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城鄉融合之路如何探索?
委員們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界別協商會上道出“金點子”“良方子”
在常住人口突破2100萬、農村地區面積占比超過90%的超大城市,如何加快推進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城鄉融合的新路子,實現現代都市與大美鄉村雙向奔赴,相互成就,共同繁榮?
2月1日,市政協十六屆二次會議期間,一場聚焦“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界別協商會議召開,委員代表紛紛拿出調研成果,道出“金點子”“良方子”。會議室里,部分市領導、農業農村等界別委員、相關市級部門負責人圍坐一圈,來自區(市)縣政府、一線企業、高校等的委員逐一發言。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里,發言者直奔主題,追求有質量的話語。
融合要素活力如何激發?
大城市帶大農村,怎樣才不搞成“一窩蜂”?委員們一致認為,要注重全盤打造,堅持重點突破,并從地、錢、人的要素保障上紛紛支招獻策。
“將擬建的基礎設施項目納入鎮村兩級規劃。”市政協常委趙霜建議,從規劃引領上提供用地保障。同時,她還建議,探索建立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通過出租、合作、作價入股等方式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這一觀點與市政協常委李亦的建議不謀而合。他建議,破除以土地為主的農村資源大量閑置和低水平利用制度瓶頸。
怎么才能用好土地資源?“提升土地‘容積率’。”市政協委員李毅表示,創新種植模式,積極開展以糧為主的“糧+”種植模式研究,提升土地畝均產值。
村集體和村民如何才能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是委員們關心的問題。在市政協常委潘冬梅看來,資源要素打通是關鍵。她認為,“資源梳理摸排后,才能打破鄉村資源與城市市場需求的錯位,打通資源與市場高效對接流通的難點堵點。”對此,她建議,盡快搭建一個數字資源展示及交易平臺。
銀行和社會資本不愿意到農村?“怎么辦?要為真正的資金需求方提供精準化、定制化的金融配套服務,對農業經營主體進行精準畫像。”市政協委員劉文道建議,綜合運用“農貸通”“蓉易貸”平臺的數據資源,有效解決“融資難”問題。
委員們的建議還聚焦在“如何吸引、留住人才”。“出臺返鄉下鄉人才的創業、醫療、住房、子女教育等扶持政策。”市政協常委蔣莉表示,吸引電子商務、農業科技等專業型人才以及各類帶頭人才到鄉村就業創業。同時,實施實訓化培育、精準化提升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陪伴式服務、全程化孵化人才引育服務體系。
數字如何賦能鄉村建設?
數字鄉村建設,是委員們共同關注的發展方向。既講成績,又不回避短板。“我市擁有建設數字鄉村的良好基礎,但鄉村商貿融合深度不夠。”市政協常委米蘭佳認為,要把發展智慧農業貫穿到政策研究制定、行業行政管理和工作流程再造之中,通過信息化技術改善農村產業體系。
“食用農產品老板只重視‘銀貨兩清’,忽視進貨查驗,去向追蹤。”市政協常委鄒平從市場監管角度提出,強化農產品主體溯源,加快推進農批、農貿市場的數字化及數據共享,構建智能監管體系。
“要避免‘菜賤傷農’和‘菜貴傷民’的現象反復出現。”市政協委員但貴安認為,要完善并共享基礎信息大數據庫,搭建大成都的數字農業公眾平臺,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開發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及配套,“要開發農民看得懂、用得起、愿意用的專業設備和軟件,避免盲目建設和資源浪費。”
公共資源怎樣均衡配置?
城鄉公共服務在基本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后,距離群眾“好不好”的期盼還有短板,亟須加快填補公共服務的“軟落差”。
“這種‘軟落差’表現在交通便捷不夠、教育醫療資源短缺、農村集中居住區基礎設施薄弱等。”市政協委員冉啟良以兩組數據為例說,蒲江境內的成雅高速,市民普遍反映0.8元/公里的過路費偏貴;蒲江還沒有三級甲等醫院。對此,他建議,適當調減成蒲鐵路票價,開通“計次·定期票”服務,動態調整優化基礎教育學校布局,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縣城覆蓋、向鄉村下沉。
優質醫療資源如何向鄉村延伸?“要打破醫共體醫院、層級、身份界限,建立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內部分配機制。”市政協常委李建中表示,成都雖然已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村”,但基層醫療單位“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窘境依然存在,“建議加大本土醫療衛生人才培育力度,建立醫共體發展‘基金池’,出臺醫師下沉診療服務標準。”(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