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腳村醫”黃永劍:守護村民健康22年 用腳步丈量農村基層衛生事業
近日,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和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開展的“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之“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2023年10月月度人物候選人名單出爐,自貢市貢井區橋頭鎮增產村 “跛腳”村醫黃永劍上榜。
“黃醫生來啦!快進屋坐……”日前,在貢井區橋頭鎮增產村8組,雙目幾乎完全失明的村民余德仙,僅憑腳步聲就認出了來人是村醫黃永劍。
今年77歲的余德仙患有高血壓等多種疾病。每隔一段時間,黃永劍都會上門為他測血壓,隨時掌握他的身體狀況。“不錯,血壓很穩定,你一定要堅持吃藥哦。”黃永劍再三叮囑。
黃永劍是一名“80后”村醫,已駐守鄉村22年。因患病落下殘疾,兩條腿一長一短、走路一瘸一拐的他,這些年用腳步丈量村醫之路,穿爛了上百雙鞋,先后騎壞了3輛摩托車和1輛電瓶車,行程近8萬公里,用精湛的醫術守護村民健康,把人生最美好的年華獻給了最熱愛的農村基層衛生事業。
立志從醫
因病落下殘疾,少年長大后回鄉當村醫
“如果發生在現在,我不可能落下殘疾。”黃永劍回憶,上世紀90年代初,剛滿10歲的他出現腿部疼痛無力的癥狀,家人趕緊送他就醫,后被診斷患化膿性髖關節炎和敗血癥,雖經治療仍落下病根,被評定為肢體三級殘疾。
從一個活潑好動、無憂無慮的少年到走路一瘸一拐的殘疾人,黃永劍經歷人生劇變。也正因為此,他立志從醫,去改變“農村地區醫學不發達”的現狀。
另一個原因,則來自父親的臨終囑托。黃永劍的父親是上世紀60年代的高中生,自學中醫的他擅長針灸、拔罐,在當地小有名氣。臨終前,希望正在上初中的兒子黃永劍,長大后能和他一樣去治病救人。
2000年,黃永劍從自貢衛校(現為:四川衛生康復職業學院)畢業,成為橋頭鎮衛生院的一名臨聘人員。次年,經衛生院醫生推薦,他順利通過鄉鎮醫療系統統一考試,成為增產村衛生室的村醫。
“當時,村衛生室條件簡陋,共有4名村醫,到現在就剩下我一個。”黃永劍稱,原來的同事有的已經轉行,有的自己開藥房,只有他堅守到了現在。“想到熱心淳樸的村民,我心里舍不得。”黃永劍直言,“我走了,誰給他們看病呢?”
黃永劍本就是橋頭鎮增產村人,大多數村民都是看著他長大的,因此往往都直呼他小名“黃劍”。村里,幾乎每家每戶都存有黃永劍的電話,大凡小事總是第一個想到打給他。哪怕是手機、家電出了故障,風里雨里,黃永劍隨叫隨到。
治病救人
繞地球兩圈,他被村民視為“救命恩人”
“全村戶籍人口2430余人,常住人口1700多人,其中糖尿病患者51人,高血壓患者160人,當中又有17人血壓常年不穩……”黃永劍的大腦如同一臺電腦,什么時候上門診療,以及患者吃什么藥,有哪些生活習慣,他都一清二楚。因為精湛的醫術,他被村民視為“救命恩人”。
10月上旬,黃永劍接到增產村6組村民楊友芳打來的電話,稱自己兩天前吃紅苕“吃膈了”,出現嘔吐現象且無法正常排便。黃永劍根據自己多年從醫經驗,以及自己日常掌握的“患者年老多病、長期臥床”等情況,高度懷疑這并非普通積食,而是有可能危及生命的腸梗阻,于是趕緊幫她聯系車輛,將其送往醫院。事實證明黃永劍的診斷是正確的,通過努力,這名村民得到了及時救治。
同樣的,村民賴大姐也說:“我這條命是黃醫生救回來的。”17年前的夏天,黃永劍通過電話得知村民賴大姐被蛇咬傷后,背起藥箱就往她家趕。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山路崎嶇、加上心急火燎,一瘸一拐的黃永劍一路上不知道摔了多少跤。至今,賴大姐提起這件事時,都不忘對黃永劍一頓猛夸。
10年前, 村民馮婆婆從高處墜落,致全身多處骨折,后又因傷口感染引發敗血癥,被醫院下發了病危通知書。考慮到老人年事已高,家人將她接回家,開始準備后事……唯獨黃永劍沒有放棄。他不但多次上門為患者換藥、輸液、悉心護理,還手把手地教會了家屬一些簡單的護理知識。奇跡出現了,一只腳已經踏進“鬼門關”的老人病情一天一天好轉,最后奇跡般地痊愈。
