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余人參與、歷時18年編纂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歷代繪畫大系”
薈萃千年丹青 呈現原作神韻(講述·賡續歷史文脈 譜寫當代華章)
“大系”文化工程編纂出版的部分書籍。 |
“大系”編輯團隊在討論文稿編纂工作。 |
“大系”專家團隊在比對打樣稿顏色。 |
“大系”監印人員在印刷車間看樣。 |
由浙江大學、浙江省文物局編纂出版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批準、高度重視、持續關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項規模浩大、縱貫歷史、橫跨中外的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截至2022年年底,“大系”文化工程先后編纂出版60卷226冊,收錄海內外263家文博機構的中國繪畫藏品12405件(套),涵蓋絕大部分傳世國寶級繪畫珍品,生動呈現赫赫先秦、大漢雄風、盛唐氣象、典雅宋韻和元明清風采。
從浙江大學出版社的樣書庫房出發,“大系”成果逐漸為世人所知。其背后則是“大系”項目組的十八年如一日,老中青齊上陣,海內外專家學者、工作人員一撥又一撥接力;前后500余人參與才成就了這場“文化長跑”……
2022年,由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署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共同主辦的“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成為持續一年多的現象級展覽,總參觀人數近400萬。穿越千年的丹青、散落全球的國寶通過高清打樣圖像匯聚一堂,《千里江山圖》《富春山居圖》等歷代繪畫經典,從歷史中“走出來”,在光影中“活起來”……
當前,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畫院支持,浙江大學、中國美術家協會等共同主辦的“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主題展——‘久久為功’品讀書畫中的中華文脈”在中華世紀壇展出;通過展出畫作出版打樣稿、出版物、文獻等展品,觀眾得以飽覽古人讀書時的鮮活神態,體會歷代讀書風氣的變遷……
收 集
“讓世世代代的讀者都能通過圖像,感受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
對于浙江大學而言,從沒有收藏一幅清代以前的繪畫,到集萬千之力完成“大系”,這“從零到一”的突破可謂困難重重……
“浙江有幾件宋畫?”“為什么是你們在做這件事?”……項目啟動之初,外界有一些質疑“大系”項目組的聲音。
“宋畫價值舉世皆知,浙江只在杭州博物館、黃巖博物館等藏有幾件,而且真偽待考,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任務緊迫!”金曉明是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研究員,也是最早進入“大系”采集編纂團隊的一員。
2005年,“大系”的編纂從《宋畫全集》開始。“首先,要弄清宋畫都在哪里。”說起搜集過程,金曉明用“大海撈針”來形容,“全世界有100多家文博機構藏有宋畫,很多資料只能零星地去展覽圖錄、學者文章中找,找到后再把它們一一‘撈’出。”
整理好文獻目錄后,真正的困難是取得散落在海內外的260余家文博機構的授權。將繪畫作品轉換成圖像、出版物,涉及文物保護以及知識產權,每一件作品都要得到收藏單位的書面授權。
“不少博物館在我們發去書面申請函后就沒了下文,需要反復做工作。”金曉明說,由于宋元及以前的畫作少,文物級別高,作品是稀世珍寶,每打開一次,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秉持“應收盡收”原則,登門拜訪每家博物館成了常態。登門時,要向對方說明項目意義,以及如何保障文物拍攝安全,“想盡了千方百計,說盡了千言萬語”。
金曉明回憶,收集《女史箴圖》的過程就幾經周折:《女史箴圖》原作已經佚失,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作品一般被認為是1400年前的唐代摹本。該作畫心有12段,如今存世9段且風化嚴重,且其畫心、題跋及清代畫家鄒一桂所繪《松竹石泉圖》被分成三卷裝裱。隨后,項目組與大英博物館反復溝通,得到對方有力支持,《女史箴圖》存世部分以完整面貌呈現。
有關作品的拍攝過程反復且艱辛。“‘大系’對圖片要求較高,大英博物館方面不厭其煩,配合我們多次進行拍攝,最終取得了滿意效果。”金曉明說。
2020年夏天,項目組收到英國大英博物館的郵件,發來的是鄒一桂的《松竹石泉圖》。這幅圖畫在東晉畫家顧愷之名作《女史箴圖》(唐摹本)卷尾。在電腦里,圖像編輯可以將《松竹石泉圖》與《女史箴圖》前卷的數字圖像完整地拼合在一起,“大系”終于將這件作品現存的所有圖像全部采集拍攝完成。
作為一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還要考慮如何以高技術標準來完成每件畫作的拍攝和轉換。“如果開始時標準不高,后期彌補的難度很大。”在金曉明看來,編纂工作是一個動態過程,若發現有問題的作品或者漏掉了哪件作品,都要不斷調整方案。
有一次,團隊在國外一家博物館拍攝一幅元代繪畫作品,對方專家對作品年代存疑;團隊便放下手頭工作,同專家一起對比研究,最后達成共識:作品是仿品,便放棄了拍攝。
“絕大部分作品的采集工作由我帶隊,團隊3人帶著近百公斤重的設備在國外與上班族一起擠電車;有時怕碎石路震壞設備,只能手提肩扛。有一天深夜,我們還被突發的地震搖醒……”金曉明回憶。
“大系”意義何在?金曉明說,從古至今,繪畫尤其是寫實繪畫,是最直觀的圖像文獻,反映并記錄著當時的社會狀況、歷史現實,又表達著作者的情感觀念、家國情懷,“‘大系’旨在建立平臺,讓世世代代的讀者都能通過圖像,感受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
這段日子,金曉明受邀參加面向中小學生的普及教育活動,“我們想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為孩子們講述名畫背后的故事,希望他們能懂得‘大系’的深遠意義。”金曉明說。
