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昂“教育力量” 四川走出民族團結進步新路
來自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的彝族小伙俄爾木乃,2014年來到成都市財貿職業高級中學校學習烹飪。通過努力學習,他考入四川旅游學院。今年9月,24歲的俄爾木乃回到成都市財貿職業高級中學校,成為一名烹飪專業教師。“老師們幫助我走出了大涼山,如今回母校,我也希望能教好學生,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
俄爾木乃所在的成都市財貿職業高級中學校,創辦于1957年。該校自2009年開始,已先后接收民族地區生源1500余人,累計培養了800余名少數民族學生。2021年,該校被命名為“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近年來,成都市財貿職業高級中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促進各族學生全面成長為導向,堅持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全面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2021年,該校承辦建立成都市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培訓基地,為來蓉工作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提供語言技能培訓,同時結合各族群眾需求和學校專業資源優勢,拓展法律法規、中華文化、就業創業等各類培訓。
“我們的馕餅很受成都市民歡迎,每天能賣出300張到400張。”來自新疆喀什的巴哈古麗正在培訓基地學習面點制作。她和丈夫在成都市金牛區開了一家馕店,孩子則在當地小學就讀三年級。她說,希望通過學習技術,豐富技能,把生意做得更加紅火。
金牛區民宗局局長馬莉介紹,基地通過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職業技能+N”的教學培訓,舉辦社區文化節,讓蜀繡、羌繡、唐卡、川劇等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培訓班課堂,以及組織學員參與各類體驗活動等途徑,持續增強各族群眾對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真正實現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命運相通。
近年來,四川重視教育這一關鍵領域和學生這一關鍵群體,持續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校園文化建設、教育教學、日常管理、隊伍建設等深度融合,建成逾130個省級以上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修建的汶川中學,由創辦于1964年的汶川縣威州中學等3校合并而成,是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學校之一。經過多年努力,該校硬件設施和信息化建設水平已位居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前列。回歸辦學以來,汶川中學高考升學率不斷攀升,從2011年到2022年,升本率從35.93%提升至81.23%。
“與城市中學不同,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民族地區普通家庭的孩子。學校肩負著讓學生走出大山的使命。”從業35年,汶川中學黨委書記龍紹明見證了學校重生的全過程。他介紹,目前該校有4500名學生,其中多數來自藏寨羌鄉。該校持續引入優質資源,不斷提升教育水平,多措并舉教育賦能,為民族地區培養了大批人才。
近年來,該校大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課堂教學中;推動學生學好用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傳承弘揚中華文化;加強陣地建設,推出“三基地一窗口”主題展,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等,不斷增強各族師生“五個認同”。
在美術教室,一堂別開生面的羌繡課程正在開展。學生們在美術老師明嵋的指導下,繪制著羌繡紋樣。初二7班的羌族學生余福星表示,通過“羌繡進課堂”等形式,能在課堂上學到傳統的民族文化,感到非常自豪。他希望能把這份傳統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一方面因為內容貼近生活,學生學習興趣高;另一方面是希望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并愛上我們的民族文化,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傳承和傳播民族文化。”美術老師明嵋曾在汶川中學就讀,2010年大學畢業后選擇回到母校任教。她表示,學校初中部少數民族學生占大多數,讓羌繡走進課堂是傳播民族文化的窗口。
近年來,四川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大力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持續促進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著力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夯實根基。(李平、曾梓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