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國際木結構古建筑大會成功召開
10月19日,以“守正創新 融合發展”為主題的首屆國際木結構古建筑大會和第十屆木結構產業大會暨第四屆中歐木竹結構產業合作論壇圓滿落下帷幕。本次會議由中國木材保護工業協會和成都市青羊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青羊區建筑行業協會、成都建工集團聯合承辦。來自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各相關企事業單位、專家學者及產業鏈企業代表等400余人參會。
在18日舉行的開幕式及頒獎典禮上,中國木材保護工業協會會長劉能文出席大會并致辭。他指出,木竹結構建筑能夠實現工廠化預制、裝配化施工,是典型的綠色低碳建筑,大力推進木竹結構建筑發展,對推動建筑結構多元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劉能文強調,推動我國木結構產業的發展,有兩點非常重要:一是加強科技創新,推動新產品、新技術在古建木結構建筑修繕保護上的應用。推動具有防火、阻燃、防腐功能的重組木等新材料在古建的運用,推廣新型木材改性技術,將傳統古建產業進行現代化改造。二是拓展材料來源渠道,要充分利用國產人工林木材、竹材資源,研究開發高性能木質結構復合材,為現代木竹結構建筑的可持續材料供給提供保障。
成都市青羊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吳奎向大會表示祝賀,并希望各位業內同仁,充分利用協會平臺,加強交流,深化合作,共同推動綠色化、低碳化的產業發展。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改革發展司副司長蘇祖云在致辭中表示,林業產業的發展承載著中央的厚望,擔負著滿足全社會對林產品多需求的重任。當前我國林業產業得到長足的發展,產值已超過8.4萬億元,全國許多地方涌現出成功的典型和模式,為下一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原副司長、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柴曉明表示木結構古建筑,作為中國傳統建筑的主要形式,其獨特的結構、技藝和美學價值,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匠心。目前,古建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保護好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的同時,實現其與現代社會的有機融合,賦予其新的生命。
瑞典駐華大使館經濟參贊Lennart Nilsson、奧地利駐華大使館商務參贊Manuela Sandler發表精彩發言,為行業發展出謀獻策。
上午的主旨報告環節,圍繞國內外現代木(竹)結構的創新與發展、木(竹)產業在鄉村振興發揮作用,以及工程復合材料創新應用等,與會專家做了精彩報告和交流研討。
作為大會聯合承辦方,成都興城集團黨委委員、副董事長,成都建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鳴琴在主旨報告中,圍繞成都古城更新與成都建工建設實踐主題,闡釋有機更新對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梳理成都古城更新的簡要脈絡以及成都建工投身其中的發展歷程,并分享作為立足成都本地的市屬大型建筑企業,在皇城、少城和大城三個片區更新中的具體實踐,交流了堅持成片化、體系化和系統化的更新思路和統籌籌劃、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的經驗,表示要以公園城市為引領,盡可能保護和保留體現城市特色的歷史文化風貌。他表達了集團打造成都城市更新首位企業的決心,并邀請國內外朋友攜手合作,對建工城市更新工作給予更多指導和幫助,使“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這一目標和夢想得以實現。
李鳴琴接受采訪。視頻來源:高寶濱
在“雙碳”戰略背景下,木結構建筑有更低的碳排放和環境影響,能有效促進建筑行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成都建工集團作為成都市屬最大的國有建筑企業,為推動木結構建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此次大會的承辦,旨在搭建一個分享經驗、交流技術、合作研究的國際性平臺,通過守正創新、融合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更強大的生命力,更多地走向世界。(向歡歡、陳禹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