多見方的整石,四周雕刻有不同的精美圖案,如麒麟、鳳凰、神鹿、祥云等吉祥物,清晰可見。包安學說,這是桅墩,能修這個,說明這里出過了不起的人物,于是便滔滔不絕講起“九老爺”的故事……
《川東周末》題為《走進傳統村落 | 地選村:古建典范桅幟灣》的文章,對這個塆的建筑以及“九老爺”的故事有詳細介紹。
凡事都有來由。問“王家”地名來歷,包安學說是“湖廣填四川移民過來,王姓族人居多而得名”。
在談到對保護地選村這個傳統村落的思路或打算。他說:“先安排人員看護好現有房屋,組織翻蓋,擠出資金修整地面。同時,爭取項目支持,聘請專業設計單位設計,整體保護、修舊如舊、活態傳承,保護好傳統村落。”
在現場,他邊說邊跟隨同的小組長交代:“你空了到曾家溝去看下,那個塆整修得不錯,政府幫你解決車費。”小組長回答:“要得,那個地方我熟悉。”
因室內地板有小坑洼,包安學說這都要進行整修,馬上統籌運維資金,并特意跟小組長說:“不能把地面抄翻了用水泥打,還是用土方法,用傳統的三合土,用掌子掌。”小組長干脆地答道:“要得,這要用黃泥巴,空了我就去找土。”
車行中,路過王家的老街,我很驚喜,這里保存得也很好,幾乎沒有破損,沒有改變原貌,還是老建筑、老房子,川東典型的木結構,也有磚混結構,磚是青色,土窯燒制,現在是老街社區居委會所在地。在王家新場鎮拓建之前,這里一直承擔為王家人民服務的功能。后來,王家政府整體搬遷新街后,為了區別新場鎮,這里就叫老街,新場鎮的社區叫新街社區。兩條街相距還有點遠,方向都不一樣,新街在北,老街在南。這在鄰水是獨一無二的。
猛的讓我想起,老家街上十字口的那些老房子在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現在都沒了,取而代之的是鋼筋水泥樓房。
王家的老街為何保存得如此完好。包安學說:“老街改造了一些,一些基礎好的架子房,居民進行了翻修加固,經常維修,一些原住居民繼續居住,就這樣這個老街便留下來了。”
我細看了下,王家的地形圖恰如一只展翅飛翔的蝴蝶,新街在頭部,老街在腹部。這很有寓意。我仿佛看見了這只美麗的蝴蝶在兩山(明月山和銅鑼山)之間優雅地翩翩起舞,在前進的路上,頭部揚起的方向恰好是正北方。有腹部老街厚重的歷史文化支撐,這只蝴蝶會飛得更高更遠。
“王家也有詩和遠方”
包安學上任王家鎮黨委書記才8個月,對王家的昨天了然于胸,對王家的今天頭腦清醒,對王家的明天信心滿懷。
同去的從小生長在王家的原城北鎮區文辦主任、退休老同志王維說:“他是王家人民的福。”
從任鎮長算起,包安學與鄉村打了8年交道,深知泥土的芬芳,懂得如何向土地求發展、刨財富。
他走一路、干一路、亮一路,從2015年至2022年,每年都被縣上或市上表彰。無論是表彰為全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農村公路建設、脫貧攻堅、交通運輸、安全生產先進個人和疫情防控“擔當作為”先鋒,還是全市優秀鄉級河湖長、農業農村工作表現突出、實施“四大戰略”先進個人,他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坦然面對。他說,這些工作也好,成績也罷,只能說明過去,不代表今天和明天,這也只能說明過去自己做了一些實事,得到組織的認可和肯定,但自己還將一如既往,“在位一分鐘,干好六十秒”。
一位與包安學在兩河鎮共過事的同事說:“無論大小事情,包書記都喜歡親力親為,是一個認真干事的人,也是一個善于注重宣傳的人。每次到荊坪來檢查指導工作,他都要來便民服務站看望或慰問我們。”
之前荊坪是個鄉,2019年撤鄉并鎮劃歸兩河鎮管轄后,就更名為兩河鎮荊坪便民服務站,離鎮政府相對較遠。當年包安學調離兩河鎮時,老百姓都舍不得他走,一位老大爺說:“包書記是個好人,是個能人,我們舍不得啊!”
還有什么比這更珍貴的褒獎。俗話說,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百姓心中有杠秤。
問他在鄉鎮工作這么些年來最深的感受和收獲。他說:“主要還是辛苦,家庭照顧不到,工作壓力大,但干成事很有成就感。”
問現在呢,他說:“只要敢想、敢干,王家也有詩和遠方。”
是的,只要敢想、敢干,在任何地方都有詩和遠方。
包安學帶著詩一樣的激情在鄉村土地上揮灑行走,多少初心使命,都在鄉間小路上變成了落地生根的句句詩行,美麗了鄉村。
【作者簡介】
李洪峰,四川鄰水人,四川省小小說學會會員、廣安市作協會員,供職于鄰水縣人民檢察院。早期主要從事宣傳報道,2019年開始文學寫作。散文、小說、詩歌散見于《檢察日報》《中國改革報》《新疆日報》《北方新報》《華西都市報》《四川工人日報》《四川法治報》《重慶法治報》《廣安日報》《聊城日報》《達州晚報》《星星詩刊》《天池小小說》《廣安文藝》《文化廣安》《潾州文苑》等30余類報刊。有作品入選《正義的花朵》詩集、《“清白泉”杯全國清廉詩歌散文大賽獲獎作品選2019—2021散文卷》等書。獲第三屆中國·夏津椹果詩歌(散文)大賽詩歌組優秀獎、“清白泉”杯第二屆全國清廉詩歌散文大賽三等獎、《星星詩刊》“行走寬窄之間——精短哲理詩歌征文大賽”三等獎、首屆“濯錦杯”廉潔文學書畫作品創作大賽文學類二等獎等各類文學獎項20余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