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小時連續撥出10多通陌生號碼電話
被誤認“涉電詐”遭強制停機 用戶有點蒙
打了十幾通電話后,手機卻被強制停機了。近日,負責部門招聘工作的田先生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自己是聯通用戶,近期因遠程面試,一個多小時內撥打了10多位應聘者的電話,隨后就因“大數據識別為詐騙號碼”被運營商停機了。申訴后被告知:必須本人前往營業廳簽署承諾書才可以恢復號碼。
北青報記者調查了解到,遭遇此類“無故被認定涉詐停機”問題的用戶不在少數。采訪中,對于“反詐”系統的誤判停機,多位用戶表示可以理解,但不滿的是復雜的解封程序。
事件
連續電話面試10多人后手機被停機
田先生講述,他是在上周四進行電話面試的,聯系了包括廣東、四川、北京、河北等多地的應聘者,在一個多小時內連續撥出10多通電話后,就被停了機。
“再撥就打不出去了,提示我已經停機。同時我還收到了來自北京聯通的短信,提示說我的號碼存在信息安全風險,將對我的號碼暫停服務。”田先生說,短信中要求他攜帶本人有效身份證件、手機卡和手機終端到聯通營業廳進行二次實名認證復核。
盡管還沒結束招聘,但田先生也只能立刻請假,去最近的聯通營業廳解決這一問題。不過剛出門他就發現,由于手機被停機,根本沒辦法用網絡叫車,連怎么去營業廳都成了問題。當他好不容易到達營業廳后,他提出了“為何自己會被判定有安全問題”的質疑,工作人員對此的解釋是:在短時間內撥打太多陌生號碼,就會被系統判定“涉嫌電信詐騙”,因此會被直接停機。
辦理恢復手續后,田先生提出疑問:如果再次連續撥打陌生號碼,會被再次停機嗎?工作人員明確稱“會的”。“我的工作就是會在短時間內向不同的號碼打電話,那怎么辦?”田先生無奈地發問。對方建議用“開通副卡”的方式來解決,但為什么副卡能規避這個問題,該工作人員沒有給出解釋。
6月19日,北青報記者以被停機機主朋友的身份咨詢了北京聯通客服,工作人員表示:“是存在這種誤判的情況,可能是因為突然大量撥打了陌生電話,不過具體打幾個電話會被停機,這個我們也不清楚。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撥打10010或者去線下營業廳解決。”
調查
被誤判停機后用戶吐槽解封程序復雜
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與田先生的遭遇類似,被誤判停機的用戶不在少數。不僅是聯通,其他運營商也存在類似情況。對于“反詐”系統的誤判停機,大多數用戶表示可以理解,但不滿的是復雜的解封程序:有的要求開多份證明,有的要求回到號碼歸屬地進行辦理,還有的什么材料都交了還要等許久。
河南用戶大山表示停機復核讓自己費心費神:“新辦一張工作號,打過一次電話,一分鐘不到,說我涉嫌詐騙,直接停機”。
大山表示,兩周內打過無數次客服電話,關注了公號,跑了三次營業廳,聯系過辦卡的工作人員,要的材料每次都不一樣,說法也都不一樣。為了跑這個事情,開了無犯罪證明和在職證明,浪費了很多時間,“因為我下班別人也下班了,所以只能用上班時間去開,耽誤了工作,請假還要扣錢。現在說還要找反詐中心開證明。說變就變,難道又要跑一周?不是我的錯,憑什么要我為這個無妄之災跑來跑去?”
四川用戶小一也對復核流程之慢表達了不滿:“我現在是公司開了工作證明,反詐中心也開了證明,就是不給我解封,營業廳只說已經反饋上去了,但是就不能解封,好煩啊!”
