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俺来也俺啦最新官网无码,青草青草视频在线观看2,在线看黄av免费观看不用下载

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守護城市之根 傳承文明之光(探訪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本報記者 田豆豆
2024年04月02日07: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商代銅觚。

  商代有領玉璧。

  商代綠松石鑲金飾件。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社教活動制作的徽章。

  商代銅雕花鉞形刀。
  本文圖片均由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提供

  20年前,人們說起湖北武漢的建城史,一般會上溯到三國時期的夏口城,這是有文獻記載的武漢最早的城址。然而現在,考古發現讓大家認識到,位于武漢市黃陂區的盤龍城才是武漢“城市之根”。

  盤龍城遺址是夏商時期一處重要的遺址,是中原二里頭文化、二里崗文化向南擴張過程中在江漢地區形成的規模最大的中心聚落。它的發現將武漢的建城史推到3500年前,實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2024年是甲辰龍年,絡繹不絕的游客走進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文物中穿行,找尋龍的印記;在遺址上漫步,傾聽歷史的回音;在泥土中挖掘,體驗考古的不易;在畫紙上揮毫,描繪自己心中華夏文明最美的樣子。

  是古城遺跡,也是美麗公園

  陽春時節,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里,芳草如茵,花紅柳綠,一到周末和節假日,就聚滿了踏青的游人。

  順著小路前行,走到盤龍城城垣遺址,此處視野十分開闊,可以看見前方有一圈高于地面3米多的土臺,土臺邊環繞著一條鵝卵石帶,這便是古代的“城池”。考古研究證實,鵝卵石所在地曾是護城河,后來干涸了,3米多高的土臺則是盤龍城的夯土城墻。1954年,武漢遭遇特大洪水,群眾在此取土筑堤抗洪時,無意間發現土下埋藏著大量古代陶器碎片。洪水過后,考古專家到此勘探、發掘,逐漸揭開了盤龍城的神秘面紗。為防止水土流失和人為踩踏造成破壞,工作人員清理表層浮土和樹根后,選取與原土性質相似的土壤夯實邊坡,經過覆草綠化,城垣及城門的輪廓清晰可見。

  方形的城垣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商代宮殿遺址。在盤龍城東北角地勢高平的夯土臺基上,共發現3座宮殿基址。其中一號宮殿為四開間建筑,二號宮殿為不分間的廳式建筑,兩座宮殿呈“中軸對稱”“前朝后寢”的布局,是中國傳統宮廷建筑布局的最早實證之一。為避免日光、雨水等對遺址的侵蝕,考古發掘之后,宮殿遺址以土回填。在回填后如何向游客展現宮殿的面貌呢?最初,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采用夯土筑墻的方式,但土墻很快被雨水侵蝕破壞。專家反復研究,終于研發出一種適于砌墻的GRC材料,結合3D打印技術,請非遺傳承人“泥人胡”利用泥塑工藝筑墻,以斷壁殘垣的形式展示一號宮殿木骨泥墻、夯土筑造等建筑工藝細節。新材料鑄造的“泥墻”“木柱”,看似破舊,充滿滄桑感,實則堅固持久。每個柱洞的位置、墻體的厚度、建筑的材質,都嚴格按照考古資料復原展示,讓人們能夠直觀地了解商代宮殿的形制、結構和建筑工藝。

  寬闊疏朗的遺址公園內,盤龍城遺址博物院是唯一的大型地面建筑。建筑呈土黃色,最高處僅11.9米,與周邊環境幾乎融為一體。建筑設計將城、臺與自然坡地巧妙結合,建筑底部的仿土墻圍合公共儀式廳、基本陳列廳與庭院,體現古代筑城方正、圍合的特點,頂部打造成一個觀景平臺。不少游客來到博物院,先與建筑來個親密合影,再登上屋頂的觀景臺,將盤龍城遺址盡收眼底。博物院開放4年多來,已累計接待海內外游客300余萬人次,成為武漢新晉的網紅打卡點。

  “要讓遺址公園‘美’起來,讓文化之美與自然之美、建筑之美融合,吸引人們走近遺址,慢慢愛上遺址、愛上傳統文化。”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院長萬琳說。