黃永劍是村醫,更是村民的“家人”。由于村里多數青壯年外出務工,當留守老人發生疾病時,他還需要擔任“病人家屬”的角色,不但負責送院就醫、在告知書上簽字,還經常在病房陪床。
堅守在這方小天地,守護著全村人的健康,這是黃永劍永不變的初心。22年來,黃永劍行程約8萬公里,共計出診2400余次,救治患者7.2萬人次。由于兩條腿長短不一,黃永劍右腳鞋底磨損特別快,往往三四個月就要換上一雙新鞋;這些年穿爛了上百雙鞋、騎壞了3輛摩托車和1輛電瓶車。
完成轉型
從“治”到“防”,成村民健康守護者
近年來,隨著政府實施標準化衛生室建設,村民的就診環境得到極大改觀。衛生室里合理設置了診療室、觀察室、輸液室、藥房等,配置了針灸、血糖檢測儀等醫療設備。與此同時,“村醫”也從單純的治病救人向防治結合和公共衛生服務轉型,黃永劍因此成為了一名“家庭醫生”。
“環境、設備、身份在變,但醫者的仁心永恒不變。”黃永劍說,“‘轉型’意味著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黃永劍說,以前每個月需看上千個病人,現在一天僅有三五個,但盡管找自己看病的人數在大幅度減少,但工作量卻在增加,變得比以前更忙了:除了日常坐診、為每一位村民建立健康檔案外,還要對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結核病患者等進行健康管理,并開展疫苗接種、健康素養行動……
如今,黃永劍平均每天要完成10次以上的上門診療,背著他那裝滿血壓計、血糖儀,以及高血壓和糖尿病的藥品的醫療箱,一瘸一拐地走在鄉村道路上,讓村民們看病更有“醫”靠。
從“治”到“防”,農村基層醫療也邁出了一大步。不過令黃永劍苦惱的是,村民普遍缺乏基本的醫療常識,有的高血壓病人只要“頭不昏”就不吃藥,有些村民的藥物過期甚至是受潮發霉都舍不得丟。幾年前,村里一名50多歲的村民因沒謹遵醫囑,擅自停藥半個月后,突發腦出血不幸去世,這成了黃永劍心里抹不去的痛。
因此,開展健康教育如今成為了黃永劍必不可少的工作內容。他會不定期舉行各種健康知識講座,并通過微信推送或發放健康教育宣傳資料,增強大家的自我保健意識,預防疾病發生。
爭分奪秒
“跛腳”村醫在和時間賽跑
“子女的話可以不聽,但黃醫生的話不聽不行。”10月23日下午,正在茶館打牌的高血壓病人萬壽良,見到找上門來為自己檢測血壓的黃永劍時,偷偷把自己手里的煙滅了。
萬壽良去年臘月意外摔傷后,黃永劍隔三岔五便會上門幫他換藥,連拆線都沒有上醫院,因此為萬壽良省下了不少車費。“甚至流鼻血了,我都打電話給黃醫生,問怎樣止血!” 萬壽良說。
而今,黃永劍把自己的“診療室”開在了每一個重點關注人群的家里、開在了茶館和田野。10月23日,黃永劍上門診療時遇到了正在田里干活的村民馮付成,兩人就在田間地頭,以醫療箱為“桌”,放倒的鋤頭為“凳”,邊拉家常邊測血壓。
可最近幾年,細心的村民會發現黃永劍的腳步越來越跛、走得越來越慢。
疫情最緊張的時候,作為增產村僅有的一名村醫,黃永劍不但要到卡點值守,還要上門為隔離人員測量體溫,每天只能睡兩三個小時,一度嚴重失眠患上了焦慮癥。
去年5月,黃永劍被查出患有腦梗,開始出現記憶力減退,并且正在經歷一系列的病痛:由于兩條腿長期受力不均,股骨頭壞死;脊柱嚴重側彎壓迫到了心臟;髖關節變形,不但疼痛難忍,坐久了,不借助外力就再也站不起來……
黃永劍說,他這一生充滿了戲劇性,當年因患病致殘選擇從醫,現在又面臨因病情加重可能結束職業生涯的情況。“現在的我,其實正在和時間賽跑,即使最后贏不了,也要盡量為村民多做一點事。”
記者手記
“1553”,這是全市在崗鄉村醫生的數字。黃永劍只是他們中的一員。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默默奉獻、任勞任怨,心系群眾疾苦,關心群眾安危,用實際行動默默守護了老百姓的健康,成為了他們心中的“守護神”。所謂醫者仁心,大抵如此。(自貢網記者 張才 卜一珊 攝影 宋姿熠)
來源:自貢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