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兩地代表暢談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 構建城市治理共同體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大力優化經濟布局,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要因地制宜。去年底召開的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八次會議指出,要共建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示范樣板。
本期“川渝對對碰”,四川日報全媒體聯動重慶日報,邀請全國人大代表、四川農業大學校長吳德,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南岸區委書記、重慶經開區黨工委書記許洪斌,就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推進新型城鎮化展開討論。
學經驗 聚焦制度經驗與文化建設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有序推進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發展和擴大內需 最主要的潛力所在。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穩步實施,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扎實推進,城鎮化空間布局持續優化,城市綜合承載力逐步提高,新型城鎮化正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能。
吳德認為,浙江推進“千萬工程”經歷了不同階段,且不同區域有不同基礎條件,“許多一直堅持的理念值得我們學習。”
比如,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城鄉發展和建設;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培育壯大鄉村富民產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農民群眾期盼中找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我們應始終聚焦制度。”吳德說,要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健全農戶“三權”市場化退出機制和配套政策。同時,完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從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提高保障水平。
吳德介紹,“千萬工程”先后經歷示范引領、整體推進、深化提升、轉型升級四個階段,實現了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向“千村精品、萬村美麗”,再向“千村未來、萬村共富”的迭代升級。“這些經驗都值得我們學習。”
在許洪斌看來,貫穿始終的文化建設,也是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中尤其需要關注的。
20多年來,浙江按照“以標準化促進均等化”要求,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實現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務“市有五館一院一廳、縣有四館一院、區有三館、鄉鎮(街道)有綜合文化站和村(社區)有文化服務中心”的目標。
“重慶市南岸區文化資源豐富、歷史人文厚重,我們將積極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許洪斌說,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充分利用王樸烈士故居等紅色資源,推動彈子石、龍門浩等歷史文化街區串珠成鏈,更好傳承紅巖精神、守護城市文脈。
談思路 聚焦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核心是“人”,進程中應如何體現?
“首先要聚焦‘人’的理念。”吳德說,農民對自身的定位要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要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勞動技能素質,讓轉移人口“有發展”,增強“價值感”。要推動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完善職業培訓制度,擴大職業技能培訓覆蓋面。
許洪斌認為,從城市角度來看,需要關注以城留人、以產聚人。“以城留人方面,我們將高質量建設重慶東站樞紐新城,迭代升級長嘉匯城市會客廳,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承載區,提升教育、醫療、交通等城市品質,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圈,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促進現代化都市與巴渝和美鄉村融合發展。”
以產聚人方面,許洪斌把重點放在“共建”上。“未來,南岸區將與成都經開區共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大力發展智能終端、汽車電子等先進制造業,數字內容、軟信產業等數字經濟,現代金融、大健康等現代服務業,強化產城融合、職住平衡,讓產業興起來、人氣聚起來。”
在吳德看來,產業發展將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占據更重要位置。“尤其是欠發達地區、自然稟賦條件不太好地區,需思考如何進一步帶動當地產業發展,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兩位代表均認為,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川渝兩地需積極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澤文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王亞同 何春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