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熱詞出爐 科技成色十足
“熱詞”即熱門詞匯,是在一定時期內,在社會大眾中廣泛使用和流行的詞語材料,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新鮮感和活力,既豐富了社會話語表達,又在一定程度上折射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時代風貌。
近日,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等聯合主辦“漢語盤點2023”揭曉儀式,發布年度熱詞,包括2023十大流行語、十大網絡用語、十大新詞語。仔細審視這些熱詞,人們就會發現其中有相當比例與科技有關,通過它們可以感受到中國社會濃郁的創新氛圍和蓬勃向上的活力。
彰顯信息科技空前活躍
當今時代,信息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特別是洶涌澎湃的數字化浪潮、方興未艾的人工智能,以空前的廣度和深度影響和變革著人們的生產和社會生活方式,并給公眾語言表達上打上深深烙印。在入選的三類年度熱詞中,我們可以發現,與去年相比,來自信息科技領域的顯著增多,從3個增至5個,它們是“數字中國”“大語言模型”“數智生活”“生成式人工智能”“百模大戰”。
這5個熱詞可以分為兩組,第一組為“數字中國”,充分反映了中國在2023年信息科技特別是數字技術創新、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經濟、數字政務等取得的成就。第二組包括“數智生活”“大語言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百模大戰”,充分反映了數字化推動智能化應用,對人們社會生活帶來的深刻影響,折射智能化應用的具體領域即生成式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的爆發式突破及給諸多行業的深刻影響。
“數字中國”是中國學者針對國際上提出的“數字地球”提出的概念,最初是指以遙感衛星圖像為主要技術分析手段,在可持續發展、農業、資源、環境、全球變化、生態系統、水土循環系統等方面對中國進行科學高效的管理。在本世紀之初,福建省就提出建設“數字福建”,為數字化和“數字中國”建設做了早期探索。2015年,第二屆互聯網大會首次正式提出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的倡議并賦予其全新內涵,將建設“數字中國”定位為中國國家信息化的發展戰略,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重要途徑和重要內容。彼時,“數字中國”這一概念經媒體廣泛報道開始“出圈”,逐步成為人們所熟知的社會話語。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數字中國”的戰略。2021年3月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專門設置“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章節,并對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營造良好數字生態作出部署。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要迎接數字時代,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帶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變革,在數字化發展浪潮中把握新機遇、應對新挑戰、塑造新優勢。
2023年,“數字中國”建設領域大事頻仍,取得豐碩成果,成為各類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等關注的重點、熱點。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無疑是有關國家數據局的新聞。3月7日,根據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國家數據局組建,主要負責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統籌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等。在此數月之后,國家數據局揭牌,標志著國家治理現代化邁上了新臺階,有利于統一領導和協調數據資源管理,提高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的效率和效果,為“數字中國”建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有利于加強數字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推動數字技術和各領域千行百業的深度融合,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這一年,“數字中國”建設不斷迎來重磅利好政策支持。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確定了到2025年“數字中國”建設發展格局,提出了“到2035年數字化發展水平進入世界前列”,并規劃了分項具體指標。各地紛紛行動起來,推出一系列“數字中國”建設重大項目,匯聚成建設“數字中國”的強勁力量。比如,北京加快推進“雙千兆城市”建設,新增5G基站1萬個以上,全年新增千兆以上寬帶接入用戶約20萬戶,進一步筑牢數字底座。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立政務服務效能提升常態化工作機制的意見》。近日,國家數據局會同有關部門印發了《“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必將激發“數字中國”建設新動力。12月,全國首部突出數字化提升政務服務效能的省級地方性法規《廣東省政務服務數字化條例》發布,推動政務服務從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向法治化縱深發展。