此外,在提供了諸多材料后,還存在被二次甚至多次停機的風險,也讓用戶表示不解。“我被停機兩次,第一次去解封,只需要帶著身份證,就解決了。第二次又停機了,我也是反復投訴,也給工信部投訴了。最后讓我去線下營業廳提供了一些材料和號碼,才給我解封。”廣東用戶倩倩稱。
青海用戶小頓也表示,自己就遇到了多次被停機的情況:“在外地辦了一張電話卡,不久就被封號,領導打電話安排任務,我再次回撥匯報無法撥出,太尷尬了。無奈拿身份證去營業廳復機,工作人員核實了我的職業后,讓我簽承諾書、拍照片,過了一天就解封了。離開號碼歸屬地后,這個電話卡不怎么用了,誰知突然又封號了,還要求去原來的營業廳實名復核,大老遠的來回路費就得大幾百啊,損失誰賠?”
此外,還有用戶發出疑問:“雖然被停機了,但是話費一點也沒少扣。如果后期發現是誤判,被停機期間套餐費是不是也應該相應減免?”
有業內人士透露稱,目前有關部門對電信安全問題要求較高,因此運營商為了避免出現漏網之魚選擇“一刀切”。
探討
停機“一刀切”運營商“反詐”能否更精準
運營商僅憑撥打電話數量就給手機“判死刑”是否過于簡單粗暴?多位業內專家表示:應該充分肯定現有反詐系統的成績,但運營商要更加“精準反詐”,在預防詐騙和給用戶提供便利性方面盡可能做到平衡。
中關村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表示:“現在詐騙對用戶的傷害還是主要矛盾,一個系統要做到盡善盡美也不可能,誤傷一定存在。如果誤傷是普遍現象,對大量用戶造成了影響,運營商有必要調整機制,盡可能減少這種情況。”
同時,專家們也認為,運營商系統不能對號碼“一刀切”、不能“懶處理”,而應該更加積極思考更為精準有效的系統。項立剛建議,電信運營商的機制在可能的情況下,需要更加科學,包括對以往電話進行識別,把更多的信息納入訓練和分析。做到在反詐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對普通用戶的誤傷。
通信專家張國斌對北青報記者表示:“我認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電信部門應該利用大數據分析在防范詐騙和便利用戶方面做有效的區隔,而不是簡單地通過通話數來作判斷。例如可以通過打電話的時間段,分析判別到底是工作通話還是詐騙,一般工作電話不會在8小時之外頻繁撥出,所以,如果這個電話沒有在工作之外頻繁撥出,可以判斷為正常通話,這樣就可以避免被誤傷。”
建議
設立全國統一誤判賬號解封系統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表示,近幾年,為遏制電信網絡詐騙,有關部門與銀行、電信運營商等之間建立了協同機制。有受害人報案,根據其信息找到的可能涉嫌電詐的相關銀行卡都可能第一時間被暫時凍結,因該所有人涉詐,手機可能成為詐騙工具,其名下的手機號也可能第一時間被臨停。“這種做法,對快速止損作用明顯,但也難免波及無辜。因此,也應該有相應的機制,第一時間凍結的賬號可以快速解凍,被臨停的手機號也可以快速解除停機恢復正常使用。如果是異地下令凍結銀行卡或臨停手機號,也應第一時間通知用戶,并給出便利嫌疑人的解決辦法:一是通過網絡直接遠程申訴后解封;二是嫌疑人所在地的公安部門協助查證后,拘留疑似詐騙分子,或解封解凍誤判的賬號。”
“如果因主管部門原因,長時間銀行賬號凍結、手機卡臨停,還應該給用戶一定的補償。這樣才能將對合法用戶的影響降低到最小,這才是真正為用戶的資金負責。”付亮表示。針對解封的便利性,項立剛也表示,設置一定的解封門檻能夠對涉詐行為進行壓制,否則很容易解封不利于反詐。但過于復雜,對普通用戶的影響就較大。因此,應該有全國統一的解封系統,提供網絡支持,做到專業核驗,又能通過網絡較為方便地解封。
文/記者 溫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