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融合發展”這道必答題 四川期待更多樣本和經驗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拓展高質量發展空間、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抓手。
“要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行動,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段表述,讓“城鄉融合發展”再次成為焦點話題之一。
面對“城鄉融合發展”這道必答題,既有“大城市”也有“大農村”的四川交出了怎樣的答卷,未來又將如何作答?在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就此展開熱議。
依托試驗區 多項典型經驗獲全國推廣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四川承擔著重要的國家試驗任務。2019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8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工作的通知》,四川成都西部片區被列為11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之一。
試驗成效如何?全國政協委員、成都市政協副主席楊建德介紹說,4年多來,四川成都西部片區聚焦5項試驗重點任務持續發力——建立城鄉有序流動的人口遷徙制度、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完善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權能、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2022年,四川成都西部片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1.65,較2019年縮小0.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67,郫都區“安農書院”、溫江區“百家聯營”等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試驗區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對于溫江區的“百家聯營”,全國人大代表,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岷江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陶勛花有發言權。她告訴記者,大多數村民都有發展意愿,但要么缺資金,要么缺技術,很難走出鄉村創業的第一步。在“百家聯營”思路下,岷江村探索出了“岷江家宴”:村民的家庭院落變成了“共享庭院”,家庭菜地變成了“共享菜園”,待業婦女變成了“共享廚娘”,打造出了鄉村消費新場景,打開了鄉村發展的思路。
四川期待肩負更多使命。今年全國兩會上,包括楊建德在內的多名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關于拓展深化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的聯名提案,希望能以更多樣本的試驗,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提供更多四川經驗。
成為樣本,必須有基礎。四川底氣何在?不少代表委員提到一組數據,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堅持分類指導、精準施策,突出產業強縣,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22年13個區入圍全國百強區,入圍總數居全國第四、西部第一,37個縣(市)入圍中國西部百強縣、入圍總數蟬聯西部第一,為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堅持以人為本 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
從何處探路才能作出更多貢獻?多位代表委員提到,政府工作報告已有答案可循。
全國政協委員、攀枝花市副市長李明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培育發展縣域經濟,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使縣城成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
作為建設共同富裕試驗區的探路者,攀枝花如何作答?李明表示,攀枝花將堅持精明增長,重點抓好做強縣城產業支撐、提升縣城功能品質、增強縣城承載力三方面的具體工作。“在做強縣城產業支撐方面,我們將圍繞做好‘土特產’大文章,加快構建市縣聯動的釩鈦產業、康養旅游度假產業、區域協同發展等共同富裕聯合體,激勵各縣(區)差異化打造特色產業強縣、競跑新賽道產業、布局未來產業,夯實縣域產業基礎。”
聚焦縣域經濟,全國人大代表、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唐利軍也有自己的思考。在他看來,在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上,搭建發展平臺和拓展發展空間至關重要。“建議以產業園區作為縣域產業集聚發展的重要載體,承接中心城市產業轉移,引導城市工業配套產業向縣域轉移。依托鄉村資源稟賦,發展二三產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供應鏈,推動縣域經濟整體升級發展。”
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關注“人”的問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在突出位置,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錢”掛鉤政策,讓有意愿的進城農民工在城鎮落戶,推動未落戶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這些內容,確實是老百姓進城的一些顧慮所在。他們怕就業機會不穩定,怕享受不到同等的公共服務,比如娃娃上學、老人就醫等,所以很多人選擇在城市務工,但戶籍依然留在農村。”全國人大代表,安岳縣文化鎮隆恩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艷英認為,各地在探索時,應該從制度上系統性解決農民進城問題,真正讓農業轉移人口“離得開、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融得進、可持續”,用以人為本的思路推進新型城鎮化。(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蔣君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