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2023職業教育論壇展區。 |
近日,以“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加快建設現代化職業教育強國”為主題的2023職業教育論壇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舉行。本屆論壇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網主辦。來自全國百余所職業院校的嘉賓圍繞“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 推進職教高質量發展”“強化多跨協同 高質量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營造良好氛圍 加快構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等話題展開研討與交流。論壇上,人民網發布《2022—2023學年全國職業院校產教融合創新實踐情況報告》,啟動職業院校互聯網“大思政課”共建機制,成立“全國融媒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編 者
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
教育部職業院校文化素質教指委副主任委員 朱愛勝
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要堅守“大思政課”課程屬性,推動思政課守正創新,豐富內容和形式、擴展育人主體和空間、整合育人資源和力量,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實現“小課堂”與“大時代”同頻共振。
針對當前“大思政課”建設存在的問題,需加強“1+4+N”“大思政課”圈層體系建設。“1”即建強內圈層:思政必修課,緊扣新時代的理論和實踐豐富教學內容,探索“問題—研討—展示—引導—體驗”教學法,提升教學質量;“4”即建優中圈支撐層:思政選修課、思政專題大課、思政實踐課、思政VR體驗課,構建特色課程群,拓展實踐基地,增強數字化賦能;“N”即建好外圈輻射層:課程思政、網絡思政、日常思政、環境思政以及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等,形成開門辦思政課的良好局面。
培養造就更多大國工匠
工人日報社副總編輯 趙巧萍
我國職業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了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他們活躍在生產一線和創新前沿,成為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以及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今年6月,《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正式實施。與此同時,各種產教融合的新模式也在不斷探索中,這將統籌解決人才培養和產業發展“兩張皮”的問題,推動產業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觀察眾多大國工匠的成長軌跡,很多人起步于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是技能人才的搖籃,也是“大國工匠”的搖籃。由中華全國總工會等主辦的“大國工匠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已舉辦4次,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暨大國工匠論壇已連續舉辦兩屆,各省份和各行業也已開始定期評選工匠中的優秀人物。各項評選及表彰活動必將潛移默化地對技能人才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也為踐行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王文梅
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關鍵要在“產”“管”“導”上下功夫。
“產”出職教改革新動力。要緊扣地區產業鏈布局專業鏈,推動職業教育特色化辦學、標準化培養、品牌化運作,讓職教改革與產業發展同向同行。以呼和浩特市為例,依托“六大產業集群”建設,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平均用工人數增長了12.4%,僅新能源運維領域就創造了約4000個崗位。
“管”出校企合作新模式。政府要嚴格落實“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政策,同時爭取將一批行業龍頭企業納入“1+X”證書考核評價體系,負起教學培訓、考核評價之責,培養真正滿足企業需求的“大國工匠”。
“導”出職業教育新共識。要以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實施為契機,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的宣傳解讀,挖掘基層技術技能人才的先進事跡,推動形成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濃厚氛圍。
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
四川護理職業學院院長 張先庚
市域產教聯合體是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區域產業發展、現代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要持續做好產教城深度融合。建立市校共建機制,推進以政府為主導的“政校行企”一體化模式,加強統籌管理與規劃。綜合考量人口、產業、教育狀況,加快職教資源、城市布局、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統籌管理與規劃,強化高效管理保障。制定相關政策、明確職責分工、完善考核體系,搭建產教融合智慧化管理平臺,落實人財物保障。發揮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四方合力與優勢,優化政策機制,建立多元協同、共建共管的治理、考評與保障體系。
近年來,四川護理職業學院聚焦“一老一小”特色,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融合新生態;主動融入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創新校企共建合作模式和多元育人機制,推動成渝雙城經濟圈現代護理職業教育聯盟等快速發展。
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黨委書記 曹 紅
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提出:“支持內蒙古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建設。”作為一所有著百年歷史的學校,我們有責任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推進內蒙古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方面展現新作為。
一是堅持職業教育定位,面向區域產業和中高職教育發展需要,緊扣自治區和呼和浩特市產業結構發展布局,動態調整專業結構,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強化社會服務,開展國際合作辦學,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形成學院辦學特色。二是建設現代產業發展需要的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專業,培養適應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三是圍繞區域和產業一線需求開展科學研究、技術服務與職業教育理論研究,舉辦繼續教育、開放教育,開展企業職工及社會人員技能培訓。
激發職業教育新動能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蘇海勇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科教融匯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時代要求。科教融匯必須找準“科”與“教”的契合點。在辦學格局上,堅持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并重;在教學改革上,堅持科研與教學互動;在生態構建上,堅持平臺與機制一體。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堅持“小城市、大職教”理念,完善“構建一個模式、打造四類平臺、促進三個轉化、創新五個機制”的發展體系。學校探索實施“三對接、四融入、五位一體”技術技能創新服務發展模式。聚集優質資源,構建起國家、省、市、校四級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體系。發揮科研反哺教學的作用,實施“三個轉化”。通過創新科研和社會服務管理、評價、激勵、成果轉化、反哺教學“五個機制”,充分調動教師開展科研和社會服務的積極性。
培養學生求新善學的優秀品質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院長 宋 磊
職業教育是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環節,與經濟社會發展共生共長,關系到科技創新、技術發明等能否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當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科技日新月異的變革,對職業教育的專業布局、人才培養目標和模式不斷提出新要求。
職業教育的高質量是產業和市場認可的高質量。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在遵循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的基礎上,與產業同頻共振、深度融合。學院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既讓學生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儲備,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又兼顧對新工具、新技術、新工藝的訓練,培養學生求新善學的優秀品質。學院在元宇宙、虛擬數字人等新領域不斷探索創新,以現代科技“活化”傳統技藝,努力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加強人才的職業能力培養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梁 裕
