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做“掃興式家長” 建立健康親子關系
我家孩子最近總是拒絕和我溝通,還總說我是“掃興式家長”。我該如何改變現狀,建立更健康的親子關系?
專家觀點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家校社共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名譽理事長宗春山:孩子分享成功或喜悅,他一準兒的給你潑涼水,還會常常冒出一句“你有什么了不起!”這些父母的種種表現,就會在子女的心里產生一種“愧疚感”,就是“我不該”“我不配”!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打擊式教育、“掃興式家長”?根源就在于一些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產生“付出感”和“犧牲感”。一旦父母對孩子產生了這種感覺,就難以避免地自覺十分偉大、十分不易,潛意識里認為孩子虧欠了自己,從而企圖從孩子身上獲得報償。子女越成功,“虧欠”父母的就越多。因此,孩子的快樂就變成原罪,快樂就是對父母吃苦耐勞的背叛,所以子女不可以“幸福”。
這樣的“掃興式家長”會讓孩子變得沒有自信,甚至出現嚴重的自卑。此外,孩子還會出現不配得感,以至于他們不敢追求美好,從而抑制孩子的上進心。而當一個孩子自卑、有不配得感時,他便會形成討好型人格,甚至出現抑郁狀態。
作為家長,我們該如何避免成為“掃興式家長”,如何進行有效的親子溝通?第一,我們在親子間溝通時要平等地交流對話,并要專門留出跟孩子對話的時間,不能被其他事情所干擾。第二,要給出空間,一定要跟孩子單獨在一起,不能當著很多人的面教育孩子,只有單獨和孩子在一起,才能專注傾聽,和孩子有效對話。第三,要給感情。任何事情一定要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不能帶著負面情緒和孩子對話。最后,要給回應,孩子說完一句話應該給予回應,“你是這個意思嗎?”“你希望我這樣做嗎?”
以上這四點中,交流中飽含感情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覺得家長要批評我、教育我,一定會把溝通的門關上。因此,在與孩子的對話中,一定要給出帶有積極情感的回應,包括微笑、語言回應、肢體回應和目光接觸等,當家長做到了這些,一定能建立健康的親子關系。
文/記者 張月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