  有厚重歷史,也有輕松體驗

  走進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透過兩排方形探坑造型的巨大天窗,明媚的陽光灑滿大廳。博物院基本陳列為“江漢泱泱 商邑煌煌——盤龍城遺址陳列”,包括“浪淘千古”“故邑風物”“角立南土”三部分。第一部分“浪淘千古”梳理了盤龍城遺址60余載考古歷程,闡明盤龍城為何被認定為武漢“城市之根”。第二部分“故邑風物”展示了考古學視角下盤龍城遺址的興衰、變遷與文化面貌,從多個角度還原盤龍城的生產生活圖景。第三部分“角立南土”講述在夏商時期大的文化背景下,盤龍城的地位和作用、它與中原和周邊地區的關系以及對后世的影響。

  約公元前17世紀的夏代晚期,第一批先民來到盤龍城定居。他們在這里開荒拓土、繁衍生息,聚落范圍不斷擴大。公元前16世紀,商王成湯南征江漢,盤龍城納入商王朝勢力范圍。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商代早期的夯土城墻、大型宮殿建筑、貴族墓葬和鑄銅遺跡,出土了青銅器、玉器、陶器、石器等文物3000余件,證明盤龍城在商代是南方的政治、軍事中心城邑。

  商代龍形綠松石鑲金飾件是“鎮館之寶”之一。“它發現于2014年元旦當天,大家開玩笑說這是一份新年禮物。”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考古研究部主任王穎說。泥土中,綠松石碎片排列成奇特的圖案,中間兩只純金的“眼睛”歷經數千年仍熠熠生輝。經過考古復原,這些綠松石與黃金片組合成一首雙身的龍形,十分精致美麗。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過嵌綠松石銅牌飾,但其中未見黃金。盤龍城發現的商代早期綠松石鑲金飾件十分罕見,吸引了許多人來此“尋龍”打卡。

  另一件重器是商代銅雕花鉞形刀。刀身寬大,中間鏤空裝飾著似龍又似鳳的靈動圖案,刀刃不鋒利,美觀性大于實用性。刀背處有3個細長的小孔,專家推測它原來可能綁縛在一件器物上,是用于象征身份的禮器。

  直徑22厘米的有領玉璧是目前所見商代長江中游地區體量最大的有領玉璧,是商王朝的代表性玉器。長5.5厘米、寬5厘米的商代玉戚通體圓潤光滑,制作精巧。戚本是兵器,而玉戚具有祭祀神明、象征權力的功能。

  造型各異的古代器具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博物院不僅給“鼎鬲簋觚爵甗觶斝”等生僻字配上注音和注釋,還創設了不少小玩具、小游戲,讓孩子們在游樂中學習文物知識。

  魔方的左邊畫著電飯煲、蒸鍋、湯鍋等現代廚具,右邊畫著鬲、斝、甗等古代廚具,轉動魔方,讓二者中間的米飯、雞腿等圖案拼合起來,便配對成功。“原來鬲就是蒸鍋啊!”孩子們在笑聲中一下子記住了文物的名稱和功能。

  “我們的策展布展團隊很年輕,大多是90后、00后,力圖用輕松的方式呈現厚重的歷史,讓觀眾對歷史文化產生親近感、親切感。”王穎說。正是由于這份匠心,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獲得了“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院”等榮譽稱號。

  是知識殿堂,也是創意園地

  “近年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越來越高漲。以前我們辦講座,聽眾一般不多。現在大不一樣了,開講座的消息一發布,幾個小時內聽課名額就預約滿了,很多時候還要現場加座。”萬琳高興地說。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自2021年開始舉辦“盤龍城論壇”系列講座,先后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王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方勤、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昌平等專家,圍繞青銅文明、荊楚考古、探源工程等主題,推出精彩學術報告,幾乎每場講座都座無虛席。今年以來,博物院舉行講座的頻次從一個月一次提高到一周一次,更好地滿足公眾的深度學習需求。

  “小小考古人,守護盤龍城”系列活動人氣火爆。博物院在遺址公園內規劃了互動體驗區,按照考古標準設計了5米乘5米的探方,復刻了考古現場的地層線。課程研發團隊圍繞考古、制陶、商文明三大主題開發了相關課程,授課內容經過考古專家把關,教師由考古學碩士擔任,嚴格保證課程質量。課程深受孩子和家長的歡迎,報名信息一公布,名額就被“秒光”。

  “我心映我城”活動已連續舉辦3屆,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人參與,通過詩歌、攝影、繪畫、設計、手工等豐富的方式,表現自己心中的盤龍城。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