質量是衡量職業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標準。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過程中,職業能力是聯系校企的重要紐帶。職業院校作為專業人才的供給側和輸出方,必須要考慮人才需求側的用人需求,警惕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的問題,將職業能力培養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首要目標。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以“小切口、定位精準、精耕細作、改革創新”為思路,聚焦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引入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開發人工智能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數字供應鏈產業等專業課程體系,利用數字技術賦能教學過程,提升關鍵領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聚焦產業共性技術研發,打造科技創新高地,加強技術、人才、項目等關鍵要素保障,以技術革新為突破口,推動科技創新資源從“聚合”到“聚變”。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重慶開放大學(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黨委書記 郭 慶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新時代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高職院校要著力探索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新模式和新路徑,提升職業教育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貢獻度。
學校充分發揮重慶開放大學和重慶工商職業學院“兩塊牌子、一套班子、一體運行”優勢,堅持“辦百姓身邊的大學”。學校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主線,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試點,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推進職業教育與開放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發展,形成“一體多元三融合”辦學模式,服務終身職業發展。學校作為“互聯網+”職業教育的先行者,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主動進企業、進社區,將各類學習成果貫通起來,用數字化為教育注入新價值。
注重育德與育才相統一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向家文
當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模已占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職業教育對此要牢牢把握。有些高職學生表現出思想活躍、接受新生事物快、對實踐項目熱情高,但理論基礎有待加強、學習自主性有待提升等特點。因此,學校各項工作都應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注重育德與育才相統一,打造思政工作的有效載體和途徑。
結合辦學特色和學生實際,學校提出“高職特點、時代特征、水利特性、長江特質、學校特色”的思政育人模式,開設“故事長江”思政選修課,建設思政理論課仿真教學體驗中心;圍繞“唱好‘長江之歌’”等主題組織思政、語文、藝術教師同上一堂課。學校以學生快樂成長、健康成人、順利成才為目標,真情關心學生,真心幫助學生,讓學生感受到關懷和呵護,增強對自己的信心、對未來的希望。
培養德技兼修的工匠型人才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 陳泉淼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職業教育作出了新部署,堅定了職業院校繼續探索產教融合的信心。高職院校要著力打造“工匠搖籃”,努力培養德技兼修的工匠型人才。
要構建基于工匠精神培養的工作體系,深化產教融合,發揮好學校與企業育人“雙主體”作用。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通過打造教學創新團隊、科研創新團隊等3類團隊,推進高水平“工匠之師”隊伍建設,已培育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等省部級以上人才40余人;通過將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探索工匠型人才培養新路徑,培養了大批榮獲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的優秀畢業生;通過探索發展多元校企合作模式,已吸引120余名企業能工巧匠常駐學校進行教學實訓,應屆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達到98%以上。
培養新時代卓越技術技能人才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 龔小勇
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與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連。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要聚焦社會的發展變化、技術的更新迭代、產業的轉型升級,緊密圍繞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教學模式、層次體系等方面,持續探索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
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就是要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培養高技能人才是高職院校的重大任務。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實施“卓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計劃”,為學生開出個性化成長清單。構建通專融合的“2平臺+3模塊”專業群課程體系,形成專業可選、課程可選、進度可選、增量學習“三選一增”個性化課程教學實施機制,培育了世界技能大賽冠軍、全國技術能手等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為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
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 聶洪臣
農業職業院校要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更好的人才與智力支撐,探索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有效載體和模式,實現校地“同頻共振”,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要跳出“學院”辦農職,創新校企政協同發展的路徑和機制。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融合各界資源,建立了“人才共育、資源共享、過程共管、成果共用、多方共贏”產學研合作機制,創新“農學結合、育訓并重”人才培養模式。學校重點建設五大專業群,培養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精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復合型人才,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深入推動科教融匯。學校與多家單位合作,聯手打造了3個農業類國家級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4個國家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4個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
校企合作助推職業教育發展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黨委書記 金楊華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對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做到資源共享、共育人才,是職業教育理念與企業實踐相結合的時代發展需求。
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圍繞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開展了探索和實踐。2008年起學校組建訂單人才培養的銀領學院,以訂單培養為載體,構建校企育人平臺。近年來,學校緊密對接現代金融、數字國際貿易等產業鏈,與多家金融機構共同牽頭成立全國普惠金融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探索構建產教融合促發展新生態。
學校實施“五金育才強基工程”,建設普惠金融、智能財務等10余個產業學院,為構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助力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貢獻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28日 1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