關于“數字中國”建設取得的最新成就,國家網信辦于5月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進行了總結,指出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突破50萬億,占GDP比重提升至41.5%;中國數據產量達到8.1ZB,占全球數據總量的10.5%。
2023年被稱為人工智能元年,AI取得的突破性創新,使未來學家描繪的夢幻生活場景加速成為現實,由此創造并帶火了相關詞匯。當年初,上線僅兩個多月的ChatGPT收獲過億活躍用戶,充分展現了其背后技術的威力和魅力,該技術就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其原理是基于深度學習,特別是神經網絡技術,通過分析大量的訓練數據來學習數據的分布和模式,然后利用這些學習到的模式來生成新的數據。“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僅可以生成高質量的文本,還可以完成圖像生成、音樂創作、視頻生成等任務,由此開發出類似ChatGPT、適用于某一領域和場景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產品。中國是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熱土,一些本土公司很快發布了第一批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人工智能大模型產品,如百度公司的文心一言,科大訊飛公司的訊飛星火、阿里云公司的通義千問等。據報道,截至2023年10月,中國已經發布了超過200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品,它們基于算法、數據庫、算力等展開競爭。這種局面被輿論形象地稱為“百模大戰”。
人工智能大模型產品給社會生產和數字經濟帶來的變革還有待進一步觀察,但是給社會生活帶來的便捷已經清晰呈現出來。通過手機等智能終端工具,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與人工智能大模型互動,獲得信息服務或者進行數據處理,包括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語言翻譯、文本生成、推理分析等,并與近年來日漸成型的智能家居系統相融通,為人們營造如影隨行、無處不在的“數智生活”新體驗。
記錄空間探索豐碩成果
有兩個空間探索領域的詞匯入選2023熱詞榜,它們是“神舟十七號(神十七)”和“墨子巡天”,彰顯了中國空間探索領域取得的突出創新成就和獲得的超高關注度。
天宮空間站是中國旗艦航天工程之一,是舉世矚目的太空基礎設施、中國航天強國建設的一座豐碑。神十七是中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階段實施的第二次載人飛行任務,與之前的載人航天工程任務相比,實現多個首次,圈粉無數。
神十七首次成功完成了中國空間站艙外試驗性維修作業。2023年12月21日14時許,神十七航天員開始實施第一次出艙,承擔的是中國天和核心艙太陽翼修復試驗等任務,這是中國航天歷史上第一次執行此類任務,具有重要標志性意義。14時10分,身著紅色艙外航天服的航天員湯洪波打開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出艙門順利出艙,而后登上機械臂轉移至核心艙太陽翼的相關作業點位,進行巡檢和修復作業。隨后出艙的航天員唐勝杰,身著藍色艙外航天服,在艙壁自主攀爬轉移,輔助觀察,配合湯洪波開展艙外作業。航天員江新林在核心艙內負責操控機械臂,提供支持。同時,地面科研人員密切配合他們作業。經過約7.5小時連續奮戰,本次出艙任務圓滿完成。該任務的實施過程如同扣人心弦的太空科幻大片,通過各種傳播渠道,真切地呈現在人們眼前,成為很多人在2023年最深刻的記憶之一。
神十七首次由第二批航天員帶領第三批新航天員執行太空飛行任務,創下中國航天員乘組平均年齡最小紀錄。乘組指令長湯洪波出生于1975年,是中國第二批航天員,也是第一個重返“天宮”空間站的航天員。乘組成員唐勝杰和江新林分別出生于1989年12月和1988年2月。作為第三批航天員,他們都是首次執行飛行任務。由三人組成的中國空間站“青春天團”成為2023最耀眼的飛天英雄。
如果說艙外試驗性維修作業是神十七的“硬核”科技大片,那么“天宮”蔬菜采摘秀則是最有煙火氣的溫馨瞬間。12月初,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神十七航天員在“太空菜園”采收的畫面:湯洪波和隊友站在迷你“太空菜園”旁,把長勢喜人的綠油油蔬菜采收下來。湯洪波還摘下菜葉直接入口品起來,興奮與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的確,在沒有晝夜更替的微重力環境下,中國航天人喜獲豐收,充分彰顯了過硬的太空生物技術能力和再生生保能力,值得引以為傲。
2023年9月17日,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鎮海拔4200米的賽什騰山上,一只目光深邃、視野開闊的觀天之眼開始看向蒼茫無垠的太空。這只眼就是大視場巡天望遠鏡。為了紀念2000多年前首次發現光線沿直線傳播原理的“世界光學第一人”墨子,中國科學家將其命名“墨子巡天望遠鏡”。它啟用當年,就以如炬的目光捕捉到眾多天文事件,記錄下動人心魄的宇宙畫面。“墨子巡天”也因此成為近年來首個進入年度熱詞榜單的天文領域的詞匯。
觀測并記錄下距離地球約250萬光年的仙女座星系是墨子巡天望遠鏡的成名之戰。仙女座星系是距離銀河系最近和最大的旋渦星系,其結構特點和金屬豐度與銀河系相近,是探索銀河系及同類星系形成與演化的理想研究對象。作為北半球光學時域巡天能力最強設備,墨子巡天望遠鏡借助強大的巡天能力,能夠實現每3個晚上巡測整個北天球一次。墨子巡天望遠鏡最終通過共計150次曝光得到的照片疊加合成,獲得了仙女座星系照片,揭示了該星系及其周圍天體的明亮至暗弱星光分布特征。