編 纂
“可以說是‘與有榮焉’,項目凝結了集體的智慧”
在浙江大學出版社見到編輯葛玉丹時,她正在審讀《宋畫全集》第九卷——俄藏黑水城圖像卷的內容……
2014年,葛玉丹頭一回接觸“大系”,第一項任務便是協助總編輯完成《元畫全集》的結項驗收。2015年,項目啟動第三輪在全球范圍內采集高精度中國歷代繪畫圖像資源的工作,她被緊急征召入組,參與“大系”編輯出版。
提及這段經歷,這位經驗頗豐的編輯也會面露難色。“從《宋畫全集》到整部‘大系’,總入編圖像從827件(套)增加到12405件(套),出版規模也從23冊擴展至226冊。”她說,“加之編纂體例調整,困難更多。比如,概述和作品說明的增加,就意味著撰稿人要從上百位增加至數百位,工作量也隨之增加;題跋、印章釋文的增補,也對工作人員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葛玉丹坦言,項目最為耗時耗力的是對文獻的核查與辨識。比如,《明畫全集》中某冊頁內容涉及28位畫家,學術助理和編輯要根據各頁題跋和印章確定作者信息,再通過查閱文獻調研畫家情況,最后在參考其他權威圖錄的基礎上,將畫作根據作者及題材信息排序……定稿涉及編、審、校環節10余人。像這樣的編纂工作,葛玉丹和同事們習以為常。
“必須嚴謹,我們力求把每冊圖書的編校差錯率控制在低于萬分之0.25。”葛玉丹說,“名家名作還好說,因為文獻多,容易核查;面對許多不知名甚至佚名的畫家畫作,工作就難多了。”
“大系”以畫為本,收錄的每幅古畫力求在筆墨神韻等方面最大程度地接近原作。葛玉丹說,為確保印刷精美,項目組針對墨色斑駁灰暗、畫面起皺甚至碎裂的作品圖像,在拼圖、勻圖、調色過程中,多輪校色,反復打樣,一件作品有時會花上個把月時間,有些還要趕到館藏地或展覽現場去比對原作。
參與“大系”編纂多年,葛玉丹稱自己很自豪,也很幸運。“可以說是‘與有榮焉’,項目凝結了集體的智慧,也讓我浸潤其中,得到成長。”
在國家博物館舉辦成果展時,葛玉丹特意同家人去了趟北京,在現場親身感受“大系”的魅力。她觀察到,眾多觀眾看得格外仔細投入。“展覽很震撼!我想這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吧。”有觀眾這樣說。
傳 播
“讓更多年輕人愛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近期以來,“大系”的成果以展覽形式陸續跟觀眾見面,供大眾近距離品讀;作為項目專家,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何歡歡參與其中,忙得不亦樂乎。
何歡歡加入“大系”項目組的時間不長,但不管是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成果展還是其他展覽現場,總少不了她講解的身影。
何歡歡的研究方向是中國傳統哲學,看似與“大系”工作關系不大,緣何參與其中?“許多畫作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參與項目,跳出文本做研究,我的思路會更廣闊。”她說。
為此,何歡歡花費近兩個月翻閱了1.2萬件(套)“大系”收錄作品,并從中挑選出近5000幅與中國傳統哲學相關的畫作,悉心研究。在她看來,之前很多研究只能依賴文本資料,有了“大系”,就能從圖像的角度展開研究了。
帶著研究成果,何歡歡在一次“國博講堂”活動中,為大家呈現了一場高質量學術講座。“宋畫中展現的宋代文化底蘊,可以展開講講嗎?”“為什么畫面中的大片留白是受到中國傳統哲學‘空’的思想的影響?”……講座后的交流環節,觀眾的熱情提問讓何歡歡印象深刻。
多次在展覽一線交流講解的經歷,讓何歡歡成了“大系”項目組中距離觀眾最近的人之一,也讓她更清楚了“大系”之于觀眾的意義,并漸漸在教學上有意識地融入“大系”元素,以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了解并參與其中。
如今,在“大系”的各種展覽上,總能見到年輕志愿者的身影,其中有不少何歡歡的學生,浙江大學哲學系學生董默遙就是其中之一。
“課外做‘大系’展覽的志愿講解服務,感覺挺充實。”在董默遙看來,不管是學術研究還是志愿活動,背后都少不了何歡歡的引導。
“想申請加入項目的學生越來越多,不僅有學文史哲的,還有農學、建筑、生物、計算機等理工科的。”何歡歡看在眼中、喜在心里,“沒想到啊,‘大系’能讓更多年輕人愛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時下,“大系”成果展覽仍在各地火熱舉辦,而且從國內走向國外,從線下走到線上。參與其中,何歡歡說,這樣的經歷彌足珍貴,“一方面要思考如何把‘大系’更全面地展現給大眾;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借助‘大系’的海量圖像,提出一些新的學術思考。”
新聞背景
由浙江大學、浙江省文物局編纂出版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以下簡稱“大系”),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批準、高度重視、持續關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項規模浩大、縱貫歷史、橫跨中外的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大系”被列入《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和《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有力地促進了我國文化藝術與學術建設,生動展示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提升了中國文化形象。2005年起,前后500余人參與“大系”項目;他們十八年如一日,齊心協力、接續奮斗,搜集整理海內外的中國歷代繪畫作品。截至2022年年底,“大系”文化工程編纂出版《先秦漢唐畫全集》《宋畫全集》《元畫全集》《明畫全集》《清畫全集》共60卷226冊,收錄海內外263家文博機構的中國繪畫藏品12405件(套)。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01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