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力量”守護神舟奔蒼穹
4月25日,中國航天又迎來高光時刻!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由長征二號F遙十八運載火箭發射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奔赴蒼穹。就在宇航員們成功會師的背后,是眾多火箭、飛船研發制造團隊的默默守護,其中就有“成都力量”。
“成都造”
護航航天器的“生命線”
記者昨日從位于成都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研究所(以下簡稱“中電十所”)獲悉,此次發射任務中,在測控通信系統、運載火箭系統以及發射場系統中,都能看到中電十所的智慧。
據悉,中電十所牽頭研制的陸海天基全系測控通信系統,負責對長征二號F遙十八運載火箭、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等航天器進行軌道測量、遙測遙控和數據傳輸,可實現100%測控覆蓋,是航天器升空后與地面的唯一聯系,就像放風箏的風箏線,因此也被大家稱為航天器的“生命線”。本次發射任務中,中電十所研發的基于“基帶池”技術的新一代天基測控通信系統全面參與本次發射任務。基帶池秉承“統一硬件平臺,軟件定義功能,任務動態部署,系統成長演進”的設計理念,構建一個共享、通用的大規模信號處理平臺,可同時運行多種測控、數傳工作體制,可根據任務占用情況和設備健康狀況,自動按需分配處理資源,具備自動化運行能力。
此外,在長征二號F遙十八運載火箭上,中電十所外測應答機等設備與地面系統協同完成火箭飛行的測速、定位,對運載火箭全程實時航跡測量,并判斷飛行是否正常,直到箭船分離,提供精準的外測數據,承擔著運載火箭“眼睛”的功能。
中電十所還為發射場系統配備了T0控制臺和時統設備。其中T0控制臺用于獲取火箭起飛觸點信號;時統設備則是發揮了“對表”的作用,以3000年不差1秒的精度,為分散在各地的用戶設備進行“精準同步”。
用點滴創新
確保“掌舵”火箭
上世紀80年代末期,從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參與到中國運載型號的生產任務開始,四川航天長征裝備制造有限公司就和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結下了不解之緣。30多年來,公司一直承擔著運載火箭重要零部件生產任務。其中的搖擺軟管是火箭發動機的關鍵部件,通過擺動改變氣焰方向,從而調整火箭的飛行姿態,是火箭身上名副其實的“掌舵手”。
“搖擺軟管是我們車間名副其實的大項目,占車間總體任務的30%以上。”搖擺軟管主管工藝師薛俊霞介紹道。在搖擺軟管的焊接過程中,需要重點對處在軟管內腔中的焊縫背部進行打磨,在用氣槍作業時,打磨的碎屑常常會吹到兩個直徑為150毫米的夾縫和兩個直徑僅有8毫米的小洞中。這個問題多年來一直困擾著現場操作工人。
面對這樣的現狀,搖擺軟管焊接工人“90后”小伙屈利剛提出了在作業前將縫隙用膠帶封住的好點子。經過大量的測試,屈利剛鎖定了地標PVC膠布,黏性足夠,撕除無痕,正符合技術要求。在使用了新方法后,打磨作業的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小小一卷膠帶,辦法雖然簡單,但卻是提高生產質效的重要保障,點滴的創新凝聚著操作工人的智慧和工藝方法的進步。
用嚴慎細實
對應連接3000多根細如發絲的線
“每一個細節都決定成敗。”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負責生產手動控制臺的員工楊濤說,入職10余年,他已成長為工作骨干,參與了神舟、北斗等多個重大任務。
一臺控制臺,僅導線就有3000多根,這些導線不僅長而且細如頭發絲,直徑只有0.15毫米,一不小心就容易絞成一團。如何在1立方米的控制箱內一一對應連接好這3000多根線?雖然公司制作控制臺的技術已經更新迭代到了第三代,但要做好所有導線的雙絞和屏蔽,確保根根對應、路路暢通,是楊濤他們非常頭痛的問題。
生產手動控制臺的操作員常常在工作臺上一趴就是一整天,累得腰酸背痛,還得在心里反復追問自己,接對了沒有?多余物清除沒有?屏蔽效果怎么樣?特別是導線焊接工作需在機柜內進行,空間狹小,更加大了操作的難度,僅連接一臺控制臺導線就要花費1個多月。
楊濤還參與了繼電器控制組合,這也是個極其考驗嚴慎細實的苦活兒!每臺產品內含有100多個不同種類的繼電器,一個繼電器測試點就達10個,每臺設備有好幾百個測試點,每個點都得手工做輸入和輸出測試,面對密密麻麻的測試點,稍有不慎,就會混淆測不清,導致測試不準,如果接錯正負極,還會燒毀線路。楊濤說:“每一個生產細節都和發射成敗密切相關,確保中國航天重大任務百分百成功是我們的使命。”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黃雪松 吳怡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