截至2023年底,墨子巡天望遠鏡已經拍攝16500幅圖像,并在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伽馬暴、變星和小行星監測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早期科學成果,獲得6萬多顆小行星的20萬次位置觀測數據,新發現近地小行星4顆。未來,該望遠鏡有望在高能時域天文、太陽系天體普查、銀河系結構和近場宇宙學等領域取得突破性原始創新成果。
見證社會發展深刻變革
與傳統社會緩慢或近乎凝滯的慢節奏不同,當今社會的發展變化可謂日新月異,在新科技革命推動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可感知的速度不斷提高,由此推動社會生產關系不斷演進。正是在這種環境和背景下,進一步增強自覺性、發揮能動性,大力推動科技變革和社會生產力不斷躍升,促進社會生產關系和諧發展,日益成為社會共識和追求的共同目標。由此不難理解,為什么“新質生產力”這一頗具學術色彩的表達一經提出,就引起廣泛共鳴,并迅速傳播,前者更是成功躋身2023熱詞榜單。
對“新質生產力”,相關領域專家進行了深入解讀。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張占斌認為,新質生產力是代表生產力演化過程中的一種能級躍遷,是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以高效能、高質量為基本要求,以高新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征、以新產業新業態為主要支撐。新質生產力中的“新”,指的是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領域、新動能;新質生產力中的“質”,指的是物質、質量、本質、品質。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趙振華撰文指出,形成新質生產力不僅要依靠科技創新,特別是具有巨大潛力的基礎科學、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創新,而且還要形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良好生態和合理機制,更好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合力。
在解讀“新質生產力”時,很多專家聚焦生產力的能動要素即勞動者,指出勞動者的高新科技化、勞動對象高新科技化、勞動資料高新科技化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由此,人們就自然地聯想到2023年的另一個熱詞——“新職人”,從這類人群身上,人們能夠看到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型勞動者應具備的某些素養和特征。
“新職人”一詞被認為產生于“2023知乎發現大會”,而后迅速成為流行語。該詞沒有嚴格定義,一般是指在某個領域具有相應知識、經驗和技能的從業者。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是信息科技領域的專才,從業于云計算、大數據、AI等數字經濟領域,被視為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紅利。
對“新職人”,一些機構給出群體畫像,認為他們普遍擁有良好的教育和職業背景,主要從事高科技行業和相關服務業,具有較高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追求在工作和生活中實現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有望逐步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
折射社會風貌蓬勃向上
科技名詞也稱科技術語,是科技信息交流與知識傳播的載體,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和專業性,往往在某一專業領域內傳播。然而,一些科技名詞經過媒體傳播后也迅速“出圈”,成為社會話語甚至成為耳熟能詳的公眾口頭語言,豐富了公眾語言表達,2023年度熱詞榜中的“多巴胺穿搭”和“核污染水”就是其中的例子。
“多巴胺”是英文Dopamine的中文翻譯,是一種腦內分泌物,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沖,傳遞興奮及開心的信息,控制人的情欲等。因此,時尚心理學家道恩·卡倫把運用鮮明顏色、飽和度較高的、明媚有活力讓人感到輕松愉悅的服裝搭配叫作“多巴胺穿搭”。
從2023年夏天開始,“多巴胺穿搭”在中國如一陣旋風,不僅吹進時尚界,而且在社會大眾尤其是大城市青年人中掀起一股著裝潮流。一時間,亮黃、莓紅、果綠、粉紫……風格多元的“多巴胺穿搭”出現在很多城市的街巷、公園、商場、校園等場所,整個城市和社會似乎都被鮮亮、繽紛的服飾色彩和樣式感染,充滿蓬勃向上朝氣。不僅如此,“多巴胺穿搭”所傳遞出樂觀、豁達和開放的精神很快從服飾領域擴展到飲食、家居、旅游等方方面面,形成了注重情緒價值的“多巴胺+”系列,包括“多巴胺飲食”“多巴胺景區”“多巴胺課堂”“多巴胺城市”……各類達人也紛紛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 “多巴胺+”生活攻略。
“核污染水”出現在熱詞榜上當然與“福島核事故污染水排海”事件密切相關。2023年8月,日本不顧國際社會普遍質疑和有關國家強烈反對,單方面強行啟動福島核事故污染水排海,引起國際輿論的廣泛關注,“核污染水”很快成為媒體報道和公眾討論的高頻熱詞。人們通過各類媒體,了解“核污染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了解其與“核廢水”之間的不同點,認識其排海后對海洋環境可能造成的危害。
作為一個熱詞,“核污染水”記錄下我們在2023年關心海洋環境、守護地球家園的努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